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自我发展,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授业、解惑的角色,实现新的教学定位。《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和谐健康个性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呢?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引导者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同的,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还体现在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数学活动课《统计》的学习指导中,要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了解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这样的学习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发现”。教师引导进入情境:今天我们班要开一个班会,想买一些西瓜、香蕉、苹果、梨。不知道同学们爱吃什么,请一部分同学作代表进行选择。请选上的同学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进行归类:(这是统计主要思想基础)黑板上这些杂乱的图片能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吗?如果不能或一下不能看出,应该怎样摆?引导学生把统计对象归类,归类是统计的第一步。当学生把四种水果分门别类摆好后,就容易看出多与少了。教师再引导比较:(这是统计的本质)有没有能够看出或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可以怎样摆,能够一眼看出?引导学生把对象放在同一起点上,这是比较的一般方法,也是统计图的主要要素。此时如果把这四种水果一个对一个摆好,就很容易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这是对应的思想在统计图中的应用。其实,到此为止,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算完成了,此时可以恰到时宜的指出“这种图形叫统计图”。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图的应用与制作统计图的要点(这是本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此时学生可以轻松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这种水果比那种水果多或少几个。从这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班会怎么买水果了吗?此时教师再可以引导:为什么能够轻松地看出多与少及相差数?为什么统计图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信息呢?统计图主要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重新对刚才统计的过程进行反思回顾,认识制作统计图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统计的作用及制作的方法,而且觉得轻松,有趣。
二、从学习实际出发,教师要善于活化数学知识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变得宽泛,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由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他就会去猜想,就会去验证,就会去推理,就会与人去交流,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与学习变得宽泛与更有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抽象概念,得出抽象的知识之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本质,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一找学校里有多少什么事物,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一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的认识加强动,加深数与物的对应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身边的数;学习了各种应用题之后,找一找身边的同类应用题,并把它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解答;在学习了平均分之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并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在学习了统计之后,说一说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会自觉的养成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的习惯,进而形成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良好地数学学习方法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善于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这里所指的发展显然不止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更是兴趣、方法、习惯、审美等品性人格的发展。因此,要树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整体观,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教师要进行学习指导方法。学习与学习指导方式是多样化的,新课标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接受式学习的单一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进行指导,让 “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发展,有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教师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发展的同时,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差异情况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只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教师引导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单纯授业、解惑的角色,实现新的教学定位。《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和谐健康个性和良好人格的形成。那么,教师如何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呢?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引导者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这与传统的数学课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不同的,这种数学学习过程,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是主人,那么这个过程就应当是一个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人格的升华等等。教师的“引导者”的作用还体现在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数学活动课《统计》的学习指导中,要达到“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了解统计在日常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这样的学习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强调“学生自己的发现”,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中发现”。教师引导进入情境:今天我们班要开一个班会,想买一些西瓜、香蕉、苹果、梨。不知道同学们爱吃什么,请一部分同学作代表进行选择。请选上的同学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图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引导进行归类:(这是统计主要思想基础)黑板上这些杂乱的图片能看出哪一种水果多吗?如果不能或一下不能看出,应该怎样摆?引导学生把统计对象归类,归类是统计的第一步。当学生把四种水果分门别类摆好后,就容易看出多与少了。教师再引导比较:(这是统计的本质)有没有能够看出或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可以怎样摆,能够一眼看出?引导学生把对象放在同一起点上,这是比较的一般方法,也是统计图的主要要素。此时如果把这四种水果一个对一个摆好,就很容易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了。这是对应的思想在统计图中的应用。其实,到此为止,一个简单的统计图就算完成了,此时可以恰到时宜的指出“这种图形叫统计图”。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图的应用与制作统计图的要点(这是本课的主要知识与技能目标)。从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此时学生可以轻松看出哪种水果多或少,这种水果比那种水果多或少几个。从这个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班会怎么买水果了吗?此时教师再可以引导:为什么能够轻松地看出多与少及相差数?为什么统计图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信息呢?统计图主要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重新对刚才统计的过程进行反思回顾,认识制作统计图要注意的地方。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统计的作用及制作的方法,而且觉得轻松,有趣。
二、从学习实际出发,教师要善于活化数学知识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变得宽泛,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由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他就会去猜想,就会去验证,就会去推理,就会与人去交流,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学与学习变得宽泛与更有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现实出发,从具体的问题抽象概念,得出抽象的知识之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本质,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数字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一找学校里有多少什么事物,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一听。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的认识加强动,加深数与物的对应的认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身边的数;学习了各种应用题之后,找一找身边的同类应用题,并把它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并解答;在学习了平均分之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并尝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在学习了统计之后,说一说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会自觉的养成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的习惯,进而形成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良好地数学学习方法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要善于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才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这里所指的发展显然不止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更是兴趣、方法、习惯、审美等品性人格的发展。因此,要树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整体观,教学过程的功能不是单一的,每一节课,每一个课堂的活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教师要进行学习指导方法。学习与学习指导方式是多样化的,新课标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接受式学习的单一的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差异进行指导,让 “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发展,有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教师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发展的同时,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差异情况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只关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全面引导学生的性情品格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