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英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精英政治要有合理性,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奥巴马所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Sonia Sotomayor的听证会,正在参议院展开。如果她最终成为大法官,那么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就有八位是常春藤的毕业生。而这八位大法官,仅来自三所法学院:哈佛、耶鲁、哥伦比亚。
回顾一下历史,就能看出最高法院不断精英化的趋势。美国最高法院共有过110名大法官,有一半是常春藤的本科或法学院毕业。其中18位是哈佛法学院出身,8位耶鲁法学院出身,6位哥伦比亚法学院出身。但是,有44位从来没有上过法学院。因为在早期,没有法学院的学位照样可以从事法律工作。但到了1950年以后,70%的大法官来自常春藤。直到现在常春藤几乎占领了所有位置。
要知道,美国是草根民主社会,讲究的是多元性、代表性。选总统也好,议员也好,选民们总希望选那些“我们中的一个”。你的背景太精英,经常会疏离选民。比如布什竞选总统时,尽可能不提自己在耶鲁读书的经历。像里根这种最人气的总统,就是来自不知名的小学校。但是,到了最高法院似乎就变了规矩。你的学校不硬,往往会成为被人攻击的靶子。比如,布什曾推荐自己的法律顾问Harriet E. Miers为大法官。她上的是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法学院。结果,连布什本党的保守派也不干,举出她上的“软”学校作为理由,认为她根本不具备必要的能力。最后布什只好抽回自己的提名。看这个架式,在21世纪要绕开常春藤当上大法官,还真要仰仗奇迹。
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必须顾及民意。如果民意倾向于普通人,最高法院如何可能一色的精英?另外,代表性、多元性也是美国政治中的重要法则。对此,总统和国会怎么可以不考虑?
看来,对于最高法院越来越精英化的问题,需要另外寻求解释。这里恐怕有西方的法律传统和美国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原因。西方现代的法律传统,大致起源于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教冲突的加剧,依靠封建式的个人纽带已经难以解决治理问题。古典学术的发现,使非常复杂的罗马法成为统治的法宝。当时掌握这套学问的,主要是大学里训练出来的法律学者。世界最古老的大学Bologna大学,就是从法学起家。当时欧洲的皇帝、教皇、国王等等,对这里的学生都非常青睐,竞相招揽来填充自己的官僚体系。也就是说,法律从一开始起,就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和现实社会、政治的脉络相对脱离而自成一体。作为司法专家,你的成功要取决于在这个体系中有多优异,而未必是在现实政治和社会的脉络中赢得多种既得利益的认可。你越是这样超凡脱俗、专业化的程度越高,信誉也就越高。毕竟,法律本来就应该是超出现实的既得利益之上的一种仲裁理性。
另外,美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二战后经过《退伍军人法案》的改革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制度,也比较好地解决了代表性、多元性的问题。《退伍军人法案》使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进大学的“大老粗”拖家带口地到常春藤读书。奖学金的不断增多,又使许多平民子弟接受了精英教育。种族平权的“积极行动”,给了少数族裔相当的照顾,使他们有了进身之阶。这样,许多平民甚至贫民子弟通过教育系统进入精英阶层。现在的精英阶层本身已经多元化了。能力超群的人,不管是什么背景,大多会被常春藤所网罗进去。所以,常春藤的牌子代表的不是身份,而是你的优异。Sonia Sotomayor本人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她出身波多黎各家庭,从小住在廉租房中,属于社会的底层。但是,一上大学就进了普林斯顿这种最为“贵族”的学校,日后平步青云。很少有人说她是代表精英阶层,更难有人否认她对弱势有着天生的、本能的同情。如今许多反对她的保守派,攻击的不是她的精英意识,而是她对弱势的同情太多,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其实,这种“名校专制”并不仅仅限于最高法院,在政治中也如此。里根固然是毕业于地方小大学的草根总统,但他是在战前接受的教育。那时没有《退伍军人法案》、奖学金很少,他这个背景进常春藤是不可能的。战后常春藤一旦通过奖学金制度以“野无遗贤”的精神收揽人才,绕开常春藤攀上政治的登峰的机会就少得多了。看看战后接受大学教育的总统,克林顿、布什、奥巴马,以及差点成为总统的希拉里,除了布什外都是普通家庭甚至弱势家庭出身,但大家不是哈佛就是耶鲁。
看来,精英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精英政治要有合理性,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让那些最底层的人在早年就能进入精英集团。
奥巴马所提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Sonia Sotomayor的听证会,正在参议院展开。如果她最终成为大法官,那么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就有八位是常春藤的毕业生。而这八位大法官,仅来自三所法学院:哈佛、耶鲁、哥伦比亚。
回顾一下历史,就能看出最高法院不断精英化的趋势。美国最高法院共有过110名大法官,有一半是常春藤的本科或法学院毕业。其中18位是哈佛法学院出身,8位耶鲁法学院出身,6位哥伦比亚法学院出身。但是,有44位从来没有上过法学院。因为在早期,没有法学院的学位照样可以从事法律工作。但到了1950年以后,70%的大法官来自常春藤。直到现在常春藤几乎占领了所有位置。
要知道,美国是草根民主社会,讲究的是多元性、代表性。选总统也好,议员也好,选民们总希望选那些“我们中的一个”。你的背景太精英,经常会疏离选民。比如布什竞选总统时,尽可能不提自己在耶鲁读书的经历。像里根这种最人气的总统,就是来自不知名的小学校。但是,到了最高法院似乎就变了规矩。你的学校不硬,往往会成为被人攻击的靶子。比如,布什曾推荐自己的法律顾问Harriet E. Miers为大法官。她上的是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法学院。结果,连布什本党的保守派也不干,举出她上的“软”学校作为理由,认为她根本不具备必要的能力。最后布什只好抽回自己的提名。看这个架式,在21世纪要绕开常春藤当上大法官,还真要仰仗奇迹。
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必须顾及民意。如果民意倾向于普通人,最高法院如何可能一色的精英?另外,代表性、多元性也是美国政治中的重要法则。对此,总统和国会怎么可以不考虑?
看来,对于最高法院越来越精英化的问题,需要另外寻求解释。这里恐怕有西方的法律传统和美国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原因。西方现代的法律传统,大致起源于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当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教冲突的加剧,依靠封建式的个人纽带已经难以解决治理问题。古典学术的发现,使非常复杂的罗马法成为统治的法宝。当时掌握这套学问的,主要是大学里训练出来的法律学者。世界最古老的大学Bologna大学,就是从法学起家。当时欧洲的皇帝、教皇、国王等等,对这里的学生都非常青睐,竞相招揽来填充自己的官僚体系。也就是说,法律从一开始起,就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和现实社会、政治的脉络相对脱离而自成一体。作为司法专家,你的成功要取决于在这个体系中有多优异,而未必是在现实政治和社会的脉络中赢得多种既得利益的认可。你越是这样超凡脱俗、专业化的程度越高,信誉也就越高。毕竟,法律本来就应该是超出现实的既得利益之上的一种仲裁理性。
另外,美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二战后经过《退伍军人法案》的改革而形成的高等教育制度,也比较好地解决了代表性、多元性的问题。《退伍军人法案》使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进大学的“大老粗”拖家带口地到常春藤读书。奖学金的不断增多,又使许多平民子弟接受了精英教育。种族平权的“积极行动”,给了少数族裔相当的照顾,使他们有了进身之阶。这样,许多平民甚至贫民子弟通过教育系统进入精英阶层。现在的精英阶层本身已经多元化了。能力超群的人,不管是什么背景,大多会被常春藤所网罗进去。所以,常春藤的牌子代表的不是身份,而是你的优异。Sonia Sotomayor本人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她出身波多黎各家庭,从小住在廉租房中,属于社会的底层。但是,一上大学就进了普林斯顿这种最为“贵族”的学校,日后平步青云。很少有人说她是代表精英阶层,更难有人否认她对弱势有着天生的、本能的同情。如今许多反对她的保守派,攻击的不是她的精英意识,而是她对弱势的同情太多,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其实,这种“名校专制”并不仅仅限于最高法院,在政治中也如此。里根固然是毕业于地方小大学的草根总统,但他是在战前接受的教育。那时没有《退伍军人法案》、奖学金很少,他这个背景进常春藤是不可能的。战后常春藤一旦通过奖学金制度以“野无遗贤”的精神收揽人才,绕开常春藤攀上政治的登峰的机会就少得多了。看看战后接受大学教育的总统,克林顿、布什、奥巴马,以及差点成为总统的希拉里,除了布什外都是普通家庭甚至弱势家庭出身,但大家不是哈佛就是耶鲁。
看来,精英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精英政治要有合理性,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让那些最底层的人在早年就能进入精英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