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低迷对中国影响不大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xiangzhuce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5月份股市下跌以来,市场越来越关注美国可能面临的经济低迷。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次会议上,客户们都会问同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消费者打喷嚏,中国会不会染上重感冒?毕竟中国内地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品生产者,是全球制造业外包的最大承担者,而且中国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对不对?
  错!我们的重要结论是,就实际增长而言,中国、日本、印度和印尼这些大国相对免疫于全球经济下滑。而且中国内地的国内金融市场仍受到保护,这使其有额外的独特优势。所以一旦美国消费不景气,我们当然会调低对所有亚洲国家的预测,但中国将是其中一个受影响最小的国家。
  之所以作此判断,是因为亚洲在不到5年前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2001年全球rr业下滑的时候,每个亚洲国家的出口都受到程度相近的影响一从2000年的高峰到2001年的谷底,出口增长下降了40%,但各国GDP增长受到的影响差别很大:和印度反而在那一年加速增长,它较小的邻居则快速陷入衰退(图1)。
  


  
  中国并非出口主导的经济
  
  为什么中国内地和印度(就此问题而言,还包括印尼和日本)可以避免像韩国、中国台湾、马宋西亚和香港等地区的命运呢?原因就在于前者不是高度依赖于出口。图2显示了亚洲各地区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例。中国内地是35%,高于印度和印尼,但远低于其他一些较小的地区如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不止如此,比起收入更高的邻居如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内地明显处于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的低端。这意味着中国内地从每一美元的出口中所获得的国内增加值要低于其他地区,因此出口总额占GDP比率这一数据高估了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果我们把该数据调整为国内附加值占GDP比率的话,则中国的出口大概只占GDP的11%。
  即便如此,仍可能有所高估。制造业出口值与工业总产值的直接比较显示,出口只占GDP的7%到8%。而且,在出口工厂中工作的约3500万工人占中国全部就业者的比例不到5%,这一比例和日本、美国的数据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宏观经济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是出口主导的经济。考虑到中国内地有13亿人口,这个结论应该不会使人惊讶。
  
  此次冲击并无不同
  
  但中国这次是不是面临着一个更严峻的环境呢?毕竟2001年的衰退只是发生在电子信息业和商业投资领域,而这次的主要风险来自美国日常消费。作为全球最主要的低端消费品出口国,这次中国所受到的冲击是否更大、更集中呢?简单的回答是一不会。在非电子类轻工产品占总出口比重方面,中国确实比亚洲其他地区高得多(图3),但我们有三个很好的理由相信经济不会急速下滑。
  第一个理由是,就像2001年的衰退并不只存在于IT业,现在美国家庭也并不只购买衣服和鞋子。虽然2001年亚洲电子产品比其他类产品的出口下降更为严重,但非电子类产品需求的绝对值也下降了10%,增速下降了30%;而且电子产品除了办公IT产品以外,还包括家用电脑、音频和视频产品。事实上,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不太可能只集中在中国。
  第二个理由是,我们并不认为这次会有美国上次衰退的程度那么大。2001年的衰退中,美国的GDP增速在12个月内跌了将近5%,是自1979和1982年的衰退以来最迅猛的下跌。随着房地产市场繁荣的终结,我们的美国经济研究团队预测明年美国的GDP增速会放缓到2.5%,比目前增速低1%,换句话说,这次“着陆”所带来的痛苦应该只有上次的五分之一。
  当然事情也可能更糟,也许美国经济增速会低于2%。但我们认为,并没有明显的催化剂会把经济推向完全衰退。原因是美国目前对房屋的高估程度远不如2000年时对股票市场的高估程度,而且房地产市场的本地性特征使单个城市或地区的问题很难扩散到其他地方。房价停滞会使消费者相对其收入有过高的负债比例,但未必会影响到财富。同时因为目前企业盈利相对国家收入处于战后以来的新高(与之相反,在2000年IT泡沫破裂以前,处于接近历史低位),因此,这一次投资支出更有可能支持整体经济增长。
  第三个理由是,上一次的衰退不仅仅源自美国,高科技泡沫是全球性的,日本和欧洲的股票市场和IT投资也经历了类似的泡沫和破裂。而目前的不平衡主要在美国经济,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并没有过度负债,房价正常,金融市场的价值似乎并未特别高估。因此我们预计,如果美国消费者减缓支出,对其他G7国家影响将较弱。
  
  国内情况依然健康
  
  现在让我们看几个关于目前中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常见问题。首先,出口制造业可能不占总就业的很大部分,但它是缺乏熟练技术的农民工的主要吸收者之一;为了容纳不断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国需要增加成千上万的与出口相关的工作职位。那么,海外经济减速会不会引起严重的国内社会问题呢?
  这个问题其实被误导了冲向出口的就业是一个问题,那我们应该早在2001年全球IT衰退时就看到明显的不稳定,当时中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当时城市本身的失业人口比现在高得多。而且,认为中国现在面临日益增多的从农村到城市的移民潮也是不正确的。上世纪90年代,劳动人口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人,而目前只新增500万人左右,到2010年则应该会下降到0。目前已经有超过1亿的农村移民在城镇工作,剩下来的年轻的可流动的人口并不多。在南部和东部的工厂,现在最常听见的抱怨是工资上升和工人短缺。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中国比过去15年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更好地处理出口放慢问题。
  其次,是国内需求不振的问题。中国是不是消费疲弱,需要重新平衡由投资带动的增长呢?自从这个问题出现在“十一五”规划中,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另一个热门话题。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被过分强调了。理由是:第一,消费者支出在以8%~9%的实际速度增长;第二,中国确实储蓄率很高,但这在亚洲其他高增长的经济实体中也是常见的现象,而且不会很快改变;第三,历史数据显示,投资/GDP比率为40%是可以持续的;第四,投资支出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其实是家庭在耐用商品上的支出;第五,官方对这个问题的强调主要是对中国周期性的高贸易顺差的反应,并不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如果美国消费低迷,中国会绝对安然无恙。与2000-2001年间中国处于泡沫破裂后的复苏期不同,即使没有意料之外的全球经济疲弱,我们也预期未来两年内增速有变慢的趋势。如果美国消费者的表现比我们的基准预测更为疲弱,当然会进一步降低中国的增速。不过,对增速的负面影响可能只能以千分位,而不是以百分位来衡量。
其他文献
过去几年的资产泡沫,与弱美元有莫大关系。投资者借入弱势的美元,然后流入各类资产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由于这种利差交易使资金持续流入,新兴市场的利率保持低企,令国内经济理想,而经济理想又吸引资金继续入市,形成一个循环,这循环会像泡沫一样一直膨胀。    资产泡沫应能继续膨胀    泡沫可以维持多久呢?我们认为,现时离泡沫破裂仍有一段距离,因为新兴市场的经济仍会保持高速增长,从而对黄金、原材料等有
期刊
QDII的推出和实施将引发国内资本流向国际资本市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资金成本较低,短、中、长期资金成本均与国际资本市场相差较大(表1)。    资金成本差异将引发资本外流     短期资金成本方面,以最能有效反映国内货币市场短期资金成本的指标——R007(银行间市场的7天国债回购利率)为例,2006年4月,R007利率为1.7%左右,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4.75%,3个月的美元Libor(伦敦
期刊
在欣欣向荣的增长之下,中国宏观经济总是有挥之不去的隐忧。在积累了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之后,我们忽然有了致富后的烦恼。这里,我们和投资者一起梳理中国经济的脉络、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我们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将走出仅仅是资本接纳国的地位,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家之一。伴随着中国资本的输出、贸易的升级和技术的交流,中国将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成为全球经济最为关键的枢纽之一。这
期刊
无论传统的制造业如钢铁、机械,还是能源、互联网、房地产,众多行业正由多方竞争逐步走向寡头垄断的新格局。由于企业利润日趋微薄,行业整合加剧、集中度提高将成为一个长期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不再有成长的余地。恰恰相反,这更激励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只有创新才可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成就新的市场垄断者,重演分众传媒或百度的故事。    Web2.0    “恶搞”,在这个风靡一时的关键词背后,是视频的
期刊
中石油、中石化对7家A股和2家H股公司发动的私有化,根本目的是通过整合旗下资源而最终整体上市。基于这种目的的私有化,在全球资本市场发生的众多案例中,可以说相当另类。  收购人私有化上市公司,一般只有三大动因。  第一种动因,是控股股东无法容忍旗下企业的真实价值长期被市场低估。这种动因的私有化最为常见,多发生在市场长期低迷之时。  第二种动因,是产业公司为获得市场份额或协同效应而强取上市公司控制权。
期刊
中石油在2005年8月5日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的《关于中国石油下属上市公司整合方案的请示》中提到,过往出让石油龙昌、三星石化的协议转让上市公司方式,操作难度日渐加大,而以要约收购方式私有化下属上市公司是一种多赢的方案,既能为国内资本市场注入新的资金,又对活跃证券市场起到积极支持作用。  虽然该《请示》没有明确揭示要约收购过去流于形式的本质,但中国证监会批准中石油、中石化以私有化方式整合旗下上市公司,却
期刊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内地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由于中国内地与美国同样具有广大的市场,相信未来私有住宅的需求将会持续急速成长,中国台湾发展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经验值得中国内地的实务操作者思考和借鉴。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市场上发行MBS,至今已累积了多年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成功经验。中国台湾的MBS市场, 自2003年起才开始活跃,至今仅有4笔MBS商品,创始机构分别为第一银行、中国
期刊
4月27日晚,央行宣布将贷款利息提高0.27个百分点,保持存款利息不变。很多人认为央行升息是调控过热的宏观经济,我们认为,升息是为了宏观调控,但更是为了金融调控。    并非为了紧缩银根    一季度的货币信贷数据和10.2%的GDP增长,使得市场焦虑地等待着紧缩政策的出台。如果是为了收紧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有四个政策选择:首先是使得人民币更快地升值,其次是如市场上所预期的那样提高存款准备金,第三是
期刊
新时代网络创业者不再对风险资本紧追不舍,在目前的技术与市场环境下他们宁愿承受资金压力,也要自己控制发展步伐。  对于多数互联网创业者而言,创业过程中一个公认的、甚至有些令人兴奋的步骤,就是去解释某个创意为什么理应得到硅谷某位风险资本家的注资。  但这不是P1ickr创始人斯图尔特·巴特菲尔德(StewartButterfield)和卡泰丽娜‘费克(CaterinaFake)夫妇的行事风格。F1li
期刊
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办法,在于将其生产过程“制造业化”。其思路是通过大规模的前期投资,将其他已知的、拥有大量储备的能源转化成石油。目前技术上证明可行的有两种——气转油和煤转油。中国是煤炭大国,全面掌握煤转油技术,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如果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能够将用于在海外抢购油田的1/10的资金拿出来,购买已成熟的煤转油技术,经济效益会更高。  当500万个中国人、印度人开车的时候,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