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妙用三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是现代汉语里一个比较普通的常用词,意为有广泛知名度、很受大众追捧和欢迎的,具有褒义色彩。它一般多用来修饰限定那些具有某种称谓功能的名词,如“著名教授”“著名作家”“著名画家”“著名歌手”“著名演员”“著名教练”“著名科学家”“著名设计师”“著名网球运动员”“著名的唱片公司”。
  “著名”修饰限定名词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要求,在语用上有一定的功用:第一,“著名”一般只修饰限定褒义或中性名词,如不能说“著名小偷”“著名强盗”等。第二,对于所表概念具有等级意味或者内涵隐含有一定等级观念的名词,“著名”一般只跟那些表示(最)高等级的名词搭配,正所谓“强强联合”。如可以说“著名将军”,但不宜说“著名班长”。第三,“著名”用于某个名词之前,实际上是缩小了该名词的外延,客观上将该名词原先所表示的集合一分为二(当然不是等分),整个短语(即“著名+名词”)只表示原集合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著名”在这类用法里可以看做一个标记词。
  虽然“著名”通常都是在这种语义和语用框架内使用,但语言生活毕竟丰富多彩,尤其是在当今这个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社会。因此,实际运用中,“著名”的这一固有框架会被突破,有人故意“反其道而用之”,而且这种用法有时能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以下试举三例,以窥一斑。前两个例子分别是“中国著名坏人”和“著名副教授”,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孔庆东所创,后一个例子是“非著名相声演员”,来自目前仍在走红的相声演员郭德纲。
  提到孔庆东,大家应不感到陌生,不少人可能还读过这位“北大醉侠”所写的《47楼207》《笑书神侠》《匹马西风》等作品。他的文字向来以鲜活生猛、亦庄亦谐、不落俗套见长,其“中国著名坏人”和“著名副教授”的独家创作即为明证。
  对于“坏人”这一称谓,人们避之唯恐不及。自诩为“坏人”的,普天之下更是打着灯笼也难找。但孔庆东则不然,他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做到将“坏人”的“桂冠”戴在头上而不招人唾骂和遗弃。孔大侠的“功力”是什么呢?这就是他巧妙地利用了“著名”一词所具有的语义特征。“著名”不是不能修饰限定贬义词吗?咱就偏来一回拉郎配,用它来限定“坏人”;人们不是不愿自称“坏人”吗?咱就偏用“著名坏人”来自称一把。语言表达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超常规的语言搭配必定引起受话人的高度关注;任何有意违反常规的表达,在表达者那里也都一定有某种不一般的用意。因此,用“著名坏人”来自称,一下子就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不得不探究:此人敢于自称为“坏人”,想来此“坏人”非彼“坏人”,其中应另有深义。正是这么一句带有调侃意味的话在客观上起到了广告的作用,说它是一句精妙的广告词恐怕也不为过。(“中国著名坏人”用于《千夫所指》一书封二的自我介绍里,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再来看“著名副教授”这一表达形式。在谈及自己的职称为什么仍是副教授时,孔庆东着意使用了“著名副教授”这一新鲜说法。按常理,“副教授”没有高攀“著名”一词的资格。因为,既然是“副教授”,那自然跟“教授”差了一个档次;连教授都不是,怎么敢往“著名”的行列里靠呢。如果真是副教授里著名的一位,那也早就晋升教授了。既然还被排在“副教授”队伍里,那就说明他并不“著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应是这么个理儿。可是当我们听到“著名副教授”这一说法的时候,似乎有一种不经意间被人拿电棍捅了一下的感觉,不禁浑身一颤,打了一个机灵:是呀,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好说副教授是“著名”的,但在一些较特定的时期、较特殊的情况下,你还真就不能说没有“著名副教授”。比如眼下的某名牌大学,由于退休高峰已过,指标规定死板,一些当了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副教授就因为没有指标而被挡在教授圈子之外,可这些人当中有不少在学界都是叫得响的人物,其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并不在教授之下。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吸引他们,让他们当教授自不必说,有的还许以院长、系主任等官衔呢。称呼一下这样的人为“著名副教授”,即使撇开调侃这一说,也应该不为过吧。如此一想,眼下还真有一批“著名副教授”默默耕耘在某些高等学府中。可见,“著名副教授”的说法乍听上去虽有点不伦不类,可它实际上却寄寓着颇不一般的含义。不过,如果说“著名坏人”在调侃之余还能博人一哂,“著名副教授”的表达则在调侃之外让人品味到一丝苦涩。
  说起“非著名相声演员”,大家一下子可能会想起2005年。这一年岁末,北京天桥德云社一位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突然一夜之间声名鹊起。这位相声演员与众不同,他每次出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介绍:“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这样的自我介绍可谓别出心裁,耐人寻味。这种表达效果也是因“著名”一词的妙用而起。
  在本文开头我们曾指出,“著名”直接限定名词时有标记的作用。当我们说“著名相声演员”的时候,言下之意就将“相声演员”分成了两个集合:一个是“著名相声演员”,属标记形式;另一个是与之相对的“(一般)相声演员”,属无标记形式。如果我们进一步,在“著名”前面再使用“非”这个标记词,说成“非著名相声演员”,这就成了双重标记形式,而且这个表达形式本身又因为“非”的使用排除了“著名相声演员”这个集合义,使它回归到表示“(一般)相声演员”这个集合的意义上(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正负相抵”)。从逻辑上看,“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与“我是(一般)相声演员”在语义真值上没有什么不同,但从表达上说,一般应弃标记形式而用无标记形式,因为无标记形式不但简洁,而且在语言交际中属默认形式。可是现在,表达者放着一个默认的无标记形式(“我是相声演员”)不用,偏偏要绕着圈子说上一个双重标记的表达形式(“非著名相声演员”),这无疑是要追求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且不管你听话人认同不认同这种说法,但在你听到它的时候,你不得不被它“绕”住,并且琢磨一番。只要听话人被“绕”住了,且在脑子里琢磨了,那么说话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这个自我介绍一定要从你脑子里过一遍甚至几遍,而不是像一般的介绍任你由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好歹你首先得记住“我郭德纲”这个人。
  试想,如果自我介绍说成“我是相声演员郭德纲”,那说了也差不多等于没说,人家买的就是听相声的票,自然知道那站在台上即将表演的就是相声演员;如果自我介绍说成“我是郭德纲”,或许有人还会反唇相讥:“郭德纲是谁呀?我们不知道!”但是用“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来说却避免了这样的尴尬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它一下子就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和注意。
  当然,现在郭德纲出名了,红遍大江南北,恐怕再也用不着自我介绍了。如果需要自我介绍,也一定不必再绕着什么弯子,只一句“我是郭德纲”足矣!可见,“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表达并非文字游戏,它是特定场合、特定情景下的特殊表达形式,有一种不可小觑的独特语用功能。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语言中单个的词本身虽然平淡无奇,但是如果表达者精于谋划,善于选择,巧作安排,那么它所达到的表达效果常常会超乎人们的想象,令人拍案叫绝。
其他文献
一、揣摩三大调整,冷静探寻对策从各大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执行评分标准的大前提下,不同程度地都对评分标准进行了切近考情的细化
在母语教科书中选编若干优秀的文学作品,已是世界各国进行母语教育的一个常规。但是,人们对这些选文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在我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什么是例子?是不是所有的选文都是同一性质的例子?选文是否还有其他的类型和功能?对这些问题,业内人士缺乏细致的研究,这影响到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本文拟以英国莱兹公司
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书信。九年级学生对书信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书信的重要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淡化,在学生心目中日趋弱化。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书
年年耕耘《孔乙己》,年年都有收获。今年备课,参看王国栓同志发表在《语文建设》二○○四年七、八期上的论文《“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再解释》,更是受益匪浅。  在这篇论文里,王国栓同志与《现代汉语》的主编黄伯荣和廖序东两位老先生商榷,认为“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不表示孔乙己“大钱少”,而显示孔乙己“大钱多”。  一个“排”字,竟然引出两个对立的观点,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这两个观
先看下面一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祝福》时,就“祥林嫂的死因”组织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有人说罪魁祸首是婆婆,认为如果婆婆能善待祥林嫂,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那么祥林嫂就不会逃跑;有人说是柳妈,认为柳妈的地狱说法使祥林嫂在精神上陷入了两难的痛苦境地;有人认为是卫老婆子,认为她与婆婆合伙将祥林嫂卖给了贺老六,从而让祥林嫂遭受了丧夫失子之痛;也有人认为是那只可恶的狼,认为如果不是它吃了阿毛,祥林嫂的命运有可能
一、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整体把握课文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由于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倾向,这一强调具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两则人物小传,它们既不华丽,也不是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的典范文章,两文中的不少实词在一般文言文中很少出现,某些注释的使用功效对初中生而言也是一次性的。但两篇小传主人公的寥寥数语却极撼人心,使读者不能小觑它们。教学时宜在学生结合注释译解文字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语言,并结合现实认识其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
艾尔考特小学的校长办公室在一楼西侧的角落里,对着门紧挨北侧的窗户摆放着一张看上去很旧的办公桌,桌子上摆了一台显示器和一台打印机,所剩空间不大。一进门的左侧,有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周围有十几把椅子。再往里,有几张乳白色小桌子,上面摆着一个大的水果拼盘、两个飘香的比萨饼,还有蛋糕、果汁、矿泉水、咖啡,这可能是特地为我们准备的。办公室的最里角,堆放着数十件演出服装,二十多面彩旗斜立在墙面上,一个已经掉漆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以教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媒体等为理论基础,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
上课铃响了,我走到讲台前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世界四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之一莫泊桑的《项链》,感受作家的……”,话还没说完,早有胆大的学生在台下嚷道:“我们在英语课本中早已读过了。”  我愣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了。从哪里入手呢?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后,问:“读过了?那大家从中读到了什么呢?”这一下轮到学生发愣了。于是,我便讲了一个故事:“美国《财富》杂志曾在征答栏中刊登过这么一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