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两则人物小传,它们既不华丽,也不是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的典范文章,两文中的不少实词在一般文言文中很少出现,某些注释的使用功效对初中生而言也是一次性的。但两篇小传主人公的寥寥数语却极撼人心,使读者不能小觑它们。教学时宜在学生结合注释译解文字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语言,并结合现实认识其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
2.质疑思考,比较阅读,概括古代人物传记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3.总结概括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一:中国是一个特别重史的国家,通过古代详尽的史料,我们接触到许多虽然年代遥远却面容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将通过《后汉书》的选章来认识两个极有个性的古代官员,请大家翻到课文《四知》《私心》。
导入二:中国的史书特别浩繁,有同学知道“前四史”包括哪四部史书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东汉史学家范晔《后汉书》中的两篇选文:《四知》《私心》。
2.教学切入点
①从中国老百姓喜谈的“清官”话题切入。
②从现实中让人激愤的“腐败”话题切入。
③从史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切入。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切入,都应当在切入后适当介绍杨震和第五伦,以免学生在接触课文时产生突兀生疏之感。)
3.字句疏通
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译解,教师适当点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小传中的不少实词意思较为偏僻,如“辟”“转”“便宜”“悫”“蕴藉”等,学生理解意思即可,不必要求记忆。
4.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重难点:①杨震两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品格?②写第五伦的自我剖析对刻画他的性格有何作用?
突破方法:先由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再予以引导。
5.认识杨震、第五伦形象的现实意义:二人既可作为官者的楷模,也可作常人做人的榜样。
四、拓展延伸
本文与《包拯》《董宣执法》除人物形象共有“清正”的特点以外,写法的详略处理也颇为相近,故可新旧文结合学习,以收温故而知新之效。
这是两则人物小传,它们既不华丽,也不是学习积累文言知识的典范文章,两文中的不少实词在一般文言文中很少出现,某些注释的使用功效对初中生而言也是一次性的。但两篇小传主人公的寥寥数语却极撼人心,使读者不能小觑它们。教学时宜在学生结合注释译解文字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语言,并结合现实认识其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
2.质疑思考,比较阅读,概括古代人物传记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3.总结概括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一:中国是一个特别重史的国家,通过古代详尽的史料,我们接触到许多虽然年代遥远却面容生动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将通过《后汉书》的选章来认识两个极有个性的古代官员,请大家翻到课文《四知》《私心》。
导入二:中国的史书特别浩繁,有同学知道“前四史”包括哪四部史书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东汉史学家范晔《后汉书》中的两篇选文:《四知》《私心》。
2.教学切入点
①从中国老百姓喜谈的“清官”话题切入。
②从现实中让人激愤的“腐败”话题切入。
③从史书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切入。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切入,都应当在切入后适当介绍杨震和第五伦,以免学生在接触课文时产生突兀生疏之感。)
3.字句疏通
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译解,教师适当点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小传中的不少实词意思较为偏僻,如“辟”“转”“便宜”“悫”“蕴藉”等,学生理解意思即可,不必要求记忆。
4.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重难点:①杨震两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品格?②写第五伦的自我剖析对刻画他的性格有何作用?
突破方法:先由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再予以引导。
5.认识杨震、第五伦形象的现实意义:二人既可作为官者的楷模,也可作常人做人的榜样。
四、拓展延伸
本文与《包拯》《董宣执法》除人物形象共有“清正”的特点以外,写法的详略处理也颇为相近,故可新旧文结合学习,以收温故而知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