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胃病。据有关统计,一般人若都去做胃镜,慢性胃炎的诊断率可高达80%~90%。也就是说,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患有慢性胃炎。而我们许多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对这种疾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即使做了胃镜诊断也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听了医师的解释也还总是云里雾里。为此,本文特就慢性胃炎的诊断名称作些阐释。
1.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局限于胃黏膜的浅表层,分轻、中、重三级。胃镜表现,可见红斑、黏膜粗糙不平、隆起性糜烂、平坦糜烂和出血点/斑。淋巴细胞、浆细胞常见于慢性胃炎,而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活动期。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肠化,腺体萎缩,低级别内皮瘤变(轻度异型增生),经治疗,这些病变可以消失,疗效良好。
2.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型胃炎比较复杂,主要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上皮增生及化生等。胃镜表现:黏膜变薄,色泽灰暗,呈颗粒状,血管显露,黏膜皱壁变细或消失,也可有糜烂。在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内瘤变),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发展缓慢,每年的癌变率约1%。确诊后20年发生胃癌者约为0.5%~1%。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风险很小,但中青年患者却应引起高度注意:轻度萎缩性胃炎应每两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应每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胃镜。每次复查要多做点活检(特别是胃角和胃窦),密切观察动态变化,防止遗漏早期胃癌。
3.胃黏膜糜烂: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当炎症严重时,在黏膜上皮下有多数白细胞浸润,甚至形成隐窝脓肿,此时表现为上皮常遭破坏,形成浅表糜烂,糜烂的周围黏膜有充血、水肿。患有此病者,要加强抑酸和保护胃黏膜治疗。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糜烂时,一定要做活检,以防遗漏早期胃癌。
4.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即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被小肠细胞所代替,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又变成大肠上皮细胞(大肠化生)。在溃疡边缘或坏死的组织处发现肠化者,不能称之为萎缩。肠化生与胃癌的关系,要看它的范围与深度。肠化发展成胃癌有一个多年的漫长过程。文献报道:随诊1~10年癌变率为1.8%,发生胃癌者均为重型肠化。肠化生有轻、中、重度3级。60岁以上患者90%可以出现肠化。中青年患者则应引起重视:轻度者每两年检查一次胃镜,中度者每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则应立即复查,多做活检,根据肠化范围与深度做免疫组化染色,注意同早期胃癌鉴别。一经确诊为早期胃癌,则应考虑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
5.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这有两种类型,即扁平状异型增生灶和息肉样异型增生病变,是公认的胃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3级(低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尤以中度和高度异型增生为最。据统计,轻、中度癌变者约为0.6%,重度癌变者约为20%~80%。但有25%~35%异型增生可一直稳定甚至消退。对此种胃癌前病变应保持警惕,高龄患者对轻度上皮内瘤变不必忧心,中青年患者要做到定期复查胃镜:轻度者每两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应立即复查,确定是否有早期胃癌,做到及时治疗,切不能让早期胃癌延误治疗时机。
6.治疗方法:对肠化及异型增生,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综合疗法。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彻底根除治疗。有研究表明,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可以延缓异型增生的发展,但不能消除这些病变。关键在于定期随诊,复查胃镜,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药物方面,根据患者症状可选择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促动力药等。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A2、茶多酚、大蒜素、番茄红素等有一定预防胃癌的作用。
责编/纪生
1.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局限于胃黏膜的浅表层,分轻、中、重三级。胃镜表现,可见红斑、黏膜粗糙不平、隆起性糜烂、平坦糜烂和出血点/斑。淋巴细胞、浆细胞常见于慢性胃炎,而中性粒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活动期。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肠化,腺体萎缩,低级别内皮瘤变(轻度异型增生),经治疗,这些病变可以消失,疗效良好。
2.慢性萎缩性胃炎:此型胃炎比较复杂,主要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上皮增生及化生等。胃镜表现:黏膜变薄,色泽灰暗,呈颗粒状,血管显露,黏膜皱壁变细或消失,也可有糜烂。在发展过程中,可出现肠化生、异型增生(上皮细胞内瘤变),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发展缓慢,每年的癌变率约1%。确诊后20年发生胃癌者约为0.5%~1%。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风险很小,但中青年患者却应引起高度注意:轻度萎缩性胃炎应每两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应每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胃镜。每次复查要多做点活检(特别是胃角和胃窦),密切观察动态变化,防止遗漏早期胃癌。
3.胃黏膜糜烂: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当炎症严重时,在黏膜上皮下有多数白细胞浸润,甚至形成隐窝脓肿,此时表现为上皮常遭破坏,形成浅表糜烂,糜烂的周围黏膜有充血、水肿。患有此病者,要加强抑酸和保护胃黏膜治疗。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有糜烂时,一定要做活检,以防遗漏早期胃癌。
4.肠上皮化生(肠化生):即正常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被小肠细胞所代替,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又变成大肠上皮细胞(大肠化生)。在溃疡边缘或坏死的组织处发现肠化者,不能称之为萎缩。肠化生与胃癌的关系,要看它的范围与深度。肠化发展成胃癌有一个多年的漫长过程。文献报道:随诊1~10年癌变率为1.8%,发生胃癌者均为重型肠化。肠化生有轻、中、重度3级。60岁以上患者90%可以出现肠化。中青年患者则应引起重视:轻度者每两年检查一次胃镜,中度者每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则应立即复查,多做活检,根据肠化范围与深度做免疫组化染色,注意同早期胃癌鉴别。一经确诊为早期胃癌,则应考虑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
5.胃黏膜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这有两种类型,即扁平状异型增生灶和息肉样异型增生病变,是公认的胃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3级(低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尤以中度和高度异型增生为最。据统计,轻、中度癌变者约为0.6%,重度癌变者约为20%~80%。但有25%~35%异型增生可一直稳定甚至消退。对此种胃癌前病变应保持警惕,高龄患者对轻度上皮内瘤变不必忧心,中青年患者要做到定期复查胃镜:轻度者每两年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胃镜;重度者应立即复查,确定是否有早期胃癌,做到及时治疗,切不能让早期胃癌延误治疗时机。
6.治疗方法:对肠化及异型增生,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综合疗法。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彻底根除治疗。有研究表明,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可以延缓异型增生的发展,但不能消除这些病变。关键在于定期随诊,复查胃镜,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药物方面,根据患者症状可选择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促动力药等。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A2、茶多酚、大蒜素、番茄红素等有一定预防胃癌的作用。
责编/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