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结合实际的实践,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能够愉快地接受作文教学,而且在身心轻松的状态中,开始真正做到“学语文用语文”。沃美的土壤,丰富的生活源头之水。浇开了作文教学之花。
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清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凡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起来会精神愉快、乐此不疲。作业也是如此,若设置得当,学生就会在兴味盎然中完成,在心情愉悦地学习语文、用语文,由于学生童心未泯,对游戏等活动情有独钟,“猜字谜”、“魔术解秘”、“小小广告家”、“过回音乐瘾”、“探险故事大家说”等就常成为学生的语文作业,这些作业往往都是抓住机会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涟漪。一天早晨,天降春雨,学生们都趴在窗前观雨,教室内热闹非凡。看到这种情景。我们立刻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好时机。于是,我们让学生以《春雨贵如油》为题做诗。谁想好了谁就写在黑板上,四个小组开展竞争。游戏的方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室里人声鼎沸,不到十分钟,黑板上就已满满的了。有“春雨贵如油,小草露出头,鸟儿停树梢,农民乐悠悠”;有“春雨贵如油,农民不用愁。庄稼绿幽幽,丰收在前头”;有“春雨贵如油,行人遍地走,牵着哈巴狗,来回走一走”;有“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秋雨凉嗖嗖,冬雪飘悠悠”等。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最应记录一下,作为资料保存起来,以便今后随用随调。学生心领神会,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这次作诗的见闻感受。且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又搜集了许多描述春雨的诗句、文段推荐给大家共赏。没想到,“游戏”这粒小石子竟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小浪潮。
二、敞开心扉沐浴春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改之后,课堂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等课文都是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课堂上,我们除了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之外,还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作业把人文还原于生活中:学了《羚羊木雕》之后,我们请学生回家询问父母:“自己若把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朋友,你们知道后会怎么办?”;“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听家人有什么看法?”等等,这些作业都是在诱发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后,让他们的心灵在不设防的情况下自然流淌出真情。让学生自然而为之。一次在推荐学生阅读赏析了《认识父亲》后,学生被文中深情打动,心中涌动的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急于诉说。这时推荐给学生的作业便是: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个真诚的祝福、一首感情至深的诗、一段情深意长的歌、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给父亲带来莫大的慰籍,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用文字的形式赠给自己伟大而又坚强的父亲。学生此时心扉完全敞开,在不设防的状态中,认真地做了这项作业。不少同学还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送给父亲的礼物。有的写:“爸爸。为了这个家,您不分白天黑夜的劳作,您辛苦了!”有的写:“爸爸,祝您永远快乐、健康。”写诗的更多:“如果父亲是山。我就是山中的一棵树,山树通合,树了解山,山了解树,山保护着树,树则万分感激山。”“父爱如石,擦亮我的心灵之镜;父爱如火,照亮我的夜行之路。”这类作业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家人亲朋的交流,同时,更注重了学生对材料的多元反应,而这些收获都是在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情况下得到的。
三、走一步看三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让他们步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自由地去寻找、去感受,他们会收获语文学习方面更多更鲜活的东西。“周末了,放下你手中的书和笔,走上街头。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店名称,摘选几个,看哪些店名好,为什么?”“难得下一场雪,何不雪中漫步,感觉冬的诗意。”等等。这类作业似乎看上去不像作业,但学生喜欢,收获也颇多,因此我们戏称为“放长线钓大鱼”。2009年的春天似乎来的特别迟,学生特别期盼春天的到来,其实他们不知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为了给学生补上这观察感受的一课,周末,我们就让学生去寻找春天,他们走入田野、走入果园,走在乡间小路上,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春的气息,于是学生不由自主的写道:“我找到了春天,春天在偷偷钻出泥土的小草上:春天在淡绿柔软的枝条上:春天在哗哗流淌的河水中;春天在新翻泥土的清香里”:“放羊的伯伯乐了,整天赶着羊羔满处跑,任由它们嚼出一嘴的新绿。那些放风筝的孩子,大呼小叫的拉着线飞跑,整个田间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我们不仅从人们的铁锨上、锄头上、大粪车上找到了春天,而且从他们灿烂的笑容、欢快的语调、轻盈的脚步、美滋滋的心里,也找到了春天呢!”“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笔下流淌出来的这些文字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重视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吗?
四、欲擒故纵巧布置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课改之后,我们把死板生硬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稍作改变,以新颖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挑战。“改编课本剧”、“为课文配图画”、“今天我推荐”、“走进诗王国”等都是教师设置的善意的“陷阱”。布置时故意不以作业的形式出现,而通过新颖的形式诱导学生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完成老师预定的作业。学习《木兰诗》一文时,背诵是重点,但是单纯让学生背,他们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先出示了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简单介绍对联特点后,布置学生也为木兰题一幅对联,男女开展对抗赛,看巾帼与须眉孰胜孰败。求胜心切的学生,一遍一遍的读课文,读顺了,读透了,对联自然也出来了,有“好木兰,替父从军战沙场:奇女子,屡建功勋回故乡。”有“穿战袍,上沙场,一心只为替爷征;驰千里,回故乡,爷娘姐弟喜若狂。”有“织布女,有所思,家中无兄替爷征;帝召见,封尚书,明堂辞官还故乡。”等等。这种作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且进一步沉淀、精炼了语言,此时他们已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却不知这正是老师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巧妙设局,欲擒故纵,形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效果的显现。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应用与生活中的创作》张海苹海洋出版社2006年11月
[2]《维娜丝画论与语言美》倪言,浙美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清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凡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起来会精神愉快、乐此不疲。作业也是如此,若设置得当,学生就会在兴味盎然中完成,在心情愉悦地学习语文、用语文,由于学生童心未泯,对游戏等活动情有独钟,“猜字谜”、“魔术解秘”、“小小广告家”、“过回音乐瘾”、“探险故事大家说”等就常成为学生的语文作业,这些作业往往都是抓住机会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涟漪。一天早晨,天降春雨,学生们都趴在窗前观雨,教室内热闹非凡。看到这种情景。我们立刻意识到这正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好时机。于是,我们让学生以《春雨贵如油》为题做诗。谁想好了谁就写在黑板上,四个小组开展竞争。游戏的方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室里人声鼎沸,不到十分钟,黑板上就已满满的了。有“春雨贵如油,小草露出头,鸟儿停树梢,农民乐悠悠”;有“春雨贵如油,农民不用愁。庄稼绿幽幽,丰收在前头”;有“春雨贵如油,行人遍地走,牵着哈巴狗,来回走一走”;有“春雨贵如油,夏雨遍地流。秋雨凉嗖嗖,冬雪飘悠悠”等。在学生兴趣正浓之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新鲜事最应记录一下,作为资料保存起来,以便今后随用随调。学生心领神会,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这次作诗的见闻感受。且有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又搜集了许多描述春雨的诗句、文段推荐给大家共赏。没想到,“游戏”这粒小石子竟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小浪潮。
二、敞开心扉沐浴春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改之后,课堂上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等课文都是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课堂上,我们除了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之外,还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作业把人文还原于生活中:学了《羚羊木雕》之后,我们请学生回家询问父母:“自己若把贵重的东西送给了朋友,你们知道后会怎么办?”;“把《塞翁失马》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听家人有什么看法?”等等,这些作业都是在诱发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后,让他们的心灵在不设防的情况下自然流淌出真情。让学生自然而为之。一次在推荐学生阅读赏析了《认识父亲》后,学生被文中深情打动,心中涌动的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急于诉说。这时推荐给学生的作业便是: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个真诚的祝福、一首感情至深的诗、一段情深意长的歌、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都可以给父亲带来莫大的慰籍,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用文字的形式赠给自己伟大而又坚强的父亲。学生此时心扉完全敞开,在不设防的状态中,认真地做了这项作业。不少同学还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送给父亲的礼物。有的写:“爸爸。为了这个家,您不分白天黑夜的劳作,您辛苦了!”有的写:“爸爸,祝您永远快乐、健康。”写诗的更多:“如果父亲是山。我就是山中的一棵树,山树通合,树了解山,山了解树,山保护着树,树则万分感激山。”“父爱如石,擦亮我的心灵之镜;父爱如火,照亮我的夜行之路。”这类作业让学生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与家人亲朋的交流,同时,更注重了学生对材料的多元反应,而这些收获都是在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情况下得到的。
三、走一步看三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放松学生紧绷的神经,让他们步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自由地去寻找、去感受,他们会收获语文学习方面更多更鲜活的东西。“周末了,放下你手中的书和笔,走上街头。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店名称,摘选几个,看哪些店名好,为什么?”“难得下一场雪,何不雪中漫步,感觉冬的诗意。”等等。这类作业似乎看上去不像作业,但学生喜欢,收获也颇多,因此我们戏称为“放长线钓大鱼”。2009年的春天似乎来的特别迟,学生特别期盼春天的到来,其实他们不知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为了给学生补上这观察感受的一课,周末,我们就让学生去寻找春天,他们走入田野、走入果园,走在乡间小路上,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春的气息,于是学生不由自主的写道:“我找到了春天,春天在偷偷钻出泥土的小草上:春天在淡绿柔软的枝条上:春天在哗哗流淌的河水中;春天在新翻泥土的清香里”:“放羊的伯伯乐了,整天赶着羊羔满处跑,任由它们嚼出一嘴的新绿。那些放风筝的孩子,大呼小叫的拉着线飞跑,整个田间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我们不仅从人们的铁锨上、锄头上、大粪车上找到了春天,而且从他们灿烂的笑容、欢快的语调、轻盈的脚步、美滋滋的心里,也找到了春天呢!”“无心插柳柳成荫”,学生笔下流淌出来的这些文字不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重视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吗?
四、欲擒故纵巧布置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课改之后,我们把死板生硬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稍作改变,以新颖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挑战。“改编课本剧”、“为课文配图画”、“今天我推荐”、“走进诗王国”等都是教师设置的善意的“陷阱”。布置时故意不以作业的形式出现,而通过新颖的形式诱导学生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完成老师预定的作业。学习《木兰诗》一文时,背诵是重点,但是单纯让学生背,他们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先出示了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简单介绍对联特点后,布置学生也为木兰题一幅对联,男女开展对抗赛,看巾帼与须眉孰胜孰败。求胜心切的学生,一遍一遍的读课文,读顺了,读透了,对联自然也出来了,有“好木兰,替父从军战沙场:奇女子,屡建功勋回故乡。”有“穿战袍,上沙场,一心只为替爷征;驰千里,回故乡,爷娘姐弟喜若狂。”有“织布女,有所思,家中无兄替爷征;帝召见,封尚书,明堂辞官还故乡。”等等。这种作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且进一步沉淀、精炼了语言,此时他们已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却不知这正是老师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巧妙设局,欲擒故纵,形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效果的显现。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应用与生活中的创作》张海苹海洋出版社2006年11月
[2]《维娜丝画论与语言美》倪言,浙美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