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w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从语文教师思维方式和教学立场的转变、课堂中的分组合作阅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等方面来阐述了新课改中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和实施办法,意在探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授课技巧。
  【关键词】语文教学 问题设置 重要性 方法
  
  经过一年的语文新课改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发现,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讲课过程模式化、学生思维固定化、教师点拨简单化、教学效果夸大化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设置。简单的说,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的问题环节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问题设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生问题呢?
  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我认为设置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设置问题,首先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提起兴趣,融入情景,教师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比如《宋词三首》中柳永的《雨霖铃》,我们就可以先设置一个凌晨送别的场景,洞箫的音乐低沉哀怨,晓风残月,无言的别离,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词人写作的情景和心境。第二,要设置问题,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按照需求来进行教学,就会事倍功半。无论形式如何,内容如何,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的问题,就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第三,要设置问题,还要注意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实际需求、贴近就业和生活的问题,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置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所有问题不能模式化,统一的全部设置为小组讨论的问题。新课改教会我们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课程的讲授,小组讨论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把“个别思考,独立完成”、“同桌小議,两两互助”、“小组讨论,团队作业”三种形式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的时间长短以及形成观点的多少等具体情况来设置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式。第二,设置问题的难度也不能统一。这是我们在新课改后的教学中经常发现的现象:教师在黑板前一字排开一系列的问题,各小组分工找答案,但是大部分的问题都是书上的原句,学生讲解时照书本念下来即可。个别老师会偶尔设置稍微难一些的问题,但是学生也能够很轻易的回答。一节课洋洋洒洒上下来,学生真正记住的、掌握的、留有印象的知识很少。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适当地复习旧的知识;更要注意不同学生知识层面的差异,问题的设置既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也要让一些学习好的学生感到需要努力才能实现,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依靠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而言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难度的差异。第三,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系统的知识点,语文课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到,以“问题”为主线,设置问题时,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通过连续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第四、由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语文知识包含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因此,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环节,语文教师应该扩大视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同类问题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语文课程不仅仅承担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任务,还有不可缺 少的德育教育任务,《焦作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也要求我们“突出德育特色,凸显素质教育”。因此,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贯穿必不可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必不可少的要设置德育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德育问题的设置,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德育问题的设置要遵从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自己产生体会,得出结论。比如:在《项链》一文中涉及到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分析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让学生指出,你认为哪些方面好,哪些方面不好,不好的话如何做才更合适。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心得,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第二,德育问题的设置要遵从联系性原则,问题必须和学生本身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这样的效果才能够事半功倍。如在《提醒幸福》一课中,可以设置拓展问题:“谈一谈自己遇到了最感动的事”,让学生在回忆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处幸福之中,提醒自己注意体会幸福,珍惜幸福。第三,德育问题的设置要遵从易操作性原则。设置问题的原因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复杂了学生会产生抗拒心理,排斥回答问题。因此,设置问题是必须容易操作,学生能够实践才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改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着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方能设计出让学生愿意想、喜欢想、乐于回答、勤于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才能够真正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石向东.问题设置---对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J].
  [2] 《焦作市中等职业学校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
其他文献
我的语文老师姓吴,是一位表情严肃的女老师。我挺怕她的,尽管她的声音很温柔。  还记得五年前开学的第二天,我们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的第一课“a o e”。她一张口,就把全班同学的眼睛吸引住了,一双双眼睛瞪得溜圆。哇,吴老师的声音好好听!就像树林里婉转歌唱的百灵鸟。那个时候我们不知道吴老师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她教我们读,我们就学着她的样子,她的腔调读得有模有样,很快我们就能读这几个字母了。  接下来开始学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1.思想道德
【摘 要】演示实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不仅要保证演示成功,而且还应精心设计演示方法,使演示实验产生最佳效果。  【关键词】演示试验 出新出奇 有惊无险 欲擒故纵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物理学,每节课的理论都需要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来并受到实践检验。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物理演示实验是指配合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实验教学方式
一、问题缘起  从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开始,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虽然教师教育发展至今,不管是对准教师的教育还是对教师的再教育,教师教育的体制还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也多以增强学科本位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居多,而对于教师的个性素质的培养方面较少,对于教师的交往能力方面几乎都是有关如何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关系到培养跨世纪人才工程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小学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何以推进,虽有多种途径和举措,但是我认为,实施情境教育乃是一条重要途径。情境教育是以创设情感氛围达到最佳教育教学目的的活动,它超越了以知识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传统,突出情感的要素,实质上是一种以情感为手段,又以情感为目的的全人教育。  情境教育的特点是:以“爱心”为基点,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摘 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对地理学科来说,它包主要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和论证、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等。课堂教学应该多注重它们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地理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理论和实践内容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新课程地理教材的设计也明显突出了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这二者就决定
案例描述:  在今天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受到长辈们的百般疼爱和照顾,依赖心理很强,只知索取、撒娇、任性,从来不知回报。尤其是妈妈们,除了自己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外,还要把孩子伺候得那么细致周到,疲惫和烦累那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很多孩子并不能了解、不能体谅妈妈的辛苦。从这样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这节德育课,把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并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中
学好数学就是处理好“鱼——渔——渔场”之间的关系。“鱼”是基础知识, “渔”是解题方法,“渔场”就是演练解题方法的精选习题集。作为老师,不仅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渔场。做为学生,不仅要爱之以鱼,也要受之以渔,更要用好渔场。  一、预习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
【摘要】本文通过对陶渊明是做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矛盾的探寻,从而更好的解读这位被称为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的诗人在他的田园诗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矛盾;形成原因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途中跑在短跑技术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和技术特点。  2、技能目标:①95%以上学生初步掌握途中跑的动作技术并在50米、100米、200米及游戏中应用。②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③锻炼肌肉强度。(显性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体验个人成功和集体胜利关系。(隐形目标)  4、负荷目标:运动量适宜,练习密度预计40—50%的学生,平均心率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