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年代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D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别山花岗岩与变质岩的AFT热年代分布于96.4~41.9 Ma之间,围限径迹长度为11.5~14.0μm.热年代代表岩石差异通过100℃等温面时的冷却时代,这种差异性主要受控于NNE向区域构造.在北淮阳与合肥盆地,沉积岩样品(侏罗纪~早第三纪)AFT年代为128.8~62.0 Ma,围限径迹长度为8.6~11.9 μm,它们更多反映盆地埋藏加热的信息.合肥盆地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存在构造耦合关系.95~90 Ma属于大别山构造推隆取代伸展热窿的转折期,其成因可能与西太平洋域汇聚变化特性有关;商城-麻城与郯-庐两断裂之间左旋差异走滑与构造推隆作用,使得大别腹地伸展热窿在晚白垩世急剧萎缩.早第三纪时期,受西太平洋域汇聚速率急剧下降的影响,欧亚东缘表现出广泛的拉张环境,大别山60~40 Ma带状热异常应与这种拉张作用有关;郯-庐热中心的冷却(70~40 Ma)要比商城-麻城热中心(60~55 Ma)缓慢,而大别腹地热隆区(60~40 Ma)属于伸展热窿萎缩之残留.大别山早第三纪还遭受喜马拉雅山碰撞域的远场影响,这种影响多通过NWW向断裂来实现构造传递;进入渐新世~中新世,大别山冷却波动仍显现区域差异性,它们在时间上与南海盆地扩张、关闭事件相近.
其他文献
鲜水河断裂带如年各组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动物群, 包括Muelleritortis, Baumgartneria Oertlispongus, Paroertlispongus和Pseudoertlispongus 等, 地质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 硅质岩SiO2的含量变化范围在71.16% ~ 90.06%之间, Si/Al比值为49 ~ 71, 表明它们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泥质沉积物; Al2O
1998~2000年间在内蒙古草原对中国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所采用的观测手段为静态箱法和GC/FID分析技术.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温带草地的土壤呼吸的变
研究了晋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旱地麦田常年土壤水分有关的物理特性及不同土层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含水量、有效水以及不同水势下的土壤含水量等基本特征,并采用等
由于公共利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因而在土地征用制度中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从立法精神哲学思想、城市化趋势、耕地动态平衡、国家管理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提示人们既不能把
采用自动气象站对东南极冰盖Lambert冰盆-Amery冰架雪面相对高程(SSH)变化进行了连续监测,通过Argos卫星传输的逐时数据精确分析了冰盖LGB69地点和Amery冰架G3地点SSH的年内
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教材的挖掘、多媒体的使用以及积极参与跨文化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
记忆与外语学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结合高职的教育方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运用心理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初步探讨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记忆的原理的运用。 The relatio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及其岩石包体的成因与Fe, Cu成矿作用和长江中下游岩石圈动力学演化关系密切. 本文以铜陵地区代表性的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铜官山岩体及其岩石包体为研究
针对长期以来关于森林的水文效应的争论, 选择了长江上游的一个中等流域, 分析其40年来的气候波动以及土地覆被变化情况, 利用集总式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分别模拟了该流域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其水文的影响, 得出由于气候波动造成的径流的变化占3/5~ 4/5, 由于土地覆被变化所造成的径流的变化占1/5.
语言学习便是文化学习,中日文化同中有异,利用中日文化比较法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了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