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最流行的教学模式,强调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同时,新课程教材的单元编排,突出主题的设置,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所以,情境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好“情境”这个妙药,打通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脉络
【关键词】情境;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最流行的教学模式,强调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同时,新课程教材的单元编排,突出主题的设置,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所以,情境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好“情境”这个妙药,打通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脉络
一、以境为“桥”
科学书本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说科学探究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看似学生离他们很远,其实他们与科学探究活动很近,他们只缺的只是一座“生活情境”之桥。创设适合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此为“桥”,结合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教学片断:
在粤教版五年级《浮力》教学时,我结合学生游泳进行引入:
1.提问:矿泉水瓶靠什么浮在水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浮力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接着引导学生:大家想一想夏天游泳时在水里面是什么感觉?(会游泳的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在水中感受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足支撑他们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
3.追问:这是什么力呢?(学生根据他们的经历会回答是浮力,接着我进行延伸:矿泉水瓶也是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的)
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情境中了:不同的物体在水里所受的浮力不同,接着展开这节课的重点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在水里所受到的浮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他们已经有了学习新的知识的动力,这样不仅可以顺利进入新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的好习惯。
“游泳时浮起来”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正是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典型应用。我以游泳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实验主题,将生活和科学建立一座联系之桥,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主题实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以境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对科学充满兴趣,他们对于学习科学的热情十分高涨。在这份虚假的“繁荣”,我们应该意识到:小学生对于科学高度热情仅仅停留在新奇的仪器和新颖的实验上,很少小学生是对科学本身的魅力感兴趣。怎样才能将他们对科学的喜欢上升到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上,我们就要做到以境激“趣”,让他们充满探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片断一:《溶解》一课中,某位老师是这样子上的
(1)同学们,我们讲一下溶解的概念。
(2)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怎样做溶解实验。
(3)我们通过做实验知道了怎样是溶解。
教學片断二:同样是《溶解》一课,某位老师是这样子上的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奶茶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解渴?”(泡奶茶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出计谋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
生1:“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奶茶粉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生2:“把奶茶粉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师:那我们来了解一下溶解。
而片段二较之片段一多了一个泡奶茶的情境,泡奶茶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当在进行加快溶解的速度实验时,遇到困难了,老师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泡奶茶的例子,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候进一步认识加快溶解的愿望就十分迫切,“探究热情”较之片段一中就强烈得多!观察活动的关注点也会更加的深入。
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切入,再引入到溶解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铺垫,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那么陌生,而是感觉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后面溶解实验操作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会不断响起自己在生活中泡奶茶的片断,与所学的溶解结合起来。这样以境激“趣”,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激发起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求知欲,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心底。
三、以境促“思”
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学生的小组实验开展得非常热闹,当我们在讲台上说活动结束了,学生还在留恋着活动实验材料。当我们让学生整理一下实验所得现象和结果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会说,会说的也只是在照着课本上的一些结论读出来。基本学生随着实验的停止,思维也就停止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这边虚假的繁荣背后,有多少学生的思维能够像操作实验时那样的充满热情,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的本质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发动我们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动起来,不会随着实验的结束而停止,从而让我们的科学探究能够走的更加深入。
我们不能简单的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只要做好: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几个优秀的学生进行总结。那样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很完美了。我们应该深入到骨子里思考,怎样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创设一个贴切、亲近的生活情境,带领我们的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环境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熏陶,才会被激活,才能贯穿融会在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中,促进思维磁场的扩大。那样在实验活动后,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实验过后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检测电路》一课中,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串联、并联电路中的故障。这个探究实验要经历猜想—探究—证实的过程,学生对于整个实验是充满疑惑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检测电路故障的步骤,我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3班里灯的光线比较暗,当学习到用电器的时候,我故意把教室的断路器悄悄的断开,灯灭了,全班的同学都很奇怪。我则庆幸着自己创造的实验环境,我想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把电灯的故障找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一下子,全班学生已经完全陷入我所设计的陷阱中,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有点说是插头松了,有点说是停电了,有的说是灯泡坏了……我把学生所有的假设收集起来,然后请学生逐一进行验证,最后学生把原因找出来了,都很高兴。其实这个就是生活经常遇到的断电情境,学生们还是很有办法的,提出各种假设,在学生进行逐一验证的时候,也就把这节科学课的重点解决了。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保持着高度的活跃,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节科学课,更重要的是他们就像一位电工在处理生活中的停电问题,作为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这样融合生活的教学情境。合理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四、以境引“用”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上完科学课之后,布置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科学课上很多知识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进行展开,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时间去研究,只有那样才能够体现活动本身的价值。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子的情况:一离开科学课堂,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活动的效率就非常低,甚至置之不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非常苦恼。我们常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课后实践效果这么差?其实是我们忽视了对课后实践活动情境的铺设,我们总是简单的说一句:同学课后独立完成。试想一下,这样平淡的课后布置怎能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热情?
假如我们能够很好的运用好情境这个灵药,为课后实践创设一条情境主线,创设适当的情境,效果还会是那么糟糕吗?比如在如教学《指南针》时,学生在前一節课上观察到指南针始终指向南北方向,从而被深深吸引住,我紧抓学生在这个方面的浓厚兴趣,创设了这样子的情境:下星期,老师想安排一下指南针制作比赛,来比试比试大家做的指南针。在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比赛情境下,学生的制作热情一下高涨起来,调动了学生制作的愿望,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到指南针制作比赛中,不断地追求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在制作比赛结束后,我再要他们把指南针带回家,一直保存起来,有机会野外用来辨别方向。在这里,我通过逼真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的兴趣,从而进入到制作活动中。
科学课的课后实践活动非常多,本身学生对于科学实践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如果我们能够配以具体的活动情境,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内容。
情境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利用,以境为桥,以境激趣,以境促思,以境引用,合理利用“情境”这一灵丹妙药,疏通了“科学探究”的脉络,那样我们的科学探究教学将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庆柏.投下生活彩石,溅出科教浪花——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4,(10):61-62.
[2]尹晓.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殷蕊.对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李莉环.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解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情境;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小学科学最流行的教学模式,强调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同时,新课程教材的单元编排,突出主题的设置,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所以,情境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好“情境”这个妙药,打通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脉络
一、以境为“桥”
科学书本中有大量的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说科学探究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不是一无所知,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看似学生离他们很远,其实他们与科学探究活动很近,他们只缺的只是一座“生活情境”之桥。创设适合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此为“桥”,结合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教学片断:
在粤教版五年级《浮力》教学时,我结合学生游泳进行引入:
1.提问:矿泉水瓶靠什么浮在水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浮力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接着引导学生:大家想一想夏天游泳时在水里面是什么感觉?(会游泳的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在水中感受到水对人有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足支撑他们浮在水面而不会下沉)
3.追问:这是什么力呢?(学生根据他们的经历会回答是浮力,接着我进行延伸:矿泉水瓶也是靠水的浮力浮在水面的)
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情境中了:不同的物体在水里所受的浮力不同,接着展开这节课的重点实验“探究不同物体在水里所受到的浮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了,他们已经有了学习新的知识的动力,这样不仅可以顺利进入新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的好习惯。
“游泳时浮起来”这样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正是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典型应用。我以游泳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实验主题,将生活和科学建立一座联系之桥,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主题实验探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以境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大部分的学生都对科学充满兴趣,他们对于学习科学的热情十分高涨。在这份虚假的“繁荣”,我们应该意识到:小学生对于科学高度热情仅仅停留在新奇的仪器和新颖的实验上,很少小学生是对科学本身的魅力感兴趣。怎样才能将他们对科学的喜欢上升到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上,我们就要做到以境激“趣”,让他们充满探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片断一:《溶解》一课中,某位老师是这样子上的
(1)同学们,我们讲一下溶解的概念。
(2)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怎样做溶解实验。
(3)我们通过做实验知道了怎样是溶解。
教學片断二:同样是《溶解》一课,某位老师是这样子上的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奶茶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解渴?”(泡奶茶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出计谋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
生1:“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奶茶粉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生2:“把奶茶粉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
师:那我们来了解一下溶解。
而片段二较之片段一多了一个泡奶茶的情境,泡奶茶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当在进行加快溶解的速度实验时,遇到困难了,老师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泡奶茶的例子,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候进一步认识加快溶解的愿望就十分迫切,“探究热情”较之片段一中就强烈得多!观察活动的关注点也会更加的深入。
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切入,再引入到溶解一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铺垫,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那么陌生,而是感觉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后面溶解实验操作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会不断响起自己在生活中泡奶茶的片断,与所学的溶解结合起来。这样以境激“趣”,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激发起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求知欲,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走进学生的心底。
三、以境促“思”
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学生的小组实验开展得非常热闹,当我们在讲台上说活动结束了,学生还在留恋着活动实验材料。当我们让学生整理一下实验所得现象和结果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会说,会说的也只是在照着课本上的一些结论读出来。基本学生随着实验的停止,思维也就停止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这边虚假的繁荣背后,有多少学生的思维能够像操作实验时那样的充满热情,参与到探究实验活动的本质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发动我们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动起来,不会随着实验的结束而停止,从而让我们的科学探究能够走的更加深入。
我们不能简单的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只要做好: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实验,几个优秀的学生进行总结。那样我们的科学教学就很完美了。我们应该深入到骨子里思考,怎样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创设一个贴切、亲近的生活情境,带领我们的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环境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才会被熏陶,才会被激活,才能贯穿融会在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中,促进思维磁场的扩大。那样在实验活动后,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实验过后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检测电路》一课中,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串联、并联电路中的故障。这个探究实验要经历猜想—探究—证实的过程,学生对于整个实验是充满疑惑的,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检测电路故障的步骤,我是这样做的:我们六年3班里灯的光线比较暗,当学习到用电器的时候,我故意把教室的断路器悄悄的断开,灯灭了,全班的同学都很奇怪。我则庆幸着自己创造的实验环境,我想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把电灯的故障找出来,你们有什么办法?”一下子,全班学生已经完全陷入我所设计的陷阱中,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有点说是插头松了,有点说是停电了,有的说是灯泡坏了……我把学生所有的假设收集起来,然后请学生逐一进行验证,最后学生把原因找出来了,都很高兴。其实这个就是生活经常遇到的断电情境,学生们还是很有办法的,提出各种假设,在学生进行逐一验证的时候,也就把这节科学课的重点解决了。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保持着高度的活跃,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节科学课,更重要的是他们就像一位电工在处理生活中的停电问题,作为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这样融合生活的教学情境。合理的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四、以境引“用”
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科学,上完科学课之后,布置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科学课上很多知识没有办法在课堂上进行展开,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时间去研究,只有那样才能够体现活动本身的价值。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子的情况:一离开科学课堂,学生独立完成科学活动的效率就非常低,甚至置之不理。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非常苦恼。我们常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课后实践效果这么差?其实是我们忽视了对课后实践活动情境的铺设,我们总是简单的说一句:同学课后独立完成。试想一下,这样平淡的课后布置怎能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热情?
假如我们能够很好的运用好情境这个灵药,为课后实践创设一条情境主线,创设适当的情境,效果还会是那么糟糕吗?比如在如教学《指南针》时,学生在前一節课上观察到指南针始终指向南北方向,从而被深深吸引住,我紧抓学生在这个方面的浓厚兴趣,创设了这样子的情境:下星期,老师想安排一下指南针制作比赛,来比试比试大家做的指南针。在这个具有挑战性的比赛情境下,学生的制作热情一下高涨起来,调动了学生制作的愿望,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投入到指南针制作比赛中,不断地追求自己,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在制作比赛结束后,我再要他们把指南针带回家,一直保存起来,有机会野外用来辨别方向。在这里,我通过逼真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制作的兴趣,从而进入到制作活动中。
科学课的课后实践活动非常多,本身学生对于科学实践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如果我们能够配以具体的活动情境,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内容。
情境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利用,以境为桥,以境激趣,以境促思,以境引用,合理利用“情境”这一灵丹妙药,疏通了“科学探究”的脉络,那样我们的科学探究教学将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庆柏.投下生活彩石,溅出科教浪花——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4,(10):61-62.
[2]尹晓.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殷蕊.对小学科学探究过程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李莉环.小学科学教材的结构解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