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爱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全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点燃学困生自信的火花,让学生获得自尊的满足和人格的尊重,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扫除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喜悦。
关键词 师爱 学困生 自信 尊重 健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事:学困生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来说,生源比较差,我们面多的教育对象大多是学困生。这就容易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改变方法,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要树立转变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价值同等重要的观念。作为任课教师的我,经过几十年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我发现学困生缺少的不是“管”,而是“爱”。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攀谈了解得知,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而这种爱不是空洞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得真诚、深刻,爱得无微不至。在实践中,我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全部融入教育教学中,我真正感到师爱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力量。
一、师爱提升学困生自信的风帆
通常情况下,学困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他们共有的特点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不抱任何期望,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总认为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再加上有的教师和学生对他们也存有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和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不能勇敢表达自己,似乎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行,久而久之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一旦没有了信心,也就会放纵自己,任其发展。
二、师爱让学困生获得人格的尊重
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如果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需要的就是对他的尊重。而学生的自尊意识不是单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就能觉醒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甚至在学生的自卑心理中发掘、寻找自尊的因素,精心求索,孜孜不倦地、满怀信心地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爱护下,渐渐地确立他们的自尊心;一旦这种自尊心得到大家的承认,人格化倾向逐渐稳固,它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源。这时候,契机就会出现,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变了,学习不再令他愁眉不展,往日的桀骜不驯也没有了,他们变得坦然、乐观,充满积极向匕的勃勃生气。
三、师爱能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困生收到的批评多,责怪多,其心理蒙上一层自卑、自弃、失望、悲观的阴影。这种思想阻碍了他们的进步。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揭开这层阴影,不惜气力,不怕反复,耐心引导,寻找各种机会正面疏导,随时体察他们情绪的变化,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一句格言,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失败往往会把他们推向更大的失败。实践证明,对于学困生而言,不能一直让其处于失败者的心态中,不能让学困生在成功的门槛前由于意志软弱而功亏一篑。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经受过失败挫折并尝试过失败体验的心,去跟学生的心相比,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失败的陷坑,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爱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力量,而这种爱又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肯定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师爱还是保证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条件。用师爱转化学困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困生取得可喜的进步。但作为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持之以恒,还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宽容。当缺乏坚强意志的学困生重犯错误时,教师要做到宽容,又要坚持原则不丧失信心,始终立足于鼓励、期待的基础上,帮助学困生分析犯错误的根源,指明努力方向,使学困生内心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之心,从而震动其心灵,清除其逆反心理,增强其改正错误的信心。
2 爱不等于放纵。给学生以温暖关爱的同时,严格要求也是爱学生的一个方面。在学习上,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目标,目标由小到大,并严格检查帮助落实,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遵守纪律上,从考勤上,以及课上、课下纪律都提出量化要求,每天记录,前后对照,经常分析总结,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学困生会逐渐认清自己是在不断地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进步。从而更加激励自己自觉地、不断地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生活中的言行。持之以恒就会出现可喜的现象。
崇高的师爱,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师爱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感情功能、激励功能。它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它能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一句这样的话:“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作为教师,更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困生,为学困生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让每一位学困生步入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关键词 师爱 学困生 自信 尊重 健康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事:学困生不遵守纪律,不爱学习。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来说,生源比较差,我们面多的教育对象大多是学困生。这就容易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改变方法,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要树立转变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价值同等重要的观念。作为任课教师的我,经过几十年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我发现学困生缺少的不是“管”,而是“爱”。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攀谈了解得知,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而这种爱不是空洞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得真诚、深刻,爱得无微不至。在实践中,我将自己对学生的爱全部融入教育教学中,我真正感到师爱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力量。
一、师爱提升学困生自信的风帆
通常情况下,学困生不能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他们共有的特点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不抱任何期望,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总认为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没有地位。再加上有的教师和学生对他们也存有不正确的看法,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和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不能勇敢表达自己,似乎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行,久而久之也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一旦没有了信心,也就会放纵自己,任其发展。
二、师爱让学困生获得人格的尊重
尊重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两个方面。如果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首先需要的就是对他的尊重。而学生的自尊意识不是单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就能觉醒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甚至在学生的自卑心理中发掘、寻找自尊的因素,精心求索,孜孜不倦地、满怀信心地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爱护下,渐渐地确立他们的自尊心;一旦这种自尊心得到大家的承认,人格化倾向逐渐稳固,它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源。这时候,契机就会出现,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变了,学习不再令他愁眉不展,往日的桀骜不驯也没有了,他们变得坦然、乐观,充满积极向匕的勃勃生气。
三、师爱能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困生收到的批评多,责怪多,其心理蒙上一层自卑、自弃、失望、悲观的阴影。这种思想阻碍了他们的进步。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去揭开这层阴影,不惜气力,不怕反复,耐心引导,寻找各种机会正面疏导,随时体察他们情绪的变化,帮助他们克服消极情绪。“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一句格言,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失败往往会把他们推向更大的失败。实践证明,对于学困生而言,不能一直让其处于失败者的心态中,不能让学困生在成功的门槛前由于意志软弱而功亏一篑。我们要用自己的心——经受过失败挫折并尝试过失败体验的心,去跟学生的心相比,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失败的陷坑,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爱是促使学生进步的力量,而这种爱又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肯定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师爱还是保证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条件。用师爱转化学困生,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困生取得可喜的进步。但作为教师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持之以恒,还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宽容。当缺乏坚强意志的学困生重犯错误时,教师要做到宽容,又要坚持原则不丧失信心,始终立足于鼓励、期待的基础上,帮助学困生分析犯错误的根源,指明努力方向,使学困生内心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之心,从而震动其心灵,清除其逆反心理,增强其改正错误的信心。
2 爱不等于放纵。给学生以温暖关爱的同时,严格要求也是爱学生的一个方面。在学习上,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目标,目标由小到大,并严格检查帮助落实,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遵守纪律上,从考勤上,以及课上、课下纪律都提出量化要求,每天记录,前后对照,经常分析总结,通过这样的严格训练,学困生会逐渐认清自己是在不断地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进步。从而更加激励自己自觉地、不断地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学习、生活中的言行。持之以恒就会出现可喜的现象。
崇高的师爱,有神奇的教育力量。师爱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感情功能、激励功能。它是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催化剂,它能促进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一句这样的话:“当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作为教师,更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困生,为学困生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让每一位学困生步入属于自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