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有关“人”的问题,是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分析“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措施,最后简述教学实践结果与反思。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9-00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组织行为学”课程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地位愈加显著,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熟练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有关“人”的问题,是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对分课堂”理念,探讨如何改革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一、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能够运用其分析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科学地认识“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积极和有效地履行组织中的职责与任务,切实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
2.学情特点
首先,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工作一线,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遵循“实际运用第一、知识储备第二”的原则,即对实操性强、能够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较为欢迎。其学习需求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工作技能提升,使自身职业生涯拓展具有更多可能性。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接地气”,既要简单易懂,又要具有提升能力的“硬核”。其次,开放教育的学生多为一线员工,时间较为分散,除了工作之外很多学生还要照顾家庭,能够到校上课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面授讲解必须以精讲为主,讲解课程框架及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性,促进学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此外,很多学生完成一天的工作或处理完家中事务才能抽身到校,上课时比较疲惫。这就要求授课内容不宜太满,教学设计要轻松有趣。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如何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所谓对分课堂,是指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内,把一半时间分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包括教师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等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比较适合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
1.“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设计
“对分课堂”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形式。“当堂对分”指教师讲完之后当堂课就让学生讨论,一堂课或一次课完成各个环节。“隔堂对分”指每次课的前一半时间用于讨论上一次课教师讲授的内容或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后一半时间用于讲授新内容,待下次课讨论。
(1)“组织行为学”线下当堂对分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将面授精讲设为五次,课程结构大体分为教师讲授(45分钟)、独立温习内化(15分钟)、小组讨论(20分钟)、分享答疑(20分钟)等环节,共100分钟。学生讨论质量、时长和深度,是反映整堂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如何引导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自主讨论质量,是教师在面授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开放教育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陌生,除了内化后的小组讨论之外,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增加一次旨在帮助学生相互认识的小组讨论。此外,考虑到成人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业余时间较少自学,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当堂温习内化时间,缩短小组讨论时间,便于学生逐渐适应此种教学模式。要注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学習,自我思考。
(2)“组织行为学”线上隔堂对分教学设计。考虑到成人学生的到课次数不多,教师精讲后的“留白”尤为重要,需要依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充实教师授课留下的“骨架”,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针对隔堂对分,教师可在微信中进行时间安排。面授之后一周到两周,设一名主持人,由每组组长轮流担任,引导同学完成讨论主题和主要流程,活跃讨论气氛。全班交流开始前至少一天,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主题或作业提前完成组内讨论,并生成本组的“亮考帮”。要求学生写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写出自己印象最深或受益最大的内容,即“亮闪闪”;第二,写出自己弄懂的1个到2个问题,即“考考你”;第三,写出自己不懂或理解比较模糊的1个到2个问题,即“帮帮我”。各组成员独学内化之后,带着问题参与全班交流,这有利于激发讨论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流程分为每组分享、组员补充、各组讨论、教师答疑总结四个环节,讨论内容灵活多样,可围绕教师上一堂课讲授的知识点,或教师安排的自学章节,或社会调查,或学习生活中的某个问题等讨论。
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保证课程顺利进行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采用课程结束时推送“问卷调查二维码”的形式。学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讨论环节布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安排。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测、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学生需要自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自学与思考题以及网上四次形考作业,还需要针对讨论中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审阅学生的“亮考帮”,结合学生自测与同学互评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形成最终的期末成绩。 三、教学实践结果与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评价良好,到课率以及参与讨论的人数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大幅提升,甚至有学生要求增加线上隔堂对分的次数。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更近,交流也变得更加深入。線上对分课堂时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对于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师生也可以进行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不过,有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向教师提问频率较高,而同学之间的探讨略显生涩;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但课后能够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不多。如何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寻求问题答案,触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持久的自学习惯,将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重点课题。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各行业、各类人群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预备课程。如何让“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立体鲜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深挖“对分”思想,转换课堂主客体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发声,体会学习的快乐,自觉主动地吸收知识,获得心灵的解放。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马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3]郝丽风,陈红.“组织行为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方法与效果[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Ji Mei
(Guizhou Radio and TV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How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all kinds of knowledg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flexibly use various scientific methods to solve the "human" problems in their work and life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eacher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 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vided classroom", and finally briefly describ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results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理念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19jd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吉梅(1980-),女,贵州都匀人,副教授,从事管理学研究。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9-001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组织行为学”课程在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地位愈加显著,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熟练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知识,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解决工作、生活中有关“人”的问题,是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对分课堂”理念,探讨如何改革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一、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能够运用其分析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和科学地认识“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积极和有效地履行组织中的职责与任务,切实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
2.学情特点
首先,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工作一线,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遵循“实际运用第一、知识储备第二”的原则,即对实操性强、能够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较为欢迎。其学习需求是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工作技能提升,使自身职业生涯拓展具有更多可能性。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接地气”,既要简单易懂,又要具有提升能力的“硬核”。其次,开放教育的学生多为一线员工,时间较为分散,除了工作之外很多学生还要照顾家庭,能够到校上课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面授讲解必须以精讲为主,讲解课程框架及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性,促进学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此外,很多学生完成一天的工作或处理完家中事务才能抽身到校,上课时比较疲惫。这就要求授课内容不宜太满,教学设计要轻松有趣。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高校“组织行为学”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如何突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所谓对分课堂,是指在一个单元教学时间内,把一半时间分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包括教师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等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比较适合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
1.“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设计
“对分课堂”分为“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两种形式。“当堂对分”指教师讲完之后当堂课就让学生讨论,一堂课或一次课完成各个环节。“隔堂对分”指每次课的前一半时间用于讨论上一次课教师讲授的内容或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后一半时间用于讲授新内容,待下次课讨论。
(1)“组织行为学”线下当堂对分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将面授精讲设为五次,课程结构大体分为教师讲授(45分钟)、独立温习内化(15分钟)、小组讨论(20分钟)、分享答疑(20分钟)等环节,共100分钟。学生讨论质量、时长和深度,是反映整堂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如何引导学生发言,提高学生自主讨论质量,是教师在面授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开放教育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陌生,除了内化后的小组讨论之外,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增加一次旨在帮助学生相互认识的小组讨论。此外,考虑到成人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业余时间较少自学,教师可以适当延长当堂温习内化时间,缩短小组讨论时间,便于学生逐渐适应此种教学模式。要注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学習,自我思考。
(2)“组织行为学”线上隔堂对分教学设计。考虑到成人学生的到课次数不多,教师精讲后的“留白”尤为重要,需要依托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充实教师授课留下的“骨架”,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针对隔堂对分,教师可在微信中进行时间安排。面授之后一周到两周,设一名主持人,由每组组长轮流担任,引导同学完成讨论主题和主要流程,活跃讨论气氛。全班交流开始前至少一天,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主题或作业提前完成组内讨论,并生成本组的“亮考帮”。要求学生写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写出自己印象最深或受益最大的内容,即“亮闪闪”;第二,写出自己弄懂的1个到2个问题,即“考考你”;第三,写出自己不懂或理解比较模糊的1个到2个问题,即“帮帮我”。各组成员独学内化之后,带着问题参与全班交流,这有利于激发讨论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流程分为每组分享、组员补充、各组讨论、教师答疑总结四个环节,讨论内容灵活多样,可围绕教师上一堂课讲授的知识点,或教师安排的自学章节,或社会调查,或学习生活中的某个问题等讨论。
2.“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保证课程顺利进行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可采用课程结束时推送“问卷调查二维码”的形式。学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讨论环节布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安排。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测、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形式。学生需要自行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自学与思考题以及网上四次形考作业,还需要针对讨论中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审阅学生的“亮考帮”,结合学生自测与同学互评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形成最终的期末成绩。 三、教学实践结果与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评价良好,到课率以及参与讨论的人数较之传统教学模式大幅提升,甚至有学生要求增加线上隔堂对分的次数。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更近,交流也变得更加深入。線上对分课堂时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对于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师生也可以进行开放性的交流和探讨。不过,有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向教师提问频率较高,而同学之间的探讨略显生涩;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较高,但课后能够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不多。如何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寻求问题答案,触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持久的自学习惯,将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重点课题。
总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各行业、各类人群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相关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预备课程。如何让“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立体鲜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校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深挖“对分”思想,转换课堂主客体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发声,体会学习的快乐,自觉主动地吸收知识,获得心灵的解放。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马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3]郝丽风,陈红.“组织行为学”研究型教学实践:方法与效果[J].煤炭高等教育,2011(06).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Ji Mei
(Guizhou Radio and TV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How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all kinds of knowledg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flexibly use various scientific methods to solve the "human" problems in their work and life is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eacher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urse, 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divided classroom", and finally briefly describ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results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理念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2019jd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吉梅(1980-),女,贵州都匀人,副教授,从事管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