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基本历史知识的匮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学生不知道中国古代朝代顺序,当然更理不清朝代更迭的因果关系,这使得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很难推进,难以完成历史教学的各项目标。笔者甚至曾经想过,高中教材也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写,可是这又造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客观上看,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主要原因如下:初中历史为开卷考试,且为非中考科目,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在这种“双不重视”的影响下,古今中外的历史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内容少之又少!这导致初中重知识,高中重思考,最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大打折扣。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得不停下脚步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原本该有的思考深度就會降低。往长远里说,这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当然,以上只是客观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克服,为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
笔者结合自身四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以及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认为初中历史老师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要以宏观的眼光来对待历史教学
历史老师这种“宏观眼光”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宏观把握,深刻理解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与关联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编排:七八年级学习中国史,九年级学习世界史;高中历史教材则按照专题进行编排:必修一为政治,必修二为经济,必修三为思想文化。初中为历史广度的铺垫,高中则是历史深度的挖掘。高中的深度能否顺利挖掘,则在于初中的广度能否铺垫好。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尤其是七年级的历史老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门独立学科时,有责任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进而让学生在三年的历史学习中积淀更多的历史知识,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最终养成一种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本身的宏观把握
相比较其他人文学科,历史是一门逻辑性强,因果关系相对明显的学科,老师在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时,应该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渗透,尤其是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对于历史本身因果关系的把握,应该落實到每一堂历史课上,每一堂历史课应该逻辑关系明确,每一堂历史课之间也应该有这种关系。
(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历史老师要想具备上文中提到的宏观历史眼光,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对年轻历史老师来说是一个短板。正是由于是短板,更应该努力弥补。
二、教学方法及理念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有所侧重的。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初中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拘泥于形式,不惧怕“教师讲授”
我们在反对“满堂灌、填鸭式”同时,似乎也将“教师讲授”反对掉了。整堂课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甚至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但历史教材呈现出的知识是浓缩的、结论性的,这对历史知识匮乏、问题意识缺乏的初中生来说往往是表面的、不全面的。比如,七年级上册学习孔子的思想,学生可能都能从课本上找到孔子的思想,但是,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仁”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的补充讲授。
(二)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完成简单的历史问题时,即使老师指明了要阅读第几段的内容,学生也不能找到有效信息或者找不全面。这说明小学五到六年的语文训练还不足以让绝大多数学生轻松阅读文本,迅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这需要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语文的教学方法,比如,解读标题,甚至分析文章及段落结构。比方说七年级下册在探讨“为什么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学生阅读完教材第一段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在此阅读教材22课第一段“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们反抗封建统治、追求幸福的意愿。”分析段落,这一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总”,后面两句是“分”。这样既能提示学生捕捉历史信息,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前文中提到历史教材多是浓缩的,结论性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这些结论,而是要多问学生一些为什么,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每堂历史课都这样培养学生,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印象,又能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学生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老师应该在讲完所有的四大发明时问学生为什么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非其他发明?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埋下下一颗种子:“所有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都有各自的原因,都值得探究分析。”
(四)强化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否则就是空谈,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历史老师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培养,虽然是开卷考试,最基本的常识,还是要要求学生记忆掌握最基本的常识,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总结归纳探究打好基础。总之,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把准学生的脉搏,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历史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
客观上看,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主要原因如下:初中历史为开卷考试,且为非中考科目,有些学校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在这种“双不重视”的影响下,古今中外的历史留在学生心目中的内容少之又少!这导致初中重知识,高中重思考,最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大打折扣。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得不停下脚步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原本该有的思考深度就會降低。往长远里说,这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当然,以上只是客观原因,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克服,为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努力。
笔者结合自身四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以及一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认为初中历史老师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要以宏观的眼光来对待历史教学
历史老师这种“宏观眼光”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宏观把握,深刻理解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的不同与关联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编排:七八年级学习中国史,九年级学习世界史;高中历史教材则按照专题进行编排:必修一为政治,必修二为经济,必修三为思想文化。初中为历史广度的铺垫,高中则是历史深度的挖掘。高中的深度能否顺利挖掘,则在于初中的广度能否铺垫好。所以,初中历史老师尤其是七年级的历史老师在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门独立学科时,有责任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进而让学生在三年的历史学习中积淀更多的历史知识,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最终养成一种历史思维能力。
2.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本身的宏观把握
相比较其他人文学科,历史是一门逻辑性强,因果关系相对明显的学科,老师在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时,应该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渗透,尤其是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对于历史本身因果关系的把握,应该落實到每一堂历史课上,每一堂历史课应该逻辑关系明确,每一堂历史课之间也应该有这种关系。
(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历史老师要想具备上文中提到的宏观历史眼光,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对年轻历史老师来说是一个短板。正是由于是短板,更应该努力弥补。
二、教学方法及理念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有所侧重的。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初中学生特点,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拘泥于形式,不惧怕“教师讲授”
我们在反对“满堂灌、填鸭式”同时,似乎也将“教师讲授”反对掉了。整堂课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自主探究从课本上找到答案,甚至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但历史教材呈现出的知识是浓缩的、结论性的,这对历史知识匮乏、问题意识缺乏的初中生来说往往是表面的、不全面的。比如,七年级上册学习孔子的思想,学生可能都能从课本上找到孔子的思想,但是,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仁”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的补充讲授。
(二)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完成简单的历史问题时,即使老师指明了要阅读第几段的内容,学生也不能找到有效信息或者找不全面。这说明小学五到六年的语文训练还不足以让绝大多数学生轻松阅读文本,迅速捕捉有效历史信息,这需要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语文的教学方法,比如,解读标题,甚至分析文章及段落结构。比方说七年级下册在探讨“为什么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学生阅读完教材第一段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在此阅读教材22课第一段“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们反抗封建统治、追求幸福的意愿。”分析段落,这一段是“总—分”结构,第一句是“总”,后面两句是“分”。这样既能提示学生捕捉历史信息,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前文中提到历史教材多是浓缩的,结论性的内容,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这些结论,而是要多问学生一些为什么,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每堂历史课都这样培养学生,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印象,又能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学生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老师应该在讲完所有的四大发明时问学生为什么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而非其他发明?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的突出贡献。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埋下下一颗种子:“所有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都有各自的原因,都值得探究分析。”
(四)强化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否则就是空谈,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阶段,历史老师要强化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培养,虽然是开卷考试,最基本的常识,还是要要求学生记忆掌握最基本的常识,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总结归纳探究打好基础。总之,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把准学生的脉搏,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历史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