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创新人才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
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因素激发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而且潜力巨大。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决不仅仅孤立地依靠思维能力,它还需要良好的前提环境,需要创新者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经验,下面,我就对这几方面粗浅地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1环境
创设宽松、理解、自由的授课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走进教室前,教师应准备好亲切和蔼的表情、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友好和悦,最好再加些幽默风趣,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反对权威、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本身也应带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2心理
2.1不过分追求“成功”。较高的分数、较好的排名、较多的表扬和奖励以及在同学心中的小有威信等等,都是学生心中的成功。如果仅以这些作为学习的动力,是很难提高创新水平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一点,引导他们寻求自身对探究问题的兴趣,抛开外在的“正确评价”和“称赞喝彩”,从自己内心出发,积极思索,勇敢表达,不急功近利,不压抑思想。
2.2克服紧张。创造力高的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情绪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平稳。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提问时、测验考试时,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心,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克服紧张情绪。
3知识
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创造不是凭空想象,创造实际是知识在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不过,知识的获取方式至关重要。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另外,也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连时代、过程都不了解,何以提出一家之言?
4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和关键。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思维过程的质变和飞跃。
4.1问答。课堂上的问答活动包括“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的主动权在教师一方,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系连续性。我经常将一个大知识点分成若干连续的小问题,生形成一个问题链,比如,讲十年探索时,我在学生看过指定部分的课本内容后,问:(1)三年困难时期指什么时间?(2)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4)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举例说明。这样,每个问题成为学生思维上升的阶梯,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得到很大提高。“生问师答”的主动权在学生一方,但这个主动权要教师给予,教师授课不要求全求细,要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学而思、思而惑、惑求解的能力。
4.2讨论。讨论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为历史是客观的,历史书所知识又是做了结论的,所以只有在讨论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发散式思维方式。例如,讲为完《戊戌变法》后,我问学生:“光绪是一个资产阶级皇帝吗?”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角度,有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而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历史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素质,对其培养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始,让探索。
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因素激发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而且潜力巨大。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决不仅仅孤立地依靠思维能力,它还需要良好的前提环境,需要创新者具备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经验,下面,我就对这几方面粗浅地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1环境
创设宽松、理解、自由的授课环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走进教室前,教师应准备好亲切和蔼的表情、热情饱满的情绪;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友好和悦,最好再加些幽默风趣,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反对权威、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本身也应带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2心理
2.1不过分追求“成功”。较高的分数、较好的排名、较多的表扬和奖励以及在同学心中的小有威信等等,都是学生心中的成功。如果仅以这些作为学习的动力,是很难提高创新水平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一点,引导他们寻求自身对探究问题的兴趣,抛开外在的“正确评价”和“称赞喝彩”,从自己内心出发,积极思索,勇敢表达,不急功近利,不压抑思想。
2.2克服紧张。创造力高的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情绪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平稳。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提问时、测验考试时,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心,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克服紧张情绪。
3知识
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创造不是凭空想象,创造实际是知识在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不过,知识的获取方式至关重要。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系统性,在师生互动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另外,也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连时代、过程都不了解,何以提出一家之言?
4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和关键。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思维过程的质变和飞跃。
4.1问答。课堂上的问答活动包括“师问生答”和“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的主动权在教师一方,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系连续性。我经常将一个大知识点分成若干连续的小问题,生形成一个问题链,比如,讲十年探索时,我在学生看过指定部分的课本内容后,问:(1)三年困难时期指什么时间?(2)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4)通过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举例说明。这样,每个问题成为学生思维上升的阶梯,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得到很大提高。“生问师答”的主动权在学生一方,但这个主动权要教师给予,教师授课不要求全求细,要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学而思、思而惑、惑求解的能力。
4.2讨论。讨论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为历史是客观的,历史书所知识又是做了结论的,所以只有在讨论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发散式思维方式。例如,讲为完《戊戌变法》后,我问学生:“光绪是一个资产阶级皇帝吗?”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角度,有的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而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历史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素质,对其培养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始,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