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背景、特点及影响分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66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会计标准改革历程的回顾,分析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背景,然后归纳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两大显著特点即“国际趋同”和“中国特色”,最后探讨了会计准则的变革对我国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 背景 特点 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同时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市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执行新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39项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确立的背景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起步于1988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对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又进行了深刻而重大的改革。1992~1993年相继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两则、两制”的发布实施,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条件,初步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之后,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从1997年1月1日逐项颁布实施,1998年1月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10月九届人大十二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规范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两则、两制”及其补充规定对现实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为此,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各行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企业会计制度2001》的发布实施,在总体上打破了所有制、行业的界限,对于各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将陆续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发布,它标志着我网新一轮会计改革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进入一个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时期。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法规规范顺应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促进中国企业在境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2003年,财政部完成了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换届改组,正式启动新会计准则的建设工作。2003年、2004年,会计准则委员会主持了20余项会计准则研究课题,形成了数阿万字的研究报告。2005年,新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进人提速阶段,先后修订了17个原有会计准则,制定了21个新的会计准则,并先后分5次向业内发布征求意见稿。2006年,经过各方多年努力,我国终于构建起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体系中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至此标志着此前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局面即将得到改变,会计准则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全面加强,有关的会计制度将被逐步弱化,乃至最终取消。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
  第一,在内容体系方而,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5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此外,对现行的1997~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在联合国国际会计标准专家工作组第22届会议上,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这套体系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2个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及相关应用指南构成。38项新会计具体准则是按三大原则来进行分类的,第一类是各行业共同经济业务的准则,这些准则适用于普通的行业和企业;第二类是有关特殊经济业务的准则;第三大类是有关财务报表的准则。
  第二,在会计基本准则、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做了大胆的借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要素计量方面的一大亮点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都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考虑到要排除人为操纵因素,从而取得一个比较准确的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限制比较多。总体原则要把握两点:一是“要形成活跃的市场”;二是交易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没有第三方干扰,讨价还价形成的价格,也可以说是公允的。据悉,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也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中国特色”
  第一个是关联交易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原来对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是豁免披露的,不作为关联方,但是后来把豁免取消了。在中国,我们不可能按照国际做法去做。如果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它们之间的交易都作为关联交易披露,既不现实也没有意义。这样处理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工作量,重要的是,掩盖了真正关联交易的事实。
  第二个是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关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但是从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新准则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 境,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与国际准则形成了实质性差异。
  第三个是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问题。新准则中规定,除了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做权益处理的,均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规定所有的补贴按收入处理。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影响分析
  
  (一)资产减值计提方面的调整所带来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而“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这曾是上市公司调节盈利的手段之一。但会计准则变动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上述准备。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则可能会赶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赶紧将减值准备冲回。从实际公司计提的跌价准备来看,许多公司的跌价准备都超过净利润1倍以上,往年可能隐藏利润的钢铁、房地产、煤炭、贸易等行业有可能在2007年转回部分跌价准备,从而极大地影响当期净利润。
  
  (二)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债务重组将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人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人资本公积;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水平。
  
  (三)新的存货记账方法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
  
  (四)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五)金融工具准则的变革所带来的影响
  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其他文献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十五”以来,内蒙古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系统分析我区经济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总量    生产总值迅速扩大。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895.55亿元,“十五”年均
期刊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也是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地区。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6月发表的报告表明,虽然全球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却消耗了将近3/4的世界能源,贡献了3/4的世界污染物。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54%。经权威机构预测,到2015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将达到2/3。城市作为一种高能级、高集聚经济,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面临着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期刊
摘要:新产业区自诞生以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新产业区发展依托的是产业集群带来的效应,它的后盾便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产业关联基础上,城市间联系并组建的城市群。因此,扶持两大群(产业群、城市群)的发展对打造新产业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产业区应该通过根植文化,走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实现高级要素在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并通过示范区来辐射和带动其他城市区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北部
期刊
摘要:本文采集了2004~2005年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根据股权集中度的大小采取分段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N字型”结构。这说明在我国,第一大股东相对控股最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而股权高度集中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另外,我们还发现,当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显著。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 公司绩效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一、引
期刊
摘 要:被授予“江北瓷都”的淄博是我国陶瓷生产基地之一,研究淄博陶瓷出口意义重大。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淄博陶瓷出口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淄博陶瓷出口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淄博陶瓷 出口 SWOT 对策    加入WTO以来,淄博陶瓷企业迅速发展,出口量突飞猛进,并与广东的佛山、潮洲,河北唐山,福建德化等形成了我国陶瓷主要出口基地。淄博陶瓷出口
期刊
摘要:FDI对一地区的经济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和地区环境的改善。安徽省FDI的地区分布并不均匀。本文试图建立了一个计量模型,检验了市场大小、固定资产投资、FDI、居民人均收入以及劳动力质量等因素对吸引FDI的作用。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市场规模 聚集程度 劳动力质量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安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得到了快速增长。安
期刊
摘要: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首推长城沿线的榆林北六县(区)。这里有工业实力强、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也有生态较脆弱、贫富悬殊等劣势。必须树立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做好规划、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域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陕西 能矿资源富集区 城市经济 可持续发展    能矿资源富集区一般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先行区,研究此类地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股指期货定价理论模型和香港恒指定价套利例证分析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基本思路,并就即将上市的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套利应用提出可供参考的现货模拟策略。  关键词:股指期货 定价 套利 沪深300 现货模拟    目前,中国金融交易所关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合约和制度设计基本完备,系统测试阶段也即将结束,股指期货箭在弦上,呼之欲出。  期现套利是股指期货和模拟股指现货的投资组合之间的套利。据
期刊
一、2007年年初至今我国宏观经济概况和物价走势    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显著特点是消费需求旺盛、投资需求高位运行、外贸持续逆差。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万亿元,增长25.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比第一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3
期刊
摘要:本文就我国未来电力市场中的经济风险和市场力风险及其防范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界定、市场力的行使、市场力的模拟分析、市场力防范对策的研究与设计、市场力的预测分析等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 电力市场 经济风险 市场力风险    一、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界定    美国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在“Slate of the Markets 2000”报告中对市场力给出了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