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首推长城沿线的榆林北六县(区)。这里有工业实力强、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也有生态较脆弱、贫富悬殊等劣势。必须树立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做好规划、保护生态、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域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陕西 能矿资源富集区 城市经济 可持续发展
能矿资源富集区一般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先行区,研究此类地区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个新的极有价值的课题。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首推长城沿线的榆林北六县(区),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地区的分析,提出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一、陕西榆林城镇化滞后问题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是工业化,从经济布局的角度看是城镇化。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看。工业化都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支持。城市在区域经济中会产生四大功能:聚集功能、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这里仅讲聚集功能。由于城镇一般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各种经济活动自然而然地会向这里推移和集中,于是,这里的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日益发达,大量的生产部门和经济活动部门彼此互为市场,相互提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可以有效地利用废料。二战后城市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出现了新的态势,主要是第三产业的高度集聚,如管理、银行、金融、法律服务、会计、技术咨询、通讯、国际交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为此服务的地产业、建筑业、宾馆、酒家、高档商店、娱乐业、旅游业、家庭服务等。城镇的集聚还可以为第一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从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方面让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前发展,另一方而又用各种手段限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化和城镇化错位.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直到2001年,中国人均GDP为911美元,与之相对应的常态城镇化水平应在60%~63%之间,而当年中国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2002年上升为40.2%,到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3%,明显低于世界上同等收入和工业化水平的国家。陕西省的工业化水平同城镇化水平都明显低于全国。2002年,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只有28.6%,比全国低11.6个百分点,到2004年也只有32%。榆林的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2004年榆林的城镇化水平只有28.5%,比陕西省平均水平还低3.5个百分点。应当看到,榆林、陕西乃至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工业无力反哺农业,城市不能尽快支持农村。可见,城镇化水平低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也是陕西和榆林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
可喜的是,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支撑点,连续5年经济增长居全省第一。这种增长主要表现在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长城沿线的能矿资源富集区。这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榆林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全省经济、全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可见.我们讨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也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意义。
二、榆林能矿资源富集区实现城镇化的条件
(一)工业化进程快,推进城镇化曲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较好。2005年,能矿资源富集的北部6县国民生产总值为288.9亿元,占全市的90.3%;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96.53亿元,占全市的98.2%。陕西省纳入考核的93个县(市、区)中,榆林市进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的县(区)就有3个,分别是神木、靖边、榆阳,都在北部自然资源富集区。可见,榆林长城沿线地区,不仅是榆林市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区域,也是全省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工业化必然要求空间的相对聚集,城镇的快速发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且多为沙地,价值低.实施城镇化的立地条件好;部分地区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条件,能为城镇化提供基本食品和原料支撑。北6县(区)共有土地33992平方公里,人口216.04万(2005年),人均占有土地15700平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2倍,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2倍。在总土地面积中,只有10.3%的耕地,其余大部分是沙漠、草滩、荒地。由于土地产出低,即使是占用少量耕地、林地,也不会给农业、林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补充耕地也较容易。可见,榆林能源富集区的土地供给在全省是最充裕的,在全国也是较充裕的,实施城镇化的立地条件好。
(三)生态链较脆弱,水资源相对缺乏,工业、农业、城市居民用水矛盾已经凸现。北6县大部分地处风沙区,气候较干燥,动植物种类较少,生态十分敏感,生态链一旦断裂,极难恢复。尽管这里河流不少,但也只能满足自然经济的农业需求。目前,采矿需要水,发展大化工需要大量的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水,城镇居民生活需要水,北六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起步不久,就进入了依水立市、量水定项的阶段,工业、农业、城乡居民争水用水的矛盾时有发生。
(四)贫富悬殊严重,农民变城镇居民既有经济制约也有素质障碍。榆林市北部县和南部县的差距是全省最大的,北部县内部也存在极大的贫富差距。以神术为例,北部以大柳塔、店塔为代表的工矿区,亿万富翁并不少见,南部没有矿藏的丘陵沟壑区,守在农村无法致富,进城做小买卖、小餐饮、小运输无本钱,干别的活又缺文化、少技能。即使是神木县北部,大部分老百姓,尤其是大部分农民也与资源开发转化沾不上边,不仅无法享受工业化带来的好处,反倒可能要承受地表塌陷、地下水渗漏、植被破坏、河水断流、环境污染的痛苦。比如矿区就有一批因土地被一次性廉价占用而成了务农无地、从工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三、陕北长城沿线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树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继续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涵义,让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和谐社会理念家喻户晓,入心入脑,逐步变成公民的自觉行动。可以这样认为:在处理物质财富和人的关系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上应坚持以自然生态为本,因为自然生态是人类存在之本、发展之源。其次,树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包括5个层次:一是城市经济不损害农村经济,不能一味靠剥夺农业发展工业、剥夺农村发展城市,到一定时期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二是甲城市经济发展不损害乙城市经济发展,比如两个邻近的城市,上游城市不能污染下游城市的河水,上风城市不能污染下风城市的空气;三是城市经济不能破 坏自然环境,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河流、山川、植被和生物的原貌。做到城在河流山林中,河流山林在城中;四是当代城市人的消费和享受不影响下一代人的消费和享受,主要指城市及周边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煤、气、油、地下水等,要有计划有节制地开采利用,城市生活环境不能被污染;五是这部分城市人的生存享受不能影响那部分人的生存享受,一部分人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减少上,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此外,榆林城市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榆林能矿资源丰富、土地资源较多,但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资源相对贫乏,一旦过度开采,就可能变为不毛之地。
(二)高点起步,做好规划,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北6县是榆林城市经济主战场,陕西城市经济第二增长极。应当高瞻远瞩,做好统一规划,初步设想建立一个中心城市、两个副中心城市、三个组团紧密联系的城市体系。一个中心城市即榆林市,辖区包括现榆阳区和横山县(也可以带动佳县、米脂县),城区人口上限为100万。两个副中心一为神木市,包括现神木县和府谷县,城区人口上限为50万;二为靖边市,包括现靖边县和定边县,城区人口上限亦为50万。三个组团一为榆林组团,以榆林城区为中心,以横山镇、镇川、鱼河、金鸡滩、石湾、殿市等镇为支撑形成城镇经济圈。二为神木组团,即以神木城为中心,以府符镇、大柳塔、店塔、锦界、麻镇、哈镇、黄甫镇等为支撑形成城镇经济圈。三为靖边组团,以靖边城为中心,以定边镇、安边镇、砖井镇、柠条梁镇、阳桥畔镇为支撑,形成城镇经济圈。三个组团之间以高速公路、铁路、光纤、电网为纽带形成城市体系。
(三)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努力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工业化、城镇化是以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为前提的,但工业化、城镇化义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榆林北6县而言,一是要控制原煤的采掘速度,让开采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严格按计划控制大型矿产企业的开采速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使采掘和治理基本同步;二是要修改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对国家级的大型企业也要给地方群众一定的监督权和损失索要权,提高资源税和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标准,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地方分成比例,切实解决生态恢复问题和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三是要制定强制性的工业、农业、城市用水的节水指标和措施,控制水地、水稻种植和水而养殖,尽快论证上马黄河调水工程,不惜巨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群众可以承受的工业、农业、城市居民用水的节水技术。
(四)格外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城市发展走上循环经济之路。一是要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音污染的防治;二是要有技术支撑,一方而引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一方面自己研制适合本地区的低成本、易操作的环保节能技术;三足要充分利用榆林北部较充足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四是要注重人力资本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尽快使城市经济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移。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一是北部县区目前已具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应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逐步加大支农、扶贫力度;二是北部县要支持南部县的发展,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南部县也可向北部县提供岩盐、焦煤、石材以及红枣、杂粮、粉条等;三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推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单纯发展经济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没有社会进步也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荣,经济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灵魂。北部县城市经济发展中要推动政治、法制、道德建设,也要推动科技进步、教育普及和有陕北特色的文学艺术的繁荣。
关键词:陕西 能矿资源富集区 城市经济 可持续发展
能矿资源富集区一般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先行区,研究此类地区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个新的极有价值的课题。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首推长城沿线的榆林北六县(区),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地区的分析,提出陕西能矿资源富集区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一、陕西榆林城镇化滞后问题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是工业化,从经济布局的角度看是城镇化。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看。工业化都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支持。城市在区域经济中会产生四大功能:聚集功能、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这里仅讲聚集功能。由于城镇一般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各种经济活动自然而然地会向这里推移和集中,于是,这里的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日益发达,大量的生产部门和经济活动部门彼此互为市场,相互提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可以有效地利用废料。二战后城市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出现了新的态势,主要是第三产业的高度集聚,如管理、银行、金融、法律服务、会计、技术咨询、通讯、国际交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为此服务的地产业、建筑业、宾馆、酒家、高档商店、娱乐业、旅游业、家庭服务等。城镇的集聚还可以为第一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从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方面让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前发展,另一方而又用各种手段限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化和城镇化错位.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直到2001年,中国人均GDP为911美元,与之相对应的常态城镇化水平应在60%~63%之间,而当年中国实际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8%。2002年上升为40.2%,到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只有43%,明显低于世界上同等收入和工业化水平的国家。陕西省的工业化水平同城镇化水平都明显低于全国。2002年,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只有28.6%,比全国低11.6个百分点,到2004年也只有32%。榆林的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2004年榆林的城镇化水平只有28.5%,比陕西省平均水平还低3.5个百分点。应当看到,榆林、陕西乃至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工业无力反哺农业,城市不能尽快支持农村。可见,城镇化水平低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也是陕西和榆林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
可喜的是,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支撑点,连续5年经济增长居全省第一。这种增长主要表现在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长城沿线的能矿资源富集区。这里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榆林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全省经济、全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可见.我们讨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也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战略意义。
二、榆林能矿资源富集区实现城镇化的条件
(一)工业化进程快,推进城镇化曲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较好。2005年,能矿资源富集的北部6县国民生产总值为288.9亿元,占全市的90.3%;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96.53亿元,占全市的98.2%。陕西省纳入考核的93个县(市、区)中,榆林市进入“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的县(区)就有3个,分别是神木、靖边、榆阳,都在北部自然资源富集区。可见,榆林长城沿线地区,不仅是榆林市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区域,也是全省工业化进程最快的地区。工业化必然要求空间的相对聚集,城镇的快速发展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且多为沙地,价值低.实施城镇化的立地条件好;部分地区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条件,能为城镇化提供基本食品和原料支撑。北6县(区)共有土地33992平方公里,人口216.04万(2005年),人均占有土地15700平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3.2倍,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2倍。在总土地面积中,只有10.3%的耕地,其余大部分是沙漠、草滩、荒地。由于土地产出低,即使是占用少量耕地、林地,也不会给农业、林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补充耕地也较容易。可见,榆林能源富集区的土地供给在全省是最充裕的,在全国也是较充裕的,实施城镇化的立地条件好。
(三)生态链较脆弱,水资源相对缺乏,工业、农业、城市居民用水矛盾已经凸现。北6县大部分地处风沙区,气候较干燥,动植物种类较少,生态十分敏感,生态链一旦断裂,极难恢复。尽管这里河流不少,但也只能满足自然经济的农业需求。目前,采矿需要水,发展大化工需要大量的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水,城镇居民生活需要水,北六县的工业化、城镇化起步不久,就进入了依水立市、量水定项的阶段,工业、农业、城乡居民争水用水的矛盾时有发生。
(四)贫富悬殊严重,农民变城镇居民既有经济制约也有素质障碍。榆林市北部县和南部县的差距是全省最大的,北部县内部也存在极大的贫富差距。以神术为例,北部以大柳塔、店塔为代表的工矿区,亿万富翁并不少见,南部没有矿藏的丘陵沟壑区,守在农村无法致富,进城做小买卖、小餐饮、小运输无本钱,干别的活又缺文化、少技能。即使是神木县北部,大部分老百姓,尤其是大部分农民也与资源开发转化沾不上边,不仅无法享受工业化带来的好处,反倒可能要承受地表塌陷、地下水渗漏、植被破坏、河水断流、环境污染的痛苦。比如矿区就有一批因土地被一次性廉价占用而成了务农无地、从工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游民。
三、陕北长城沿线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树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首先,要继续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涵义,让可持续发展思路和和谐社会理念家喻户晓,入心入脑,逐步变成公民的自觉行动。可以这样认为:在处理物质财富和人的关系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处理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上应坚持以自然生态为本,因为自然生态是人类存在之本、发展之源。其次,树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包括5个层次:一是城市经济不损害农村经济,不能一味靠剥夺农业发展工业、剥夺农村发展城市,到一定时期要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二是甲城市经济发展不损害乙城市经济发展,比如两个邻近的城市,上游城市不能污染下游城市的河水,上风城市不能污染下风城市的空气;三是城市经济不能破 坏自然环境,在规划和建设城市时,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河流、山川、植被和生物的原貌。做到城在河流山林中,河流山林在城中;四是当代城市人的消费和享受不影响下一代人的消费和享受,主要指城市及周边的不可再生资源,如煤、气、油、地下水等,要有计划有节制地开采利用,城市生活环境不能被污染;五是这部分城市人的生存享受不能影响那部分人的生存享受,一部分人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减少上,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此外,榆林城市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榆林能矿资源丰富、土地资源较多,但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资源相对贫乏,一旦过度开采,就可能变为不毛之地。
(二)高点起步,做好规划,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北6县是榆林城市经济主战场,陕西城市经济第二增长极。应当高瞻远瞩,做好统一规划,初步设想建立一个中心城市、两个副中心城市、三个组团紧密联系的城市体系。一个中心城市即榆林市,辖区包括现榆阳区和横山县(也可以带动佳县、米脂县),城区人口上限为100万。两个副中心一为神木市,包括现神木县和府谷县,城区人口上限为50万;二为靖边市,包括现靖边县和定边县,城区人口上限亦为50万。三个组团一为榆林组团,以榆林城区为中心,以横山镇、镇川、鱼河、金鸡滩、石湾、殿市等镇为支撑形成城镇经济圈。二为神木组团,即以神木城为中心,以府符镇、大柳塔、店塔、锦界、麻镇、哈镇、黄甫镇等为支撑形成城镇经济圈。三为靖边组团,以靖边城为中心,以定边镇、安边镇、砖井镇、柠条梁镇、阳桥畔镇为支撑,形成城镇经济圈。三个组团之间以高速公路、铁路、光纤、电网为纽带形成城市体系。
(三)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努力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工业化、城镇化是以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为前提的,但工业化、城镇化义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在发展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榆林北6县而言,一是要控制原煤的采掘速度,让开采和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严格按计划控制大型矿产企业的开采速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使采掘和治理基本同步;二是要修改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对国家级的大型企业也要给地方群众一定的监督权和损失索要权,提高资源税和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标准,加大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地方分成比例,切实解决生态恢复问题和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三是要制定强制性的工业、农业、城市用水的节水指标和措施,控制水地、水稻种植和水而养殖,尽快论证上马黄河调水工程,不惜巨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群众可以承受的工业、农业、城市居民用水的节水技术。
(四)格外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城市发展走上循环经济之路。一是要有法律和制度保障,严格执行环保法.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音污染的防治;二是要有技术支撑,一方而引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一方面自己研制适合本地区的低成本、易操作的环保节能技术;三足要充分利用榆林北部较充足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四是要注重人力资本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尽快使城市经济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转移。
(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一是北部县区目前已具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应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逐步加大支农、扶贫力度;二是北部县要支持南部县的发展,这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南部县也可向北部县提供岩盐、焦煤、石材以及红枣、杂粮、粉条等;三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推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单纯发展经济的社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没有社会进步也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荣,经济也就没有了方向、失去了灵魂。北部县城市经济发展中要推动政治、法制、道德建设,也要推动科技进步、教育普及和有陕北特色的文学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