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向是人的需要的主观体验。学生有了学习的意向,才能引起一系列学习活动。研究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意向产生的方法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因为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改变注入式教学的呆板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笔者认为应利用教材自身的作用、制作简易教具、让学生动手亲自参与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材 教具 学生参与
意向是人的需要的主观体验。学生有了学习某一数学内容的意向,才能引起一系列学习活动。这种意向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意向的激发。所以,研究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意向产生的方法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一、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作用
在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前的插图及与之相配的引言,都是能将学生带入学习意向的问题情境。它图文并茂,承上启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天地、经验材料中去发现新问题,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地给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形成一种启发态势,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知而未知、似熟而非熟的状态。老师应充分挖掘、应用好它,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制作简易教具来帮助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钻研和积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如我在教圆的概念这一节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教具:硬纸板剪成的圆、椭圆、正方形、矩形)。
师问:人们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的?
(由于问题具有常见性、普遍性,学生感到问题简单。)
生答:能滚动。
师问:若做成正方形、矩形又如何?
生答:不易滚动。
师问:做成椭圆形又怎么样?椭圆也能滚动呀!
(这一问一般学生始料不及,同时也感到不好回答,有些棘手。)
教师引导:试想,车轮若做成椭圆形的,车行驶起来会怎样?(演示)就像一个滚动的鸭蛋,怎样呢?
答:一起一伏的。
假设大家都坐在用椭圆形做车轮的车子上,想想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平稳吗?若是圆形车轮呢,切入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圆滚动起来就平稳呢?(以上过程比起多媒体更直观、形象)
经过这样问、答、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由圆能滚动这一常识性的知识上升到圆的滚动是平稳的这一特性上来,激发起学生探求圆滚动平稳的原因的欲望。从而为继续探索圆的系列知识开了个好头。
三、让学生亲自参与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来创设问题情境,收效会更佳。
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让学生画一个凸四边形ABCD,顺次连结各边中点E、F、G、H,判断四边形EFGH是一个什么四边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能判断出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无论大家各自原来所作的四边形是何种四边形,但只要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其奥秘在哪呢?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境界。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改变注入式教学的呆板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认真学习领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及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创设适宜、有趣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求答案。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材 教具 学生参与
意向是人的需要的主观体验。学生有了学习某一数学内容的意向,才能引起一系列学习活动。这种意向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意向的激发。所以,研究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意向产生的方法也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一、充分发挥教材自身的作用
在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前的插图及与之相配的引言,都是能将学生带入学习意向的问题情境。它图文并茂,承上启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天地、经验材料中去发现新问题,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地给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形成一种启发态势,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知而未知、似熟而非熟的状态。老师应充分挖掘、应用好它,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制作简易教具来帮助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钻研和积极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如我在教圆的概念这一节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教具:硬纸板剪成的圆、椭圆、正方形、矩形)。
师问:人们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的?
(由于问题具有常见性、普遍性,学生感到问题简单。)
生答:能滚动。
师问:若做成正方形、矩形又如何?
生答:不易滚动。
师问:做成椭圆形又怎么样?椭圆也能滚动呀!
(这一问一般学生始料不及,同时也感到不好回答,有些棘手。)
教师引导:试想,车轮若做成椭圆形的,车行驶起来会怎样?(演示)就像一个滚动的鸭蛋,怎样呢?
答:一起一伏的。
假设大家都坐在用椭圆形做车轮的车子上,想想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平稳吗?若是圆形车轮呢,切入问题的本质:为什么圆滚动起来就平稳呢?(以上过程比起多媒体更直观、形象)
经过这样问、答、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由圆能滚动这一常识性的知识上升到圆的滚动是平稳的这一特性上来,激发起学生探求圆滚动平稳的原因的欲望。从而为继续探索圆的系列知识开了个好头。
三、让学生亲自参与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来创设问题情境,收效会更佳。
如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让学生画一个凸四边形ABCD,顺次连结各边中点E、F、G、H,判断四边形EFGH是一个什么四边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能判断出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题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无论大家各自原来所作的四边形是何种四边形,但只要连结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其奥秘在哪呢?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境界。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改变注入式教学的呆板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适合的问题情境,能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在认真学习领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及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创设适宜、有趣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寻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