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语言文字训练可谓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是提高习作水平的关键所在。语言文字训练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对语文教学而言,文本是首要的教学资源,真正有效的教学应紧贴文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原点,让学生的思维伸向语言的深层、文本的深处,让学生的语言在文本的土壤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也就是说,语言训练要以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主要“训练场”,要植根于文本,发挥文本的例读作用。然而,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忽视文本,对文本的理解处在“滑行”的状态。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基于文本的一种交流和对话,它通过阅读、交流、启发、思考,最终达到情有所感,知有所悟。但在实践中,往往“对话”和“交流”有了,或者说语言训练(口头训练)是有了,“基于文本”却未落到实处。学生抛开书本进行的语言训练给人感觉就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样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本身出于语言训练的目标,效果都是不明显的。
其实,阅读教学和语言训练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新教材为我们编制了不少的题例,在实践中切入点的寻找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作肤浅的例说。
一、仿文本之形进行语言训练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庇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止清英,字不妄也。”由此可见,一篇文章中字、词、句、段等语言单位的运用对文章这座大厦的构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寻找文本在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亮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1.留意恰到好处的词语用法。词语的运用问题似乎不应该放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事。其实不然,古今中外,哪一个作家不注重炼字?哪一个作家不在炼字上下过苦功夫?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福楼拜就在用词方面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因而,中学语文课堂上仍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品味课文中某一词语的妙用以后,不妨让学生多造几个句子。如《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句:“我知道我的心还在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其中“泛滥”一词原用来描写江河湖泊之水,或用来比喻坏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此句却用来表现情感犹如决堤之水一样不可遏制,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思乡、爱国之情的深切,使读者感受到东北汉子的粗犷和他们那种难以驾驭的情感的磅礴之美。这种用法属词类活用中的一种(贬义褒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借鉴课文的用词方法造句。词语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词语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2.仿写别出心裁的句式表达。句式表达效果的好坏是评价一篇文章好与否的标准之一。句式有的体现一种匀称美,有的整散结合具有参差美,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有的运用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气势磅礴,还有一些巧妙的过渡句和复句表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用,而且要让学生拿起笔来练一练。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表达就非常巧妙,值得学生一显身手。
3.关注错落有致的段落层次。一般来说,句子与句子的组合构成层次,层次与层次的堆砌构成段落。有些课文段落层次泾渭分明、错落有致,值得学习借鉴。关注这些段落层次并以此为鉴赏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流畅性。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描绘“雪霁晴峦图”,作者以“山尖——山坡上——山腰上”自上而下的观察顺序井然有序地描写,读来层次分明。教学时教师应予以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类似的“造段”练习。
二、创文本之意进行语言训练
经典的美文往往内容和形式是完美统一的,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文本)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人学。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所以,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文本的“意”,也即“内容”切入,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深化思想教育的作用。方法列举如下:
1.运用词语,概括提炼。阅读课中的词语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果脱离文本就运用单个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有点零碎。可行的方法是,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来概括或提炼所阅读的文本内容,做到读和写相结合。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落实了词语的内化,而且真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找准空白,续写文本。一篇课文学完后,有针对性地寻找空白处进行续写,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达到实践语言训练的目的。对于一些余意未尽,故事情节还可延伸的课文,可要求学生续写。如学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可以让学生再为它续写一个高潮。有些说理文中的例证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续写一两个。
3.把握内容,改写创编。在把握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些简短的文章经添枝加叶,可成为一篇有一定文采的、较为丰满的、不失原意且内容更充实的文章。如将《过故人庄》扩写为一篇散文,将《石壕吏》改写为独幕剧本等练习设计,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巩固了文体知识。
4.抓住契机,多写随感。教材有很多课文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共鸣,与阅读的课文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这不仅再一次实现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移文本之材进行语言训练
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从小学到初中,学生读到的美文举不胜举。入编教科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隽永涵蓄,发人深省。课文中出现的谚语、俗语及歇后语,还有一些可以直接“拿来”或稍加变通润色后便能够为我所用的优美句子,都是积累的好素材。但写作时学生依然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因不是积累不丰富,而是不会把积累到的素材通过自己消化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会通过自己的思想提炼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时应予以品味,巧妙设计语言训练题,引导学生移用文本的素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本素材的妙用有以下三种方法:
1.引用。例句:下午第三节活动课,王老师悄然而至,他“抚尺一下”,将沉醉在快乐气氛中的“一滩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语段中“抚尺一下”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出自课文《口技》,“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这些曾经学过的语句被部分地引用到语段中,将同学们由快乐转入安静的过程很简练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班主任的威慑力,语言更凝练更富有表现了。这种移用素材的方法叫“引用句子”。
2.套用。例句:前不见可乐,后不见汉堡,念肚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唉,都是零食惹的祸!
语段中的句子改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原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小作者套用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我”肚子很饿,却又没有自己喜欢的、可以充饥的东西的情形,把那种焦急无奈的心情表现得幽默而又巧妙。这是“套用句子”。
3.化用。例句:美是那惟吾德馨的陋室,是那不沾染污泥的莲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这几句话就化用课文所学的语句从品质、情感、哲理等方面来表现“美”这一抽象事物的丰富内涵。这种移用素材的方法叫“化用句子”。
引用、套用、化用这三种妙用素材的方法是学以致用的三重境界:引用句子是吸收和运用境界,套用句子是借鉴和模仿境界,化用句子是转化和创新境界。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在学生积累一定量的相关内容的素材后设计语言训练的片段习作,让学生活用文本中的素材。譬如,教师可以出示如下情境,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古诗文或优美语句进行情境创作:(1)几天后,好友将转学。离别之前,为他写一篇言惜别、道珍重的赠言吧!(2)假设你正在欣赏田园风光,或山水胜景,请加以想象,妙用文本素材,描绘眼前美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文章中,如果养成妙用素材的好习惯,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因此,我们应该把学到的语言素材拿来为自己所用,让习作的语言绽放美丽的花朵。
总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为写作教学打基础的,写作与阅读又是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研究、设计语言实践练习,让学生有生动、扎实的语言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2] 余映潮,《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8-9期
[3] 王家伦,《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4] 夏腊初,《福楼拜的写作态度和他的“一语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9期
其实,阅读教学和语言训练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新教材为我们编制了不少的题例,在实践中切入点的寻找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作肤浅的例说。
一、仿文本之形进行语言训练
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里有这样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庇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止清英,字不妄也。”由此可见,一篇文章中字、词、句、段等语言单位的运用对文章这座大厦的构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寻找文本在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亮点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1.留意恰到好处的词语用法。词语的运用问题似乎不应该放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事。其实不然,古今中外,哪一个作家不注重炼字?哪一个作家不在炼字上下过苦功夫?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福楼拜就在用词方面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因而,中学语文课堂上仍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品味课文中某一词语的妙用以后,不妨让学生多造几个句子。如《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句:“我知道我的心还在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其中“泛滥”一词原用来描写江河湖泊之水,或用来比喻坏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此句却用来表现情感犹如决堤之水一样不可遏制,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思乡、爱国之情的深切,使读者感受到东北汉子的粗犷和他们那种难以驾驭的情感的磅礴之美。这种用法属词类活用中的一种(贬义褒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借鉴课文的用词方法造句。词语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词语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2.仿写别出心裁的句式表达。句式表达效果的好坏是评价一篇文章好与否的标准之一。句式有的体现一种匀称美,有的整散结合具有参差美,有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有的运用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气势磅礴,还有一些巧妙的过渡句和复句表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用,而且要让学生拿起笔来练一练。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句式表达就非常巧妙,值得学生一显身手。
3.关注错落有致的段落层次。一般来说,句子与句子的组合构成层次,层次与层次的堆砌构成段落。有些课文段落层次泾渭分明、错落有致,值得学习借鉴。关注这些段落层次并以此为鉴赏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流畅性。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第三段描绘“雪霁晴峦图”,作者以“山尖——山坡上——山腰上”自上而下的观察顺序井然有序地描写,读来层次分明。教学时教师应予以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类似的“造段”练习。
二、创文本之意进行语言训练
经典的美文往往内容和形式是完美统一的,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文本)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人学。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所以,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文本的“意”,也即“内容”切入,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深化思想教育的作用。方法列举如下:
1.运用词语,概括提炼。阅读课中的词语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如果脱离文本就运用单个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有点零碎。可行的方法是,在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来概括或提炼所阅读的文本内容,做到读和写相结合。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落实了词语的内化,而且真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找准空白,续写文本。一篇课文学完后,有针对性地寻找空白处进行续写,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达到实践语言训练的目的。对于一些余意未尽,故事情节还可延伸的课文,可要求学生续写。如学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可以让学生再为它续写一个高潮。有些说理文中的例证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再续写一两个。
3.把握内容,改写创编。在把握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些简短的文章经添枝加叶,可成为一篇有一定文采的、较为丰满的、不失原意且内容更充实的文章。如将《过故人庄》扩写为一篇散文,将《石壕吏》改写为独幕剧本等练习设计,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巩固了文体知识。
4.抓住契机,多写随感。教材有很多课文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共鸣,与阅读的课文碰撞出耀眼的思想火花。这是相当有价值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指导学生写一些随感。这不仅再一次实现了语言训练的实践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移文本之材进行语言训练
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阅读,从小学到初中,学生读到的美文举不胜举。入编教科书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隽永涵蓄,发人深省。课文中出现的谚语、俗语及歇后语,还有一些可以直接“拿来”或稍加变通润色后便能够为我所用的优美句子,都是积累的好素材。但写作时学生依然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原因不是积累不丰富,而是不会把积累到的素材通过自己消化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会通过自己的思想提炼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所以,教师在学生学习时应予以品味,巧妙设计语言训练题,引导学生移用文本的素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文本素材的妙用有以下三种方法:
1.引用。例句:下午第三节活动课,王老师悄然而至,他“抚尺一下”,将沉醉在快乐气氛中的“一滩鸥鹭”惊吓住了。接着“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语段中“抚尺一下”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出自课文《口技》,“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这些曾经学过的语句被部分地引用到语段中,将同学们由快乐转入安静的过程很简练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班主任的威慑力,语言更凝练更富有表现了。这种移用素材的方法叫“引用句子”。
2.套用。例句:前不见可乐,后不见汉堡,念肚子之空空,独怆然而涕下。唉,都是零食惹的祸!
语段中的句子改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原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小作者套用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我”肚子很饿,却又没有自己喜欢的、可以充饥的东西的情形,把那种焦急无奈的心情表现得幽默而又巧妙。这是“套用句子”。
3.化用。例句:美是那惟吾德馨的陋室,是那不沾染污泥的莲花,是那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这几句话就化用课文所学的语句从品质、情感、哲理等方面来表现“美”这一抽象事物的丰富内涵。这种移用素材的方法叫“化用句子”。
引用、套用、化用这三种妙用素材的方法是学以致用的三重境界:引用句子是吸收和运用境界,套用句子是借鉴和模仿境界,化用句子是转化和创新境界。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在学生积累一定量的相关内容的素材后设计语言训练的片段习作,让学生活用文本中的素材。譬如,教师可以出示如下情境,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古诗文或优美语句进行情境创作:(1)几天后,好友将转学。离别之前,为他写一篇言惜别、道珍重的赠言吧!(2)假设你正在欣赏田园风光,或山水胜景,请加以想象,妙用文本素材,描绘眼前美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文章中,如果养成妙用素材的好习惯,思维便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因此,我们应该把学到的语言素材拿来为自己所用,让习作的语言绽放美丽的花朵。
总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为写作教学打基础的,写作与阅读又是血肉相连、唇齿相依的。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研究、设计语言实践练习,让学生有生动、扎实的语言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2] 余映潮,《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8-9期
[3] 王家伦,《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4] 夏腊初,《福楼拜的写作态度和他的“一语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