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会计准则自实施以来,到现在仍有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是计入“管理费用“还是“制造费用”的争议。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虽然新会计准则制定该条规定的初衷是防止部分企业修理费资本化,导致企业虚增利润,但是将生产车间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利大于弊,更加合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修理费;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72-01
一、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的处理
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的核算做出了调整,和老准则对比,做出了以下调整:
(一)作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不具备《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24条规定)的修理费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不再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除专设销售机构的修理费用计入到销售费用外,其他都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二)修理费用费用化,不再成本化。
新准则规定,不满足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不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的修理费用(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属于与专设机构销售机构相关的后续支出,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属于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后续支出,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销售费用科目使用说明规定:“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也在本科目核算”。“管理费用”科目使用说明也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制造费用”科目不在核算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二、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全部计入期间费用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妥,很多会计类教材对企业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也沿用旧会计制度的做法计入“制造费用”。原因如下:
(一)违背了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成本核算。
费用包括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就是期间费用。之所以不应由产品或劳务成本负担,主要是因为难于确认其归属的具体产品或劳务。在核算中,如果将确实不能归属于成本和不能确认受益对象的修理费用计入期间费用的却有其合理性,但是把可以确认其归属和可以确认受益对象的修理费用也列为期间费用,就有失合理性,比如,生产车间为生产特定产品而专用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修理费,是完全可以计入成本的,但是如果也损益化,显然违背的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核算原则。
(二)与固定资产其他费用的核算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租赁费用等也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果是生产车间发生的折旧费、租赁费等,计入到“制造费用”,而不是生产车间发生的这些费用,计入到期间费用。例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和受益对象分别计入有关账户: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厂部等行政部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到“管理费用”;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的折旧,计入“销售费用”,用于研发无形资产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到“研发支出”等等。而唯独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被排除在外,在发生时没有对象化,而一概计入到“管理费用”,这显然和其他费用的核算不相协调。
(三)导致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对于企业,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控制、降低成本费用水平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任务。如果把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不按受益对象计入产品成本,就阻碍了企业生产部门对这部分费用的判断,也不利于企业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
如果将企业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修理费用排除在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之外,不利于对管理部门进行公正的评价其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其真实的生产消耗水平,降低企业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这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占比重较高的一些行业尤为突出。
(四)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容易引发业务操纵动机。
新会计准则杜绝了利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在不同时间的摊销进行利润操纵,但是夸大了管理费用,由此可能会引发企业进行业务操纵的动机,而业务操纵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例如,企业在利润充足的期间,为了实现利润的降低,凭空增加固定资产的修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利润不足的期间,为了保证会计利润的实现,不顾企业实际情况,放弃固定资产修理计划,可能威胁企业安全生产。
(五)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期间费用计入利润表,如果期间费用提高,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而成本和资产负债表有关,企业要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转入到生产成本,产品完工后,在由生产成本转入到库存商品,最终还是计入到主营业务成本,因此,不会造成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六)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导致责权利不一致,不利于成本和费用责任中心的考核。
修理费用是为消除设备的经常性的有形磨损和排除机器运行中遇到的各种故障,以保证设备在其寿命期内保持必要的性能,发挥其正常效用而发生的支出,其与车间工人操作使用以及设备管理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生产部门的管理,如果车间日常维护工作做得好则修理费用将大大节约,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各个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具体生产部门的管理水平,并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但是新会计准则将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再归入各个生产部门的制造费用,而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不仅将夸大管理费用的金额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失真,不利于对管理部门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无法通过该指标对相关生产部门进行考核,导致责权利的不一致,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新规定对成本核算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1.(6)
[2]李红艳.对企业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关键词:固定资产修理费;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72-01
一、新准则下固定资产维修费用的处理
新准则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的核算做出了调整,和老准则对比,做出了以下调整:
(一)作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不具备《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第24条规定)的修理费用发生时,一次性计入当期费用,不再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除专设销售机构的修理费用计入到销售费用外,其他都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二)修理费用费用化,不再成本化。
新准则规定,不满足固定资产准则第四条规定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并在准则中明确指出: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不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的修理费用(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属于与专设机构销售机构相关的后续支出,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属于企业生产车间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后续支出,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
销售费用科目使用说明规定:“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也在本科目核算”。“管理费用”科目使用说明也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制造费用”科目不在核算企业生产车间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二、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全部计入期间费用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不妥,很多会计类教材对企业生产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也沿用旧会计制度的做法计入“制造费用”。原因如下:
(一)违背了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成本核算。
费用包括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就是期间费用。之所以不应由产品或劳务成本负担,主要是因为难于确认其归属的具体产品或劳务。在核算中,如果将确实不能归属于成本和不能确认受益对象的修理费用计入期间费用的却有其合理性,但是把可以确认其归属和可以确认受益对象的修理费用也列为期间费用,就有失合理性,比如,生产车间为生产特定产品而专用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修理费,是完全可以计入成本的,但是如果也损益化,显然违背的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核算原则。
(二)与固定资产其他费用的核算不一致。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租赁费用等也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如果是生产车间发生的折旧费、租赁费等,计入到“制造费用”,而不是生产车间发生的这些费用,计入到期间费用。例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和受益对象分别计入有关账户: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入“制造费用”账户,厂部等行政部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计入到“管理费用”;专设销售机构固定资产的折旧,计入“销售费用”,用于研发无形资产的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到“研发支出”等等。而唯独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被排除在外,在发生时没有对象化,而一概计入到“管理费用”,这显然和其他费用的核算不相协调。
(三)导致企业产品或劳务的实际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对于企业,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控制、降低成本费用水平是企业管理的重点任务。如果把生产用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直接计入期间费用,不按受益对象计入产品成本,就阻碍了企业生产部门对这部分费用的判断,也不利于企业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
如果将企业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修理费用排除在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之外,不利于对管理部门进行公正的评价其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其真实的生产消耗水平,降低企业成本信息的使用价值。这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占比重较高的一些行业尤为突出。
(四)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容易引发业务操纵动机。
新会计准则杜绝了利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在不同时间的摊销进行利润操纵,但是夸大了管理费用,由此可能会引发企业进行业务操纵的动机,而业务操纵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例如,企业在利润充足的期间,为了实现利润的降低,凭空增加固定资产的修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利润不足的期间,为了保证会计利润的实现,不顾企业实际情况,放弃固定资产修理计划,可能威胁企业安全生产。
(五)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
期间费用计入利润表,如果期间费用提高,企业的利润就会减少;而成本和资产负债表有关,企业要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转入到生产成本,产品完工后,在由生产成本转入到库存商品,最终还是计入到主营业务成本,因此,不会造成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六)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导致责权利不一致,不利于成本和费用责任中心的考核。
修理费用是为消除设备的经常性的有形磨损和排除机器运行中遇到的各种故障,以保证设备在其寿命期内保持必要的性能,发挥其正常效用而发生的支出,其与车间工人操作使用以及设备管理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生产部门的管理,如果车间日常维护工作做得好则修理费用将大大节约,生产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同时通过对各个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具体生产部门的管理水平,并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但是新会计准则将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再归入各个生产部门的制造费用,而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不仅将夸大管理费用的金额而导致企业经营成本的失真,不利于对管理部门进行公正的评价,同时也无法通过该指标对相关生产部门进行考核,导致责权利的不一致,不利于企业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冯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新规定对成本核算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1.(6)
[2]李红艳.对企业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会计处理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