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美学价值
人对美的理解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就像古典家具所具备的美除了感官美还蕴含了精神美,充分体现了人文哲学思想的崇高境界,又彰显出鲜明的美学的特征。它强调感官美与精神美的双重标准,把哲学思想及美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古典家具的设计中,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所谓大美而不言,古典工艺家具不同的造型风格产生着不同的视觉美感,如明式家具造型优美、稳重、简朴,各组件的比例讲求实用与审美的一致,装饰讲究少而精,淡而雅。清式家具造型雍容华贵,融汇中西,装饰丰富,瑰丽多姿,工艺在家具上的结合更是殚精竭智,力求新奇。古典家具在雕刻上采用浮雕、透雕、圆雕以及浮雕与透雕结合等多种技艺,力求展现最真实的美感和最立体的表现,型制上赋予巧妙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古典魅力。古典工艺家具的选料考究流露着天然之美,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被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这些特性,使得古典工艺家具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欣赏、推敲。就像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尝则回味无穷。
古典家具的美学兼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并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岁时风俗、人生礼仪,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史中有错综复杂的作用。
好的艺术一定是会表达的,就像每款家具给人的气韵一定也是不一样的。创作者往往在家具细节上植入期望体现的人文理念,寻求整体与细节的和谐,表达同样一个主题,塑造同一种气质,构思它美化生活、充实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人文的关怀,并以它的哲理、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陶冶健康的美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当古典工艺家具有了动人的气韵和高尚的品格,也就最终进入了艺术品的范畴。
因材制器
2012年,皇城艺术馆举办明味·沈平家具设计展,展出近年沈平先生设计并参与制作的明味家具数十余件,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行家提出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极能反映当下古典家具收藏、设计界的探索、争议和一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沈平先生与家具用材专家周默先生的对话中,让美、时间与价值的关系一一呈现。
周默:每种材料都有它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图案、油性、气味、承重性等等。一种材料适合做什么家具,受它特征的限制,有它自己的定式。把材料贵重与否,价格高低排在第一位,是不科学的。绝非紫檀或黄花黎做出来的所有家具都是美的、好的。一件家具的成败,不是取决于材料。但是材料非常重要,要做一件家具,要表现某个主题或设计观念,材料作为基础,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和载体,非常重要。
沈平:明人当初选用黄花梨和紫檀,绝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这个材料与他心里的审美需要相吻合,这个材料正好适合做这个东西,他们才用它。现在有一些人把这个反过来了:因为这个材料贵,所以用它来做东西。这是不对的。要回归家具原初的意义,把心放平。是享受生活,不是被价格所操纵,更不是炫耀财富。家具做出来应该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舒畅,而不是扭曲、压抑。
创新的首义在于继承传统
沈平:大家都说新,我说不新。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可以说没有多少是真正的创作,全是吸收前人的精髓,去粗取精。好的、精髓的部分,我把它集中了。不好的我去掉。这里面全是前人的智慧。但是给大家的感觉是“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创新?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是传统的再认识、再吸收、再度发扬光大。不是把传统丢掉、否定掉,自己独出心裁鼓捣出来的,这也是当前社会上一种不好的倾向。
周默:我以为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明式家具的形式很新;二是材料新。我觉得明末文人玩的东西,明末的时尚,到现在还没有消退。明朝以后,特别是雍正以后,把许多传统给隔断了,现在可能是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明末清初文人的想法、玩法、说法,跟我们很接近,比如家具的尺寸、用料。有一些东西适合紫檀,他们就用紫檀,有一些器物需要别的材料,他们就选别的,比如杉木、柏木,价格都不贵。但是明末的人乐于用它们做家具,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审美追求。以木材的贵重来给家具排位,在他们眼里,应属“俗不可耐”。他们不受虚荣心的驱遣。
美的,一定是道德的
沈平:在我看来,清不在正道上。它既不尊重材料,也不尊重人性,是扭曲心态的一种表现,也不是我们应该着力光大的那部分。但是清式家具肯定有它的优点,比如工艺和材料的多样性。
周默:清式家具的起点是雍正,所以王世襄先生将狭义的“明式家具”的终点确定为雍正。清式家具极重视材料的贵重性。现在许多人把清式家具,特别是乾隆时代的家具说成是中国优秀传统家具的顶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中国的审美流派分为两种: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清代自雍正以降,一律错彩镂金,确实是不惜材料,不惜工本。雍正时象牙、玉、翡翠开始用在家具上;到乾隆时,家具上使用这些贵重材料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个特点是重雕工,凡器必雕。几乎优秀传统家具的结构都被大量舍弃或改变了,完全是为了适应、配合这种奢华用料和繁复工艺。清朝的工艺好不好?好。雕得也好。但现在看也有一些繁复是没有必要的,是对明式传统的否定。工艺上很高,但是审美上是一种倒退。
沈平:什么人喜欢什么东西。满族入关以后,就在有意炫耀、倡导那种排场、奢华;原本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润,所以才极力张扬,生怕不瞩目。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我们也不应该推崇。至于繁复的工,有的,只是单纯没用,有的,还起破坏作用。他们把工都用在表面,结构上完全没有追求,不讲究,有的连榫都没有,包括皇帝的宝座都能这么干。中国传统家具很好的结构都被舍弃了,所以一个东西的好坏,不能仅仅取决于表面上看得到的工艺繁复。如果一个东西只是工艺很精细,可能离俗还近点。
我们这次展出的体积比较大的家具,都很好地继承了明式的结构,不用钉不用胶,都是可以拆的,不存在上不去楼的问题,这就是优秀传统的具体做法。既然使用传统木材,就要对得起这个材料,过几百年,你只要不毁它,它都坏不了。不能因为做的结构不对,一碰就散了,那个不行,对不起料,对不起买家。所以美的,一定是道德的。
人对美的理解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就像古典家具所具备的美除了感官美还蕴含了精神美,充分体现了人文哲学思想的崇高境界,又彰显出鲜明的美学的特征。它强调感官美与精神美的双重标准,把哲学思想及美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古典家具的设计中,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所谓大美而不言,古典工艺家具不同的造型风格产生着不同的视觉美感,如明式家具造型优美、稳重、简朴,各组件的比例讲求实用与审美的一致,装饰讲究少而精,淡而雅。清式家具造型雍容华贵,融汇中西,装饰丰富,瑰丽多姿,工艺在家具上的结合更是殚精竭智,力求新奇。古典家具在雕刻上采用浮雕、透雕、圆雕以及浮雕与透雕结合等多种技艺,力求展现最真实的美感和最立体的表现,型制上赋予巧妙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古典魅力。古典工艺家具的选料考究流露着天然之美,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被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这些特性,使得古典工艺家具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欣赏、推敲。就像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尝则回味无穷。
古典家具的美学兼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并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岁时风俗、人生礼仪,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史中有错综复杂的作用。
好的艺术一定是会表达的,就像每款家具给人的气韵一定也是不一样的。创作者往往在家具细节上植入期望体现的人文理念,寻求整体与细节的和谐,表达同样一个主题,塑造同一种气质,构思它美化生活、充实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人文的关怀,并以它的哲理、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陶冶健康的美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当古典工艺家具有了动人的气韵和高尚的品格,也就最终进入了艺术品的范畴。
因材制器
2012年,皇城艺术馆举办明味·沈平家具设计展,展出近年沈平先生设计并参与制作的明味家具数十余件,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行家提出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极能反映当下古典家具收藏、设计界的探索、争议和一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沈平先生与家具用材专家周默先生的对话中,让美、时间与价值的关系一一呈现。
周默:每种材料都有它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图案、油性、气味、承重性等等。一种材料适合做什么家具,受它特征的限制,有它自己的定式。把材料贵重与否,价格高低排在第一位,是不科学的。绝非紫檀或黄花黎做出来的所有家具都是美的、好的。一件家具的成败,不是取决于材料。但是材料非常重要,要做一件家具,要表现某个主题或设计观念,材料作为基础,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和载体,非常重要。
沈平:明人当初选用黄花梨和紫檀,绝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这个材料与他心里的审美需要相吻合,这个材料正好适合做这个东西,他们才用它。现在有一些人把这个反过来了:因为这个材料贵,所以用它来做东西。这是不对的。要回归家具原初的意义,把心放平。是享受生活,不是被价格所操纵,更不是炫耀财富。家具做出来应该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舒畅,而不是扭曲、压抑。
创新的首义在于继承传统
沈平:大家都说新,我说不新。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可以说没有多少是真正的创作,全是吸收前人的精髓,去粗取精。好的、精髓的部分,我把它集中了。不好的我去掉。这里面全是前人的智慧。但是给大家的感觉是“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创新?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是传统的再认识、再吸收、再度发扬光大。不是把传统丢掉、否定掉,自己独出心裁鼓捣出来的,这也是当前社会上一种不好的倾向。
周默:我以为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明式家具的形式很新;二是材料新。我觉得明末文人玩的东西,明末的时尚,到现在还没有消退。明朝以后,特别是雍正以后,把许多传统给隔断了,现在可能是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明末清初文人的想法、玩法、说法,跟我们很接近,比如家具的尺寸、用料。有一些东西适合紫檀,他们就用紫檀,有一些器物需要别的材料,他们就选别的,比如杉木、柏木,价格都不贵。但是明末的人乐于用它们做家具,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审美追求。以木材的贵重来给家具排位,在他们眼里,应属“俗不可耐”。他们不受虚荣心的驱遣。
美的,一定是道德的
沈平:在我看来,清不在正道上。它既不尊重材料,也不尊重人性,是扭曲心态的一种表现,也不是我们应该着力光大的那部分。但是清式家具肯定有它的优点,比如工艺和材料的多样性。
周默:清式家具的起点是雍正,所以王世襄先生将狭义的“明式家具”的终点确定为雍正。清式家具极重视材料的贵重性。现在许多人把清式家具,特别是乾隆时代的家具说成是中国优秀传统家具的顶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中国的审美流派分为两种: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清代自雍正以降,一律错彩镂金,确实是不惜材料,不惜工本。雍正时象牙、玉、翡翠开始用在家具上;到乾隆时,家具上使用这些贵重材料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个特点是重雕工,凡器必雕。几乎优秀传统家具的结构都被大量舍弃或改变了,完全是为了适应、配合这种奢华用料和繁复工艺。清朝的工艺好不好?好。雕得也好。但现在看也有一些繁复是没有必要的,是对明式传统的否定。工艺上很高,但是审美上是一种倒退。
沈平:什么人喜欢什么东西。满族入关以后,就在有意炫耀、倡导那种排场、奢华;原本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润,所以才极力张扬,生怕不瞩目。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我们也不应该推崇。至于繁复的工,有的,只是单纯没用,有的,还起破坏作用。他们把工都用在表面,结构上完全没有追求,不讲究,有的连榫都没有,包括皇帝的宝座都能这么干。中国传统家具很好的结构都被舍弃了,所以一个东西的好坏,不能仅仅取决于表面上看得到的工艺繁复。如果一个东西只是工艺很精细,可能离俗还近点。
我们这次展出的体积比较大的家具,都很好地继承了明式的结构,不用钉不用胶,都是可以拆的,不存在上不去楼的问题,这就是优秀传统的具体做法。既然使用传统木材,就要对得起这个材料,过几百年,你只要不毁它,它都坏不了。不能因为做的结构不对,一碰就散了,那个不行,对不起料,对不起买家。所以美的,一定是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