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最持久的价值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ya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美学价值
  人对美的理解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就像古典家具所具备的美除了感官美还蕴含了精神美,充分体现了人文哲学思想的崇高境界,又彰显出鲜明的美学的特征。它强调感官美与精神美的双重标准,把哲学思想及美学理念始终贯穿于古典家具的设计中,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所谓大美而不言,古典工艺家具不同的造型风格产生着不同的视觉美感,如明式家具造型优美、稳重、简朴,各组件的比例讲求实用与审美的一致,装饰讲究少而精,淡而雅。清式家具造型雍容华贵,融汇中西,装饰丰富,瑰丽多姿,工艺在家具上的结合更是殚精竭智,力求新奇。古典家具在雕刻上采用浮雕、透雕、圆雕以及浮雕与透雕结合等多种技艺,力求展现最真实的美感和最立体的表现,型制上赋予巧妙的变化,散发出独特的古典魅力。古典工艺家具的选料考究流露着天然之美,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被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这些特性,使得古典工艺家具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欣赏、推敲。就像一杯好茶,入口味淡,再三品尝则回味无穷。
  古典家具的美学兼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并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岁时风俗、人生礼仪,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史中有错综复杂的作用。
  好的艺术一定是会表达的,就像每款家具给人的气韵一定也是不一样的。创作者往往在家具细节上植入期望体现的人文理念,寻求整体与细节的和谐,表达同样一个主题,塑造同一种气质,构思它美化生活、充实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人文的关怀,并以它的哲理、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陶冶健康的美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当古典工艺家具有了动人的气韵和高尚的品格,也就最终进入了艺术品的范畴。
  因材制器
  2012年,皇城艺术馆举办明味·沈平家具设计展,展出近年沈平先生设计并参与制作的明味家具数十余件,展出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行家提出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极能反映当下古典家具收藏、设计界的探索、争议和一些光怪陆离的现象,沈平先生与家具用材专家周默先生的对话中,让美、时间与价值的关系一一呈现。
  周默:每种材料都有它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硬度、图案、油性、气味、承重性等等。一种材料适合做什么家具,受它特征的限制,有它自己的定式。把材料贵重与否,价格高低排在第一位,是不科学的。绝非紫檀或黄花黎做出来的所有家具都是美的、好的。一件家具的成败,不是取决于材料。但是材料非常重要,要做一件家具,要表现某个主题或设计观念,材料作为基础,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和载体,非常重要。
  沈平:明人当初选用黄花梨和紫檀,绝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这个材料与他心里的审美需要相吻合,这个材料正好适合做这个东西,他们才用它。现在有一些人把这个反过来了:因为这个材料贵,所以用它来做东西。这是不对的。要回归家具原初的意义,把心放平。是享受生活,不是被价格所操纵,更不是炫耀财富。家具做出来应该让人感到心情愉悦、舒畅,而不是扭曲、压抑。
  创新的首义在于继承传统
  沈平:大家都说新,我说不新。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可以说没有多少是真正的创作,全是吸收前人的精髓,去粗取精。好的、精髓的部分,我把它集中了。不好的我去掉。这里面全是前人的智慧。但是给大家的感觉是“新”。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创新?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是传统的再认识、再吸收、再度发扬光大。不是把传统丢掉、否定掉,自己独出心裁鼓捣出来的,这也是当前社会上一种不好的倾向。
  周默:我以为这里的“新”有两层意思:一是明式家具的形式很新;二是材料新。我觉得明末文人玩的东西,明末的时尚,到现在还没有消退。明朝以后,特别是雍正以后,把许多传统给隔断了,现在可能是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明末清初文人的想法、玩法、说法,跟我们很接近,比如家具的尺寸、用料。有一些东西适合紫檀,他们就用紫檀,有一些器物需要别的材料,他们就选别的,比如杉木、柏木,价格都不贵。但是明末的人乐于用它们做家具,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审美追求。以木材的贵重来给家具排位,在他们眼里,应属“俗不可耐”。他们不受虚荣心的驱遣。
  美的,一定是道德的
  沈平:在我看来,清不在正道上。它既不尊重材料,也不尊重人性,是扭曲心态的一种表现,也不是我们应该着力光大的那部分。但是清式家具肯定有它的优点,比如工艺和材料的多样性。


  周默:清式家具的起点是雍正,所以王世襄先生将狭义的“明式家具”的终点确定为雍正。清式家具极重视材料的贵重性。现在许多人把清式家具,特别是乾隆时代的家具说成是中国优秀传统家具的顶峰,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中国的审美流派分为两种: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清代自雍正以降,一律错彩镂金,确实是不惜材料,不惜工本。雍正时象牙、玉、翡翠开始用在家具上;到乾隆时,家具上使用这些贵重材料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个特点是重雕工,凡器必雕。几乎优秀传统家具的结构都被大量舍弃或改变了,完全是为了适应、配合这种奢华用料和繁复工艺。清朝的工艺好不好?好。雕得也好。但现在看也有一些繁复是没有必要的,是对明式传统的否定。工艺上很高,但是审美上是一种倒退。
  沈平:什么人喜欢什么东西。满族入关以后,就在有意炫耀、倡导那种排场、奢华;原本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润,所以才极力张扬,生怕不瞩目。这种心态是不健康的,我们也不应该推崇。至于繁复的工,有的,只是单纯没用,有的,还起破坏作用。他们把工都用在表面,结构上完全没有追求,不讲究,有的连榫都没有,包括皇帝的宝座都能这么干。中国传统家具很好的结构都被舍弃了,所以一个东西的好坏,不能仅仅取决于表面上看得到的工艺繁复。如果一个东西只是工艺很精细,可能离俗还近点。
  我们这次展出的体积比较大的家具,都很好地继承了明式的结构,不用钉不用胶,都是可以拆的,不存在上不去楼的问题,这就是优秀传统的具体做法。既然使用传统木材,就要对得起这个材料,过几百年,你只要不毁它,它都坏不了。不能因为做的结构不对,一碰就散了,那个不行,对不起料,对不起买家。所以美的,一定是道德的。
其他文献
2月2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古代典籍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联合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国际研究院在美国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古代典籍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许建平教授,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旅美作家冰凌担任中美双方院长。  中国古代文化国际研究院的成立,旨在促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国际化,加强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发掘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属性与人类学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
期刊
按理说,经过最残酷考验的东西,应该具备更强韧绵长的生命力。然而,强秦二世而亡的结局,颠覆了这个常识。春秋战国五百年千锤百炼出来的大秦居然如此脆弱,之前灭亡所有的诸侯国都要哭晕了。秦亡于暴政,暴政源于法家学派的“霸道”。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法家=暴秦=罪恶,这个不严谨的等式从汉朝开始一直被沿用至今。秦亡之后,法家跟着沦落,儒家和道家、佛家共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史学家们都认为中国几千年
期刊
汉字符码是古文化核心密码(代码)的奇妙结晶,简洁地描述自然场景、生活方式和事物逻辑,传递了古代文明的基本资讯,俨然是日常生活的生动镜像,例如“閒”字表达休息时开门赏月的诗化意境,而“愁”字则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人们至今仍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由此产生跨越时空的愉悦。汉字就此维系了中国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汉字同时也是解码古文明的密匙。例如,“蜀”字里
期刊
修身篇  中医是道家的传承,道家对待生命可总结如下:  第一是贵生。唐朝有位伟大的道家、中医学家孙思邈,他活了一百多岁,留下了《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他在序言中说,人命至贵,贵比千金。所以他以此命名自己的书。道家的很多著作例如《吕氏春秋》《淮南子》里面都有一篇叫贵生篇,讲人生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你拿这个最宝贵的东西去换取其他东西,是不值的,好比在用随侯之珠射千仞之雀。  从道家观点来
期刊
如果说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是家,那么承载家的回忆的莫过于世代传承的家具。和瓷器、书画一样,家具也是人类文明的承载物,但与瓷器、书画不同,家具大都可在生活中继续使用。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每个家里摆放着不同的家具,床柜架格、桌椅板凳,它们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主人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选择它们,再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用不同的方式陈设。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家具有着不同的要求。正是由于家具和我们的
期刊
天下为家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启从他的父亲禹手中接过了部落联盟的统治权,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夏王朝建立了。这同时也表明,以贤能为考量标准的首领选拔制度——禅让制变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王位继承制——世袭制。这是一个首领权位不断加重的过程,以及权力不断集中于中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比如禹对有苗的征伐。这其实也是从部落联盟转变到统一王朝的过程中首领权位加重的一个必然结
期刊
在中国艺术品长河中,古典家具是盛开不败的奇葩。从古典家具的远古萌芽到明清家具的繁荣鼎盛,从席地而坐的低矮器型到后期直观的高型家具,它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地展现着其经久不衰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花样缤纷的椅凳、古朴典雅的床榻,还是用途繁多的案几、储衣纳物的箱柜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礼的概念,线条及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那样不可动摇地根植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椅凳:传达礼仪富贵理念  椅
期刊
诗词之美在于:形式,是字句精彩排列的组合;内容,是思想高度精炼的表达。  正因为具有这种遣词精到、韵律上口的特征,使得诗词最为接近格言警句,一句一句,规整而优美地传递出诗人那些审度周密的思考成果,哲理诗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面向世事——明道理  面向世事,就是推开家门、面向社会,突破单纯、面对复杂。走向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懂理的过程,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不断总结着如何进取、如何处世、如何为人、
期刊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举办了第一讲《中国智慧》。楼宇烈教授是中国文化最真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其在北京大学五十年的哲学研究积淀,深情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智慧才是力量  中国文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更好地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死的东西,不是力量,只有运用起
期刊
雏形——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商周时期当为家具的初始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在商周时期便已进入了著名的青铜器时代。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很迷信,多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寄托于上天的佑护。因此,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活动便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礼器,自然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实,有些礼器虽是青铜的材质,但已备早期家具的雏形。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