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
欢欢喜喜过大年
对于此次选题,作为80后的我是最有深刻感触的。儿时记忆中每逢过年,家家户户一家老小聚在门口何弄着红油纸包着的50响、100响的鞭炮。当时虽然物资贫乏,但鞭炮声却要比如今持续更久、更洪亮。在上海这座城市,过年时重要的事情与其他城市没有太多差异,几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与看春晚。而在上海,上述之外的另一大乐趣便是过年前准备年货。
作为地地道道的老上海,有三样东西是过年必备的。老城隍庙的五香豆、炒货,南京东路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的腊味与精制猪肉脯片。每到临近过年,这些地方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龙。在一些传统的老字号食品店,一些热销的糕点、熟食更是未到中午便被抢购一空。上海人筹备年货,也算是上海较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南京
喧闹的夫子庙
于上海逛完年货市场后,我们便出发赶往此行的第一站——南京。
南京市作为四大古都之一,有着许多别名,如耳熟能详的“石头城”、“金陵”,稍稍冷僻点的“秣陵”、“白下”、“建康”等,每一个别名都能引出一段冗长的历史典故。我们此次出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便与“建康”沾上点边,因为夫子庙正坐落于南京市建康路,在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
我之前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仅限于几次高铁的短暂出差,并未曾有机会自驾旅行。这次既然是我们寻年味的首选城市,南京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喧嚣,无论是城市设施给人的印象,还是与一些南京人接触中的感受。抵达夫子庙周边酒店,卸下一身繁重的行李。轻装进入夫子庙时已临近黄昏。而我们此次得幸赶上了“第二十七届秦淮国际灯会”,乍一踏足秦淮河桥,便望见桥两边头顶上挂满了“步步高升”、“事业进步”等字样的祝福灯笼。还没等看个究竟,便到了晚上6点,各景区华灯齐亮,伴随着周围游客发出的一片低呼声,刚刚还略显灰暗的南京夜空转眼便被渲染出了浓重的年味。
“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逐波”,在明清时代,秦淮河一带便是王公贵族纸醉金迷之地。至明末清初,秦淮河畔还出了几个深知亡国恨的名女子,诸如李香君、董小宛等。走在这样一条昔日无数风流名士同游的秦淮河边,看着船师们吆喝着划动游船的身影,闻着从岸边飘来的阵阵幽香,令人不禁产生一种迷醉。驻足遥看游船往来的同时,还可点一份莲湖糕团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端坐于此处专为游客添置的木质长凳上,品着美食,看着华灯、吹着秦淮河畔的微风,确是一种无比的享受。
今年的夫子庙灯会首次玩起了高科技,无数灯组上被标上了二维码标示。这也令得无数游客在花灯前驻足,集体拿着手机对着花灯扫个不停。有些花灯上设置的二维码是祝福的短语,在扫描到二维码后会在屏幕上打出一段祝福的话语,而另一些灯谜组的花灯则在扫过二维码之后直接能知晓灯谜的答案。时常看到一对对或情侣或夫妻各自拿着手机边提问对方边扫着答案,玩得不亦乐乎。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侣导元宵灯节之后,秦淮灯彩便得以飞速发展。素来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一直沿袭至今的灯会文化也从初始的元宵灯会提前到了正月初一便开始。而老门东街区内的“问渠茶馆”也是灯会最热闹的去处之一,每天下午都会有几百名各地游客聚集于此,欣赏南京白局、白话和相声。
由于我们选择的日子已是正月初八,参观人数相对年三十晚已是少了许多,但在排队买票进入夫子庙正殿时仍颇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挤进夫子庙正殿内,第一眼便看到无数的许愿符倒拄在庙内由三块纸板搭建的许愿墙上,殿内的工作人员正忙着辅导排着队的游客写下新年的愿景。抬头望去,一副6米多高的“夫子作揖”画像贴墙安置于大殿正中央。大殿四周尽皆是孔子业绩图壁画。殿内陈设有编钟、编磬等古代祭孔乐器,据说这里还会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殿外一左一右分别安置了一谭清水供游客投许愿币,以及一块硬纸板糊成的供游客签名的许愿墙。在游客问多是自发地将自带的水笔相互传递给下一位要写字留念的游客。从最核心的夫子庙一路往外走去,眼花缭乱的各种灯景伴随着周边不绝于耳的小孩子欢快的喧闹声,使我们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片美好的过年景象之中。
扬州
静谧的东关街
扬州城素有“巷城”之誉。老扬州城区内,共计有592条街巷。并且这些街巷宽窄不一,宽的达20米出头,窄的在2米左右,逼仄的仅有70厘米,俗称“一人巷”。而我们此次扬州行的第一个探访之地便是东关街。它就坐落于古运河边,东至古运河,西至国庆路,全长约1122米,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午后,我们将车停在东关城门西侧,时值新年,停车位仍有富余,仍是印象中扬州特有的“懒”,即使出行也懒得驾车,近则步行,远则打的。似乎身处扬州,一切都是那么慢条斯理又慢得颇有番诗意。
我个人十分喜欢这种节奏,不疾不徐,一拨拨旅行者也好似受到当地节奏的感染,或倚在古炮前沉思,或站在城楼前合影,没有大喊大闹,人们谈话间也尽是软绵细语,似都不忍打破这如春水般静谧的景致。东关城门其实是新近恢复之作,它外形古拙,仿宋代建筑形态。我曾垂问当地垂暮老者古之东门有何典故,但得到的仅是祖祖辈辈相传的一些繁华景象。回首初唐的扬州,东门的规模一定不小,杜牧曾赋诗咏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而此处的两重城,其中之一便是此处。老扬州们看到的城墙,城头有一楹联高悬:“风月天高,楼台地迥:云霞海曙,梅柳江春”,是梅花书院山长、学问家洪梧题写,点缀的是乾嘉时期,扬州城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漫步于东关街上,大大小小的小吃店、古玩店与很多古镇相仿。这些新建后做旧的小店铺虽然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却并非我们此次寻年味的主旨。在这些大街小巷边时常会穿插许多窄道蜿蜒曲折,倘若不稍加留意,很容易遗漏这些东关街的“正主”,而那些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在这些陈旧的胡同巷口间穿梭,大多对联仍是以亲笔题写的形式贴于自家大门上。要知道,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联都是从书店、工艺品店购置的,基本都是印刷品,质量虽好,但基本千篇一律,看多了难免有些不耐烦,在这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极少有闲工夫静下心来磨墨、书对联。其实对联不但要求工整、对仗,更是以个性化与创意为佳。我所接触的一些上海深谙传统文化,并坚持每日挥毫泼洒的文人雅士也仅是在春节临近时,书一副对联搁在书桌聊以慰藉或赠予亲友。而对于扬州人来说,春联昭示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在扬州闲逛,几乎遍地都能看到对联,扬州的店铺有对联,园林有对联,戏台亦有对联。这项传统文化在这座风月之城得到了极好的传承。
吃在富春茶社
如果跟人提你到了扬州,不去富春茶社,那一定会被老扬州们笑话。但凡30岁朝上的扬州本地人,你只要一问老富春,他们无不会给足你关于怎么怎么走,什么什么方位的提示。单从这方面也足以说明富春是扬州无法替代的美食圣地。据说,扬州素有请老友喝早茶的习惯,碰上节假日期,想喝早茶还必须提前两天预定。在扬州,几乎每位资深茶客的一天都是从早茶开始的。不过随着九如茶室等一批老茶社的消失,还保留这一习惯的人少了许多。每一位来到富春茶社的人,都要通过一条窄窄的小巷子,两边都是扬州有名的刀具商铺。扬州人“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中的上阕,便是来自富春的早茶。可惜我们是下午到的扬州,也就无缘富春茶社的早茶了。不过幸而在游历了东关街及瘦西湖后,我们还来得及赶上一顿富春的正餐,这里的特产如扬州干丝、三丁包、魁龙珠茶、水晶虾饺等做功仍是一贯的考究,在富春用餐,无论视觉,听觉还是味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
欢欢喜喜过大年
对于此次选题,作为80后的我是最有深刻感触的。儿时记忆中每逢过年,家家户户一家老小聚在门口何弄着红油纸包着的50响、100响的鞭炮。当时虽然物资贫乏,但鞭炮声却要比如今持续更久、更洪亮。在上海这座城市,过年时重要的事情与其他城市没有太多差异,几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与看春晚。而在上海,上述之外的另一大乐趣便是过年前准备年货。
作为地地道道的老上海,有三样东西是过年必备的。老城隍庙的五香豆、炒货,南京东路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的腊味与精制猪肉脯片。每到临近过年,这些地方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龙。在一些传统的老字号食品店,一些热销的糕点、熟食更是未到中午便被抢购一空。上海人筹备年货,也算是上海较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南京
喧闹的夫子庙
于上海逛完年货市场后,我们便出发赶往此行的第一站——南京。
南京市作为四大古都之一,有着许多别名,如耳熟能详的“石头城”、“金陵”,稍稍冷僻点的“秣陵”、“白下”、“建康”等,每一个别名都能引出一段冗长的历史典故。我们此次出行的第一个目的地便与“建康”沾上点边,因为夫子庙正坐落于南京市建康路,在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
我之前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仅限于几次高铁的短暂出差,并未曾有机会自驾旅行。这次既然是我们寻年味的首选城市,南京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喧嚣,无论是城市设施给人的印象,还是与一些南京人接触中的感受。抵达夫子庙周边酒店,卸下一身繁重的行李。轻装进入夫子庙时已临近黄昏。而我们此次得幸赶上了“第二十七届秦淮国际灯会”,乍一踏足秦淮河桥,便望见桥两边头顶上挂满了“步步高升”、“事业进步”等字样的祝福灯笼。还没等看个究竟,便到了晚上6点,各景区华灯齐亮,伴随着周围游客发出的一片低呼声,刚刚还略显灰暗的南京夜空转眼便被渲染出了浓重的年味。
“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逐波”,在明清时代,秦淮河一带便是王公贵族纸醉金迷之地。至明末清初,秦淮河畔还出了几个深知亡国恨的名女子,诸如李香君、董小宛等。走在这样一条昔日无数风流名士同游的秦淮河边,看着船师们吆喝着划动游船的身影,闻着从岸边飘来的阵阵幽香,令人不禁产生一种迷醉。驻足遥看游船往来的同时,还可点一份莲湖糕团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团,端坐于此处专为游客添置的木质长凳上,品着美食,看着华灯、吹着秦淮河畔的微风,确是一种无比的享受。
今年的夫子庙灯会首次玩起了高科技,无数灯组上被标上了二维码标示。这也令得无数游客在花灯前驻足,集体拿着手机对着花灯扫个不停。有些花灯上设置的二维码是祝福的短语,在扫描到二维码后会在屏幕上打出一段祝福的话语,而另一些灯谜组的花灯则在扫过二维码之后直接能知晓灯谜的答案。时常看到一对对或情侣或夫妻各自拿着手机边提问对方边扫着答案,玩得不亦乐乎。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侣导元宵灯节之后,秦淮灯彩便得以飞速发展。素来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一直沿袭至今的灯会文化也从初始的元宵灯会提前到了正月初一便开始。而老门东街区内的“问渠茶馆”也是灯会最热闹的去处之一,每天下午都会有几百名各地游客聚集于此,欣赏南京白局、白话和相声。
由于我们选择的日子已是正月初八,参观人数相对年三十晚已是少了许多,但在排队买票进入夫子庙正殿时仍颇费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挤进夫子庙正殿内,第一眼便看到无数的许愿符倒拄在庙内由三块纸板搭建的许愿墙上,殿内的工作人员正忙着辅导排着队的游客写下新年的愿景。抬头望去,一副6米多高的“夫子作揖”画像贴墙安置于大殿正中央。大殿四周尽皆是孔子业绩图壁画。殿内陈设有编钟、编磬等古代祭孔乐器,据说这里还会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殿外一左一右分别安置了一谭清水供游客投许愿币,以及一块硬纸板糊成的供游客签名的许愿墙。在游客问多是自发地将自带的水笔相互传递给下一位要写字留念的游客。从最核心的夫子庙一路往外走去,眼花缭乱的各种灯景伴随着周边不绝于耳的小孩子欢快的喧闹声,使我们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片美好的过年景象之中。
扬州
静谧的东关街
扬州城素有“巷城”之誉。老扬州城区内,共计有592条街巷。并且这些街巷宽窄不一,宽的达20米出头,窄的在2米左右,逼仄的仅有70厘米,俗称“一人巷”。而我们此次扬州行的第一个探访之地便是东关街。它就坐落于古运河边,东至古运河,西至国庆路,全长约1122米,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午后,我们将车停在东关城门西侧,时值新年,停车位仍有富余,仍是印象中扬州特有的“懒”,即使出行也懒得驾车,近则步行,远则打的。似乎身处扬州,一切都是那么慢条斯理又慢得颇有番诗意。
我个人十分喜欢这种节奏,不疾不徐,一拨拨旅行者也好似受到当地节奏的感染,或倚在古炮前沉思,或站在城楼前合影,没有大喊大闹,人们谈话间也尽是软绵细语,似都不忍打破这如春水般静谧的景致。东关城门其实是新近恢复之作,它外形古拙,仿宋代建筑形态。我曾垂问当地垂暮老者古之东门有何典故,但得到的仅是祖祖辈辈相传的一些繁华景象。回首初唐的扬州,东门的规模一定不小,杜牧曾赋诗咏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而此处的两重城,其中之一便是此处。老扬州们看到的城墙,城头有一楹联高悬:“风月天高,楼台地迥:云霞海曙,梅柳江春”,是梅花书院山长、学问家洪梧题写,点缀的是乾嘉时期,扬州城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漫步于东关街上,大大小小的小吃店、古玩店与很多古镇相仿。这些新建后做旧的小店铺虽然表面看来热闹非凡,但却并非我们此次寻年味的主旨。在这些大街小巷边时常会穿插许多窄道蜿蜒曲折,倘若不稍加留意,很容易遗漏这些东关街的“正主”,而那些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在这些陈旧的胡同巷口间穿梭,大多对联仍是以亲笔题写的形式贴于自家大门上。要知道,在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联都是从书店、工艺品店购置的,基本都是印刷品,质量虽好,但基本千篇一律,看多了难免有些不耐烦,在这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极少有闲工夫静下心来磨墨、书对联。其实对联不但要求工整、对仗,更是以个性化与创意为佳。我所接触的一些上海深谙传统文化,并坚持每日挥毫泼洒的文人雅士也仅是在春节临近时,书一副对联搁在书桌聊以慰藉或赠予亲友。而对于扬州人来说,春联昭示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在扬州闲逛,几乎遍地都能看到对联,扬州的店铺有对联,园林有对联,戏台亦有对联。这项传统文化在这座风月之城得到了极好的传承。
吃在富春茶社
如果跟人提你到了扬州,不去富春茶社,那一定会被老扬州们笑话。但凡30岁朝上的扬州本地人,你只要一问老富春,他们无不会给足你关于怎么怎么走,什么什么方位的提示。单从这方面也足以说明富春是扬州无法替代的美食圣地。据说,扬州素有请老友喝早茶的习惯,碰上节假日期,想喝早茶还必须提前两天预定。在扬州,几乎每位资深茶客的一天都是从早茶开始的。不过随着九如茶室等一批老茶社的消失,还保留这一习惯的人少了许多。每一位来到富春茶社的人,都要通过一条窄窄的小巷子,两边都是扬州有名的刀具商铺。扬州人“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中的上阕,便是来自富春的早茶。可惜我们是下午到的扬州,也就无缘富春茶社的早茶了。不过幸而在游历了东关街及瘦西湖后,我们还来得及赶上一顿富春的正餐,这里的特产如扬州干丝、三丁包、魁龙珠茶、水晶虾饺等做功仍是一贯的考究,在富春用餐,无论视觉,听觉还是味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