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的复兴之路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琴咿呀、铜锣响亮,带着泥土味的唱腔千回百转而出:“家住在直隶涿州郡,梁平县大宋庄上有俺的家门。我公爹苏少保为国忠臣,婆母娘吃长斋永不动荤。他二老并不是儿女成群,只生下我丈夫兄弟二人。小叔子名叫苏雨,我的丈夫他名叫苏云……”对于年过半百的老青岛人来说,这唱段曾经相当熟悉
  它就是茂腔《罗衫记》的经典选段。过去红红火火的茂腔,如今只能偶尔地在僻静公园演上一段。
  曾有民谣这样称赞茂腔:“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茂腔被戏称是“拴老婆撅子戏”,意思是只要茂腔唱起来,男女老幼就都走不动了。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媳妇抱着刚出月子的孩子摸黑去看戏,因为着急在冬瓜地里摔了一跤,等看完戏要回家时才发现怀里抱的不是孩子,而是个冬瓜,于是她急忙回瓜地找啊找,竟找到了自家枕头,慌忙跑回家一看,孩子正在炕上睡得香呢!据说这笑话的原型,就是一个赶夜场看茂腔的胶东媳妇,可见,听茂腔多么令人入迷。
  茂腔被誉为“胶东之花”,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通俗易懂,尤以女腔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茂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直到现在,茂腔戏迷遍布在胶州、高密、胶南、诸城等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茂腔的发展和传承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而她的姊妹——柳腔,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
  现代生活方式及艺术欣赏观念的变化,让带有浓郁胶东色彩的地方戏曲,渐渐失色,虽然在乡村还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但茂腔和柳腔,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城市人而言却是陌生的,市场萧条的同时,就连专业演出队伍也日渐萎缩一自从茂腔的首代传承人曾金凤老师退出舞台后,与她同龄的茂腔表演者也已经退休,名角越来越少,而年轻的传承者承受着“生存”和“传承”双重压力。
  作为原生态的民问艺术,柳腔、茂腔这样的地方戏曲,既是语言艺术,也是民间智慧,它耗费了许多民问艺人的终生心血,是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人们渐渐意识到,即使没有市场也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2006年5月20日,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古老的地方戏得到各方扶持,渐渐焕发出新的光彩。这厢边是胶州市政府出钱出力帮助茂腔剧团改善了演出条件一一不仅购置专业流动演出舞台,还配备设施齐全的演出车辆,演员们似乎看到了复兴的曙光,演出更加积极起来,那厢边是即墨文化局从当地中小学六至八年级学生中选拔爱好戏曲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柳腔的传承积极储备人才一学生们进入烟台艺术学校的即墨柳腔专业班学习,除了全日制教学的必修文化课程,还上唱腔、乐理、基本功等专业课程:此外,青岛茂腔剧团今年也进行了第三次“招兵买马”,由政府出钱,经过考试选拔了20名学习茂腔和20名学习胶州秧歌的学生,在职业中专进行三年培训、学习,毕业后将进入剧团实习、就业,成为茂腔剧团的新鲜血液……而《柳、茂腔传统剧目集》的出版,可谓是地方戏复兴之路上的又一关键。
  也许你想象不到,学习地方戏有多难。在过去,茂腔、柳腔的戏文是没剧本的,全凭脑子记,而且整出戏的所有角色都要一一熟背下来,学一出戏得几个月。在国家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举措后,各地开始了抢救被列为“非遗”名录的地方戏。青岛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迟涛告诉记者,为使柳腔、茂腔这两个青岛地区的传统艺术更好地发展,青岛市艺术研究所对现存的百余部茂腔、柳腔传统剧目剧本进行挖掘整理。在翻阅整理上世纪50年代的手稿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上面写着“安丘老艺人李荣贵口述”等字样,可以想见当年整理者的艰辛。也正是有前人深入农村基层、走访老艺人,历时数载,对唱词、唱腔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才得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柳腔、茂腔以原生态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虽然我们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整理校订工作,但这次课题的顺利完成凝结了几代文艺工作者的心血,可以说是‘历经六十载、激情三代人’。”迟涛表示。此次出版这套上下两辑的《柳、茂腔传统剧目集》就是在前辈挖掘整理的一百余出剧目中去芜存菁,在保留柳、茂腔代表剧目“四大京、八大记”外,将一些没有整理出版过的剧目做了认真地整理和筛选,以期更大地丰富两腔传统剧目的数量。
  我们相信,《柳、茂腔传统剧目集》的出版和柳、茂腔艺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的召开,会让茂腔和柳腔的未来之路一片光明。
  
  链接: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词完全口语化唱腔单纯易学,伴奏乐器简单,易被市民、农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10 个,代表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火龙记》、《金刀记》、《丝兰记》、《玉杯记》、《风筝记》)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腔是青岛地区的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圣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圣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固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2010年9月,由山东省文化厅、青岛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柳、茂腔艺术保护与发展研讨会暨《柳、茂腔传统剧目集》赠书仪式在青岛举行。
其他文献
不同的人对圣诞节有不同的感受,而大多数中国人更被中国化了的西方节日。中国人摸不透外国人的圣诞,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的圣诞。到底双方在这同一个节日上有什么区别呢?纪立峰,一个在澳大利亚生活了近十年的地道济南小伙,在他的眼中。中国的圣诞节与澳洲的圣诞节有何区别。让我们从他的角度来聆听一下。  在澳大利亚生活久了,免不了被人说是香蕉人。直白点就是外面看着是中国人,但思想和习惯都已经被全盘西化了!中国的节日
期刊
最近总有友人打电话过来,问我圣诞有什么好去处。我便一时语塞。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西餐厅格调,似乎圣诞不在那样的地方庆祝就不似圣诞。本是一个温馨浪漫的节日,却总是被年复一年相似的环境和气息弄乏了热情。近日与鱼翅皇宫大酒店的总经理张龙聊及此事,感叹难寻一个别样圣诞。张总笑着邀请说,欢迎你们来皇宫过圣诞。  在皇宫里过圣诞?!初听之下令人咂然。鱼翅皇宫依山而建四周青山绿水环绕,坐拥46亩的土地。如此大气
期刊
9#J14日至9月17日,国际帆联2010年国际仲裁(IJ)培训班在青岛开班授课,这是国际帆联仲裁(IJ)培训班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继6月份国际帆联竞赛官员(IRO)培训班在青岛举行后的又一国际重大培训活动,预示着青岛正渐成为中国帆船人才的摇篮。  “在此之前,亚洲已经有四五年没有搞过这种高层次的培训班,国际帆联竞赛官员、国际仲裁培训班在青岛举行,标志着青岛帆船运动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青岛国际风
期刊
在济南,有这样一位局长:上任伊始,就提出要率先改变城管不尽如人意的形象,掀起一场“城管革命”;他很较真,马路上一小堆渣土,硬是从被动开罚单到主动上门服务,提出了城市管理的十大辩证关系;他很柔情,理解摊贩的难处,“要是有固定职业,谁愿在马路边干这个”;他敢第一个吃螃蟹,拿出第一张“西瓜地图”……他就是济南市城市管理局,济南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宋永祥。近日,宋永祥接受记者专访,详解济南“
期刊
“体彩杯”第五届青岛市帆船帆板公开赛圆满结束    10月7日,由青岛市体育局、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体育总会、青岛市帆船帆板(艇)运动协会、青岛城投集团主办的“体彩杯”第五届青岛市帆船帆板公开赛在奥帆中心胜利闭幕,颁奖仪式在奥帆中心旗阵广场隆重举行。 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青岛市49个单位的36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OP级、悦浪级、470级、润龙级、飞虎级(46人)、浪行26级(4-6人)、休闲级(
期刊
城市的喧嚣让我们找寻不到往日的安静,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遍寻不到曾经的梦想在何方,更多的年轻人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迷茫的走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就像最近比较热的那部短剧《老男孩》中说的一样,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因为有梦,即使迷路,也是在迷途中寻找梦想。  济南,这个走在时尚与传统之间的城市,与这座城市的年轻人样,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说实话,济南
期刊
油价涨,停车费涨,还有即将上涨的车船税,总之车主们的负担空前的沉重,人们想尽一切方法压缩养车开销。油贵,就少开车,停车费贵,那就多走几步停远点儿,车船税要涨那就买1.6L以下小排量的。是的,但凡能够省钱的人们一定不会吝啬自己的努力。但某些并非那么直观的省钱途径就可能被忽略,好比车辆的保修时间长短,很少有人买车的时候会认真的考虑。殊不知,车辆维修的成本一向高昂,多一年的保修期说不定就能为自己节省上千
期刊
“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传承的压力让“非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生长于大众生活的“非遗”,大多散落在民间,仅靠传承人以年迈之躯苦苦支撑着手里的技艺。拿什么拯救那些艰难度日的“非遗”和传承艺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代代延续下来的民众集体智慧,适应社会生活是“非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在“非遗”保护中,让“非遗”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
期刊
早在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就大声疾呼“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分钟都在消亡。”  自2007年山东省确定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始,3年的时间里“非遗”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不管有多少人了解“非遗”,但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合理完善的传承机制,至于成熟的产业运作则更是“空中楼阁”。面对“非遗”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和年事已高的传承
期刊
“中铁·青岛中心之夜”——墨西哥国家歌舞团舞魅上演    充满拉丁风情的服饰,硕大而尽显地域特色的道具,悠扬轻快的现场乐队伴奏,浓郁的风情、热情的舞蹈、强烈的节奏、华丽的旋舞场面……是的,这就是墨西哥歌舞带给青岛观众的震撼享受。  由青岛市文化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国中铁置业协办的“中铁·青岛中心之夜”给青岛的秋天送上了第一份礼物一一这场由墨西哥国家歇舞团带来的歌舞盛宴,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