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具有审美性,这几乎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进入新世纪,我们应该有新的视野,今天,我们的美育不应仅仅满足于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不应满足于“以美育美、借美育美”的观念,更应该做出新的理解和新的定位,给美育注入新的内容、新的血液。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日见繁荣的今天,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才要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而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难以培养的。它必须依赖于素质教育。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它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快学生成长速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美育必须有新的发展,审美只有与创新结合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适应新的人才需求。所以。当今语文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要把创新活力与审美教育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人文情怀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审美教育要充满创新活力,一方面在审美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对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的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心理安全、自由”的空间,同时,对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幽默、独立等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真切地体悟到自身主体地位的存在,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教师在审美活动中充当导演,只作一些引导,真正的审美主角是学生,由他们自己悟出真谛。把审美活动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成功的审美活动中体验到“喜悦”和“激动”。我认为这样的“美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才是真正充满创新活力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注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审美活动中应随时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并不断探索适合培养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让审美教育充满创新活力,喊口号很容易,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实在很不易。审美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层面。我想就应该好好地把握审美与创新的关系,更深入地认识美育的意义,在准确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创造。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前辈就是我们的榜样,如于漪老师的课强调以情感人,钱梦龙老师的课启迪学生的心智。这些优秀教育前辈的教学,虽没有打出过“美育”的旗帜,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就是语文美育的经典之作,他们的美育闪耀着创新思想之光。我们今天的语文美育,应该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探索。就阅读教学而言,它始终是我们探索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课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阅读教学这块阵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各类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感受、体验人类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领域的方方面面。
一、渗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
语文教材选用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文情并貌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社会、人生、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真善美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沟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对真善美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高尚健康的情感,造就一个个美的心灵。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要重视思想情感的教育。这些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更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如学习徐迟的《黄山记》,用挥洒自如的排比、生动传神的比喻、大胆精彩的夸张、精心选用的诗文向读者展示了雄奇、瑰丽、险峻的黄山胜景,教师也要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要善于把自己的心中情和课本的文中情融合并传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在共鸣中乐于学习,从而对美产生热爱,对真理不断探索追求。在教师的有意帮助下,学生会把情感内化为行为规范,优化了个性,进而能带来美的创造。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也就达到了目的。语文教育也能更多地展示出个性化。
二、感知形象,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运用现实的或艺术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感知到美的和谐、对称、节奏等形式,受到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中,除了文学作品刻画的典型形象、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美的图画表现的艺术形象、大量记叙文中描绘的“真人真事”显现的观察形象外,还有形象的语言、形象的情境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审美联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创造新的意象。这新意象的创造就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新形象时,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并鼓励学生审美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体验,这样得来的享受是无穷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环境,提供创新契机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的契机。教师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审美创造空间。在教学中,不要统得太死,要让学生“自主”,不要束缚太多。可以让学生谈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或对课文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使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获得审美创新的快感与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的有心人,教育他们用心去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学会从课文内容入手。比如可以从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入手,抓一个个具体的语境,一个个细节,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奥秘。体会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这样烛幽探微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评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很多。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匠心,这样潜移默化就培养了学生的慧眼、匠心,培养了学生发现和创造的灵感。
在当今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应是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活动。追求完美的教育是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要在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鸿茎.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2.杨明森.教师美学[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3.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日见繁荣的今天,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才要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而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难以培养的。它必须依赖于素质教育。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它在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智力,加快学生成长速度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美育必须有新的发展,审美只有与创新结合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适应新的人才需求。所以。当今语文教学更应该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要把创新活力与审美教育的人格塑造、情操陶冶、人文情怀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审美教育要充满创新活力,一方面在审美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对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越位”和“越轨”的言行给予适度的宽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心理安全、自由”的空间,同时,对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幽默、独立等给予必要的尊重,使学生真切地体悟到自身主体地位的存在,敢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教师在审美活动中充当导演,只作一些引导,真正的审美主角是学生,由他们自己悟出真谛。把审美活动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成功的审美活动中体验到“喜悦”和“激动”。我认为这样的“美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才是真正充满创新活力的过程。另一方面,语文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注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审美活动中应随时注入新的教学思想。并不断探索适合培养每个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让审美教育充满创新活力,喊口号很容易,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实在很不易。审美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层面。我想就应该好好地把握审美与创新的关系,更深入地认识美育的意义,在准确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极创造。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前辈就是我们的榜样,如于漪老师的课强调以情感人,钱梦龙老师的课启迪学生的心智。这些优秀教育前辈的教学,虽没有打出过“美育”的旗帜,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就是语文美育的经典之作,他们的美育闪耀着创新思想之光。我们今天的语文美育,应该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开始新的探索。就阅读教学而言,它始终是我们探索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课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阅读教学这块阵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各类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感受、体验人类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领域的方方面面。
一、渗透情感,激发创新意识
语文教材选用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文情并貌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社会、人生、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体现了真善美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沟通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对真善美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高尚健康的情感,造就一个个美的心灵。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要重视思想情感的教育。这些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更需要教师多加引导。如学习徐迟的《黄山记》,用挥洒自如的排比、生动传神的比喻、大胆精彩的夸张、精心选用的诗文向读者展示了雄奇、瑰丽、险峻的黄山胜景,教师也要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要善于把自己的心中情和课本的文中情融合并传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在共鸣中乐于学习,从而对美产生热爱,对真理不断探索追求。在教师的有意帮助下,学生会把情感内化为行为规范,优化了个性,进而能带来美的创造。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也就达到了目的。语文教育也能更多地展示出个性化。
二、感知形象,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可以运用现实的或艺术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感知到美的和谐、对称、节奏等形式,受到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情操。语文教材中,除了文学作品刻画的典型形象、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美的图画表现的艺术形象、大量记叙文中描绘的“真人真事”显现的观察形象外,还有形象的语言、形象的情境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审美联想。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创造新的意象。这新意象的创造就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新形象时,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并鼓励学生审美时加入自己的理解、体验,这样得来的享受是无穷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环境,提供创新契机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的契机。教师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上,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审美创造空间。在教学中,不要统得太死,要让学生“自主”,不要束缚太多。可以让学生谈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或对课文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使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并获得审美创新的快感与成功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的有心人,教育他们用心去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学会从课文内容入手。比如可以从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入手,抓一个个具体的语境,一个个细节,甚至一个词语、一个标点,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奥秘。体会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这样烛幽探微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评美、创造美。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元素很多。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匠心,这样潜移默化就培养了学生的慧眼、匠心,培养了学生发现和创造的灵感。
在当今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应是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活动。追求完美的教育是语文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要在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增强他们的审美创造力。使他们全面发展,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鸿茎.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2.杨明森.教师美学[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3.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