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是数学教学发挥作用的主战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对于小学教育培养的外在期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对从教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众多方法中选择适合实际情况的一种或多种,提升课堂有效性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望可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探究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可为学生日常生活服务;数学更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活跃充满激情的,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充分交流,学生能够高效地接收知识并高质量的加以消化,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与茫然。特别是在现今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摆在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必须重点对待。
一、创设多样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是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创设有利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显著增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生,方便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有利情境,首先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导入情境,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学习时,可讲述这样的例子,“老师昨天傍晚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发现一位阿姨在与摊主还价,西红柿一块五一斤,阿姨想买三斤,让摊主便宜点算给她,一共五元钱”,例子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一时间未能反应过来,简短沉默后,学生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教师可顺势让学生讲述原因,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内容上,有利于后续知识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课堂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有名的‘三国鼎立’是哪三个国家么?”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魏、蜀、吴”,教师继续提问,“三国时期每个国家根据自身所处位置与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政策,那么同学们知道怎样判断这三个国家的相对位置么?”通过图片展示与问题设置,顺利地导入了课堂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简单介绍了有关三国历史时期的部分背景,实现了学科交融。
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合理性,保证情境切合课堂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选取不同的方法,如设置探究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等等,确保情境为高效课堂建设服务。同时,应对其时长加以控制,一般以五到十分钟为宜,保证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二、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架构知识体系
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不同课节之间又是存在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过的问题,将新知识融入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提炼数学思想。在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先给出一些算式让学生寻找其中规律并进行提示,“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某一节课内容很相似,同学们可以试着在脑海中搜索一下,看看能不能帮上忙?”通过类似问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对比算式,发现似乎可以将整数运算定律加以迁移。面对学生不确定的猜测,教师应鼓励学生动笔算一算、动手画一画,通过实践验证这种猜测的合理性。这一过程中不仅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成功引入新内容,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演绎能力。在新知识授课教学后,教师应设置多层次的练习题目,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知识,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小数运算定理学习后,教师可布置如下分级题目:必做题①3.3×44+3.3×56 ②75×0.27+25×0.27 ③2.5×(40+0.8)④8.4×5.4-3.4×5.4;选做题①58×10.2 ②5.1×99;小组讨论题189.7×19.98-199.8×18.97。这三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有效巩固课堂知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三、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期待实现的目标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注意力方向进行引导,传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思维能力培养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问题的设置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课堂教学中、课堂知识学习后。例如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学习开始时,教师可抛出问题,“同学们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能很快地告诉你们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瞬间兴奋起来,说出许多数字,在一一回答后,学生的眼光中充满期待,教师可顺势引入课堂内容,“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掌握这种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规律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得以集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注重连贯性与承接性,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思绪;知识学习后的问题设置则偏重于总结,教师可设置小结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学习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种呢?”通过这个问题,将圆的知识与学生之前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等知识相结合,实现了类似知识点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提倡疑问与反思,学生的知识能力可实现纵向深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龙雨.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
[2]冯秀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有效性探究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可为学生日常生活服务;数学更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活跃充满激情的,师生之间能够实现充分交流,学生能够高效地接收知识并高质量的加以消化,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与茫然。特别是在现今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摆在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必须重点对待。
一、创设多样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是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创设有利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显著增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生,方便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有利情境,首先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导入情境,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学习时,可讲述这样的例子,“老师昨天傍晚路过菜市场的时候,发现一位阿姨在与摊主还价,西红柿一块五一斤,阿姨想买三斤,让摊主便宜点算给她,一共五元钱”,例子讲到这里戛然而止,学生一时间未能反应过来,简短沉默后,学生逐渐发现了问题所在,教师可顺势让学生讲述原因,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内容上,有利于后续知识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课堂情境,例如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有名的‘三国鼎立’是哪三个国家么?”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魏、蜀、吴”,教师继续提问,“三国时期每个国家根据自身所处位置与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政策,那么同学们知道怎样判断这三个国家的相对位置么?”通过图片展示与问题设置,顺利地导入了课堂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简单介绍了有关三国历史时期的部分背景,实现了学科交融。
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合理性,保证情境切合课堂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选取不同的方法,如设置探究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等等,确保情境为高效课堂建设服务。同时,应对其时长加以控制,一般以五到十分钟为宜,保证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二、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架构知识体系
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不同课节之间又是存在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遇到的问题转化为学过的问题,将新知识融入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提炼数学思想。在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路加以引导,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先给出一些算式让学生寻找其中规律并进行提示,“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与之前学过的某一节课内容很相似,同学们可以试着在脑海中搜索一下,看看能不能帮上忙?”通过类似问题,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规律,对比算式,发现似乎可以将整数运算定律加以迁移。面对学生不确定的猜测,教师应鼓励学生动笔算一算、动手画一画,通过实践验证这种猜测的合理性。这一过程中不仅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成功引入新内容,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演绎能力。在新知识授课教学后,教师应设置多层次的练习题目,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知识,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小数运算定理学习后,教师可布置如下分级题目:必做题①3.3×44+3.3×56 ②75×0.27+25×0.27 ③2.5×(40+0.8)④8.4×5.4-3.4×5.4;选做题①58×10.2 ②5.1×99;小组讨论题189.7×19.98-199.8×18.97。这三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有效巩固课堂知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
三、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期待实现的目标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注意力方向进行引导,传授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思维能力培养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问题的设置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课堂教学中、课堂知识学习后。例如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学习开始时,教师可抛出问题,“同学们随便说出一个整数,老师能很快地告诉你们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瞬间兴奋起来,说出许多数字,在一一回答后,学生的眼光中充满期待,教师可顺势引入课堂内容,“同学们是不是也想掌握这种方法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的规律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得以集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注重连贯性与承接性,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思绪;知识学习后的问题设置则偏重于总结,教师可设置小结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学习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学过的图形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种呢?”通过这个问题,将圆的知识与学生之前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等知识相结合,实现了类似知识点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提倡疑问与反思,学生的知识能力可实现纵向深化,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龙雨.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
[2]冯秀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