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标以来,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层出不穷的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忽视,要么不留作业,要么依靠课后的几道思考题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这样,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展,思维得不到训练。任教十几年来,我一直有个感受就是,有些题型都讲过,但到了考试时,学生总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巩固训练没跟上,学生所学知识没消化。那么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嚼烂、嚼透,消化掉,教师如何布置作业最为关键。依据个人的体会、思考,谈一谈新课标下如何布置作业。
一、学会积累
知识就是积累,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储备,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课内积累
除了一般常规的词语、成语、名句、古诗、文言文积累外,还要求学生在学完文质兼美的范文后,摘抄背诵文中好的或有启发性的句子或段落。
2.课外积累
可让学生准备3个笔记本。一本记录每堂的前5分钟演讲。找学生演讲有趣的、有益的小故事,其他人做概括的记录,花的时间不多,只要长期坚持,定收获不小。
另一本为摘抄本。每天规定学生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抄自己欣赏的文段,加以点评。教师可酌情推荐一些书籍,如中外名著、经典散文、诗歌、戏剧等,每周抽一节课或用自修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由学生上台朗读交流,说说自己的点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互相促进,共同积累。
第三本是剪贴本。学生在阅读时,如遇到一些好的素材、资料,要注意搜集,如果允许的话,可把这些资料剪裁掉,粘贴在本子上,储备自己的“文库”。
这样积累的方式,教师要正确的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如成语接龙,背诵古诗、名句比赛等活动。总之,通過这些活动,养成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与课文相关的延伸性作业
1.课前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在学习每课之前,结合课文内容,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搞好课前预习。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情况,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延伸性作业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可以结合中华古诗文背诵活动,设计以下题目: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人的意象里就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尤其喜爱月亮,诗人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请你利用身边的一些媒介查找一下,人们还常用哪些词来称呼月亮?注明作者、出处、原诗句,也可以辑录有关咏月的诗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
三、开阔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完课后,留下大量的作业,形成了所谓的题海战术,这些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毫无创造可言,这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留作业要灵活,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
1.在活动中,主动完成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评述;看《开心辞典》《智点千金》等扩展知识面;看《探索发现》激发求知欲;收集广告语,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度假旅游,细心地观察生活,写游记等。这些都能提供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挥,又能增长才干。
2.研究性作业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形式强调小组合作完成,但必须是人人参加。因此,教师要多加引导,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我在讲授《说不尽的桥》时,将全班分成若干组,分别整理桥名的由来,有关桥之最,有关桥的故事、谚语,有关桥的古诗词等。各小组成员人人尽力,很快将成果汇报出来,加快了学习的进度,提高了效率。
以上是我对语文作业形成的几点思考,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立足于文本本身,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学会积累
知识就是积累,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储备,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课内积累
除了一般常规的词语、成语、名句、古诗、文言文积累外,还要求学生在学完文质兼美的范文后,摘抄背诵文中好的或有启发性的句子或段落。
2.课外积累
可让学生准备3个笔记本。一本记录每堂的前5分钟演讲。找学生演讲有趣的、有益的小故事,其他人做概括的记录,花的时间不多,只要长期坚持,定收获不小。
另一本为摘抄本。每天规定学生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阅读,摘抄自己欣赏的文段,加以点评。教师可酌情推荐一些书籍,如中外名著、经典散文、诗歌、戏剧等,每周抽一节课或用自修课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由学生上台朗读交流,说说自己的点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生生互动,互相促进,共同积累。
第三本是剪贴本。学生在阅读时,如遇到一些好的素材、资料,要注意搜集,如果允许的话,可把这些资料剪裁掉,粘贴在本子上,储备自己的“文库”。
这样积累的方式,教师要正确的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如成语接龙,背诵古诗、名句比赛等活动。总之,通過这些活动,养成学生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二、与课文相关的延伸性作业
1.课前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在学习每课之前,结合课文内容,到学校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搞好课前预习。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情况,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后延伸性作业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后,可以结合中华古诗文背诵活动,设计以下题目: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人的意象里就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象征,中国人尤其喜爱月亮,诗人对月亮更是情有独钟,请你利用身边的一些媒介查找一下,人们还常用哪些词来称呼月亮?注明作者、出处、原诗句,也可以辑录有关咏月的诗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阅读量。
三、开阔性作业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完课后,留下大量的作业,形成了所谓的题海战术,这些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毫无创造可言,这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留作业要灵活,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
1.在活动中,主动完成作业
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评述;看《开心辞典》《智点千金》等扩展知识面;看《探索发现》激发求知欲;收集广告语,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度假旅游,细心地观察生活,写游记等。这些都能提供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挥,又能增长才干。
2.研究性作业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形式强调小组合作完成,但必须是人人参加。因此,教师要多加引导,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我在讲授《说不尽的桥》时,将全班分成若干组,分别整理桥名的由来,有关桥之最,有关桥的故事、谚语,有关桥的古诗词等。各小组成员人人尽力,很快将成果汇报出来,加快了学习的进度,提高了效率。
以上是我对语文作业形成的几点思考,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立足于文本本身,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