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源。如何解读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下面是我近几年来的一些做法,谨跟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通读单元教材。把握教学航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变得多姿多彩,情境图鲜艳明丽,习题图文并茂……但对教师而言,“例1、例2”的标志不见了,“相遇问题、归一问题”没有了,概念、定理、法则也少了。面对如此“新鲜”的教材,我们要教什么?怎样教好?唯有细心解读、用心思考,从整体认识教材,把握教学的主航线,才不会迷失教育的方向。开学初要了解全册教材的知识分布情况,具体备课时要先读完一个单元教材内容,了解整个单元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逻辑结构,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将教材的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再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
  读完“三角形”这单元内容和教学参考书后,我给自己拟定以下四条教学主线:1.从实物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2.以边为轴心教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按边分类等腰、等边三角形);3.以角为轴心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按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4.作图(画三角形的高,按边或角的要求画三角形)
  找到教学的重心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就提高了,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可以创新的空间更大、更广,师生的互动、生成也更精彩!
  
  二、比读课时教材。准确定位目标
  
  现代丰富的网络资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电子教材,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编排也不尽相同。深入钻研自己所用教材的同时,借鉴他山之石,取之精华,系统地获取知识并内化加工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制定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含有一定能力要求的学习目标,能促使学生和谐、持续地发展。
  
  三、精读例题教材,有序探究问题
  
  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材的内容并非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钻研、智慧解读,对教材进行改进、调整、重组、再创造,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交流的平台、成功的体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教材只是提供“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这样的结语,考虑到学生自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采用演示、列表、推理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
  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夜里十二点)
  师:(钟面拨到12时)夜里12点在数学课上我们说是夜里12时,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我们也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此时此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都指向数字12——里12时,就是0时,24时计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接下去是凌晨1时、凌晨2时……(老师边拨边讲)上午8时、9时……直到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24时计时法表示几时到几时?(教师接着拔)下午1时是几时(13时),下午2时是几时?(14时)
  师:下午1时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13时)为什么?现在时针走第几圈?(说明时针已经走了12小时,再走l小时就是12+1=13时)下午2时又怎样用24时计时法计时?下午3时又是几时?(简单说用24时计时法计时。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钟面上的数分别加上12就行了)
  师:下午6时是几时?晚上8时又是几时?夜里12时是几时?
  师:大家能把这个表填完整吗?
  师:谁来举例说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计时法。
  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都得到了新的收获,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其他文献
一、巧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语文园地”中一些零散的练习通过一定方式与语文其他教学内容彼此衔接、渗透、组合,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并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  1.园地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  园地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如园地二“读读背背”中的四句谚语与本组《小鹿的玫瑰花》等五篇课文所体现的人文教育主题是一致的——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如学完《
期刊
下课了,我边收拾电子琴、录音机,边不停地反思:三年三班的学生以往唱歌那么动听,这节课怎么总唱不好《快乐的doremi》呢?尤其是几个学生插嘴,真让我累。下一节到三年二班教同样内容,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在三年二班,我调整了教学方法。当大部分学生拍对第一条节奏X X XX O ‖后,我请一位学生找第二条节奏X X O ‖与第一条的区别,然后对全班学生说:“我分别拍两条节奏,谁能听出哪一次有附点节奏?
期刊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前的一段时间,笔者曾以月亮为主露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课例来谈谈如何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习作教学融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共振。    一、发出倡议    活动之初,笔者先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搜集整理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课文、古诗名词、经典传说;然后,为了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还召集优秀学生起草了一则告学生及家长的倡议书。邀请家长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搜集、学习“月亮”
期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欢乐的源泉,因此它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愉快的,怎样才能使儿童带着快乐的心情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呢?结合这些年古筝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学习目的,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不只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完善、教育的过程,可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刻苦精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体。存在于学生自身的、内隐的精神要素以及学生在教学中动态显现的各种行为,都是阅读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偶然产生的,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却能生成“不曾预设的精彩”。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学
期刊
教室里弥漫着《可爱的羊群》的音乐,学生们听着歌曲走进教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首《可爱的羊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吃草。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在这首歌曲旋律中,哪些音出现得较多?  学生说,师板书:3366536  学生随琴视唱。  2.师:你可别小看这1、2、3、5、6几个音,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像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无穷奇妙的音乐,
期刊
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结,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提倡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搜集、处理数学信息——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教材是学生
期刊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对相同学习材料的不同处理,所引起的数学学习活动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要使学习过程更有效,合理地选择和处理学习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两方面略谈己见。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
期刊
曾在连云港市灌南县听过北师大教授肖川的一次讲座,他的旁征博引让会场上荡起了片片笑语,激起阵阵掌声。尤其是他背诵的大段大段经典歌词让人倍感亲切。当时我就想,能否将经典歌词诵读开辟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蹊径呢?    一、探寻歌词本源    许慎《说文解字》说:“大凡诗之所歌者即词。”歌词即歌诗,是文学中的一种特别的体裁。我国的歌词艺术有着优秀的传统。从有文字记载的《弹歌》起,经黄河流域的《诗经》与
期刊
我所理解的评价是教师即时(某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个性情感等方面所传导的信息价值的评定。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常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较大的优势,所作的评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呵护他们积极向上的欲望,增强自信,促其转化为新的能动。所以我将评价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