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家长愿望、社会需求,笔者在《哲学基础知识》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情感因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哲学的智慧领悟人生的意义,从而提高了哲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以下四下方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理念同步,把握时代脉搏
基于学生需求,创造学生感动,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把职高学生培养成“学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四有新人。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时代脉搏,服务学生需求。众所周知,不同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而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同。因此,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应付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那种认为“不看你怎么改,就看你怎么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教师要克服长期习惯于使用一种版本教材时容易产生的思维定势,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课改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运用层次理论、“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教学策略,对学生课堂注意力进行调控,有效地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心灵共鸣”、“思维共振”。这就要求教师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了解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与愿望,熟悉教材的整体结构,认真研究教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用教学的智慧与学生一起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思维共振。剖析典型问题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思学生之所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切入点。调查发现,职高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较多,觉得在发展起点上已相对落后,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更何况我们职高学生,由此产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学习能力下降等不良现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从剖析典型问题人手开展哲学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上述的心理问题。例如,在讲“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时,笔者复印了一幅题为“深山藏古寺”的画供学生欣赏。画中有一条山路、一条小溪和一个担水的小和尚向山上走去的情景,由此让学生联想“曲径通幽处,深山藏古寺”蕴藏的哲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必然性。又如,笔者用“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决心,最终战胜了兔子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又如,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层含义时,笔者让学生从思考英国首相布朗说的一句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人才和人的智慧”人手,认真思考、分析“科技、人才和人的智慧”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哲学典型问题的分析,笔者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哲学原理,通过演绎和归纳、判断和推理、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愉快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或升入更高一级院校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交融。展示科技成果
情从境升,意随心动。哲学知识承载的厚重的情感内涵,决定了情感因素在哲学有效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情感参与的哲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哲学有效教学就是要依赖师生的情感交融与互动,引导学生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前进。
如在讲“量变和质变”时,就要特别注意对情感矛盾“度”的控制,正确处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及时处理并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重智轻情,会导致学生滋长厌学情绪,降低教学效果。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乃是哲学有效教学的有力杠杆。为此,在哲学教学中,除了常规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应注重构筑师生互信互爱的情感基础,以点燃学生求德增智的热情。其中适时运用社会活动这一载体,效果就特别显著。如笔者曾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的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世博园、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图片,考察本市的“中国大唐袜业市场…‘中国珍珠市场”等市场,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践行互通,提升学习能力
源于心,践于行。学生经过三年的职高学习,绝大多数将走向社会、就业工作,只有少数到高一级院校深造。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容量、提升技能素养,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践行互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哲学有效教学重要的基础与保证。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职高学生自主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即综合学习能力不强。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如在教学“自然界是客观的”这一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让学生围绕“垃圾的处理,农作物废物的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等内容设计问题、规划方案、讨论释疑、撰写论文、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为他们将来服务于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应考等环节,独立地解决问题。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选题、取材、分析、实践、总结和反思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对《哲学基础知识》有效教学的活性因子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学思联系、知行统一,在感恩中感动,在感动中心动,在心动中行动,真正成为一名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一、理念同步,把握时代脉搏
基于学生需求,创造学生感动,这是新课改下教学理念的重新定位。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把职高学生培养成“学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四有新人。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时代脉搏,服务学生需求。众所周知,不同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而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同。因此,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应付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那种认为“不看你怎么改,就看你怎么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观点是十分有害的。教师要克服长期习惯于使用一种版本教材时容易产生的思维定势,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课改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教师要掌握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运用层次理论、“首因效应”、“光环效应”等教学策略,对学生课堂注意力进行调控,有效地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心灵共鸣”、“思维共振”。这就要求教师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了解国家、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与愿望,熟悉教材的整体结构,认真研究教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用教学的智慧与学生一起达成教学的目标。
二、思维共振。剖析典型问题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思学生之所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切入点。调查发现,职高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的较多,觉得在发展起点上已相对落后,现在大学生就业都那么难,更何况我们职高学生,由此产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学习能力下降等不良现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最好的学习诱因。从剖析典型问题人手开展哲学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上述的心理问题。例如,在讲“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时,笔者复印了一幅题为“深山藏古寺”的画供学生欣赏。画中有一条山路、一条小溪和一个担水的小和尚向山上走去的情景,由此让学生联想“曲径通幽处,深山藏古寺”蕴藏的哲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必然性。又如,笔者用“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决心,最终战胜了兔子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又如,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层含义时,笔者让学生从思考英国首相布朗说的一句话——“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人才和人的智慧”人手,认真思考、分析“科技、人才和人的智慧”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哲学典型问题的分析,笔者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哲学原理,通过演绎和归纳、判断和推理、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愉快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或升入更高一级院校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情感交融。展示科技成果
情从境升,意随心动。哲学知识承载的厚重的情感内涵,决定了情感因素在哲学有效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情感参与的哲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哲学有效教学就是要依赖师生的情感交融与互动,引导学生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前进。
如在讲“量变和质变”时,就要特别注意对情感矛盾“度”的控制,正确处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及时处理并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度,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重智轻情,会导致学生滋长厌学情绪,降低教学效果。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乃是哲学有效教学的有力杠杆。为此,在哲学教学中,除了常规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应注重构筑师生互信互爱的情感基础,以点燃学生求德增智的热情。其中适时运用社会活动这一载体,效果就特别显著。如笔者曾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的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世博园、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等图片,考察本市的“中国大唐袜业市场…‘中国珍珠市场”等市场,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从而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践行互通,提升学习能力
源于心,践于行。学生经过三年的职高学习,绝大多数将走向社会、就业工作,只有少数到高一级院校深造。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容量、提升技能素养,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践行互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哲学有效教学重要的基础与保证。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职高学生自主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即综合学习能力不强。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如在教学“自然界是客观的”这一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笔者让学生围绕“垃圾的处理,农作物废物的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等内容设计问题、规划方案、讨论释疑、撰写论文、互相交流,从而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为他们将来服务于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应考等环节,独立地解决问题。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选题、取材、分析、实践、总结和反思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对《哲学基础知识》有效教学的活性因子的探究,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学思联系、知行统一,在感恩中感动,在感动中心动,在心动中行动,真正成为一名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