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鹰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葱郁的林木与巉岩的巨石,不断变幻着古怪的样子,逐渐模糊成了一团黑雾,最终消蚀在了夜色里。
  沙门江像一条蜿蜒遒劲的巨龙,一头撞开伏牛山山体,奔腾的江水顺流而下,翻滚着向下游流去。夜色中,江水猛烈地冲击着两岸的岩石,发出巨大的声响,轰轰隆隆地传来。
  深陷的眼窝,高挺的鼻梁,紧绷的嘴巴,瘦削的脸庞,以及经年的皱纹深深地镌刻在鹰爷的脸上,山风吹过,鹰爷静坐着,一动不动。
  鹰爷收回目光,低下头:“大鹰,你在哪儿呢?”
  夏天的山中之夜幽静、清爽、神秘。
  金色的火苗像个灵动的小鹿,伴着干柴哔哔啵啵的燃烧声,在黑夜中激情地舞蹈,火星子飞起来转瞬间不见了踪影,闪烁的火光把鹰爷冷峻的身形印在岩石壁上,火堆周围弥漫着燃烧的松木清香,远处的天幕上点缀着密密的繁星和一弯月亮。
  那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月夜啊!
  一只大鹰,尖利的喙,冷峻的眸子,灰褐色的羽毛,钳子一样的爪子,机警地看着鹰爷。强壮的翅膀下面露出一个小脑袋,滴溜溜的小眼睛盯着鹰爷手中的火把,那枚火把照亮了鹰爷屋子后面的小草棚。
  第二天,鹰爷正生火做饭,一只毛茸茸的小东西跳了出来,是那只幼鹰,它警惕地望着鹰爷,显然是饿了。鹰爷突然想起,这几日无了老鹰的踪影。
  鹰爷照料着小鹰,喂食着新鲜的山鼠、蛇、兔子,直到那天小鹰飞过大树,越过山顶,冲向蓝天。
  野花遍地,树木翠绿,小鹰的身影划过蓝天,高飞,盘旋,嬉戏,低空掠过,又落在山坡上劳作的鹰爷身边,小鹰抖动着羽翼、晃动着脑袋、闪动着眼珠,与鹰爷对视着……
  “呯!”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山谷早晨的宁静,也惊醒了熟睡的鹰爷。呼,飞起一群鸟儿,惊恐地飞向了远处。
  鹰爷敏捷地推开盖在身上的枯树叶,立起身,用竹筒到溪边汲了水,又从布袋里掏出干粮,就着溪水吃了,继续赶路。
  山路崎岖,古木遮天,古藤缠绕,挡住了前行的路。
  岩石的下面,有一股细小的烟飘起来,鹰爷走过去,火堆刚刚熄灭,“有人昨晚在这儿住过!”鹰爷下意识地攥紧了砍刀。
  青山,绿水,小村,鹰与鹰爷的影像,砰然进入互联网并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平台,全因一个陌生摄影家的闯入。
  蜂拥的长短镜头和男男女女游客从各地惊叹着啸叫着赶来,长焦特写,低位仰拍,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甲壳虫一样的汽车密密麻麻挤满满了山路。
  “大爹,又见过鹰吗?城里有人作标本,活的出价1000元哩!”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张竹斗笠,竹斗笠下面是张黝黑的脸,声音从那黑黄的口中飞出,身后背篓里有几只兔子、獐子,左手提着一只口袋,口袋有活物在动,右手握着一只火铳。
  “没有呢!走远些!”鹰爷厉声呵责。
  “好喽,走喽。”竹斗笠嗫嗫着离去了,眼睛却四处寻找着什么。鹰爷走进了森林公安派出所。
  这座山崖,怪石嶙峋,青藤悬挂,一路急急行走,汗水早已湿透衣服,鹰爷脱去上衣,露出古铜色肌肉,青年时的鹰爷那一身古铜色的腱子肉,吸引了多少女娃的目光。
  鹰爷拉住藤条,脚踩岩石,攀了上去。
  山谷中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平整光亮,鹰爷从布袋里掏出一包荷叶,把兔肉取出放在岩石上。
  天高云淡,蓝天上多了一只壮硕的黑影,矯健的翅膀掠过山巅,时而一动不动地停在空中,时而箭一样地斜刺向天际,这是一只健硕的大鹰。
  鹰爷将手指弯曲放入嘴中,一声口哨凌空响起,那只黑影子一个回旋,低空掠过。
  “是它。已经长成了大鹰!”鹰爷快步走过去,坐在岩石中间,高扬着头,把胳膊大大展开。
  大鹰一个俯冲,稳稳地落在了鹰爷不远处,眨动着白里泛黄的眼睛,注视着鹰爷。
  噼啪,远处传来一声奇怪的声响,一个黑洞洞的枪口钻出树枝,瞄准了大鹰。
  鹰爷倏然站起,张开双臂,将大鹰护在身后。
  “轰!”一声沉闷的枪声响彻山谷,鹰爷突然感觉有一只大手猛地推了左臂一把。
  “住手,放下枪!”两个身穿警服的人影扑向对面林子。
  崎岖的山路上,树木苍翠,林荫蔽天,有阳光穿过枝叶缝隙投照在担架上。
  “醒了。别动!”两个穿制服抬担架的森林警察轻声制止。
  一个黑胖的汉子低着头,戴着手铐,垂头丧气地走在前面。
  大鹰,兀立在鹰爷的身边,冷峻的眼神,尖利的喙,锋利的爪子,强劲的灰褐色的翅膀,大鹰望着鹰爷,鹰爷也望着它,人鹰对视着,一百年,一千年,像两个雕像。
其他文献
年少时比较喜欢岑参的诗,到现在也还能背诵好几首,只是从来没想到他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如此之近。站在岑参纪念馆的大门前望向东南方,我估摸此地与我的老家化家湖村的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  《唐诗三百首》里的注释,说岑参是荆州江陵人,而我的老家所在的张金镇原属江陵县,1954年才划归潜江市,但对一个在十二岁之前足迹没踏出本乡镇区域半步的少年而言,江陵这个地名依然是有些空泛的。后来知道了岑河镇这个地方,也没有
期刊
摊子支在立交桥下。一副挑子,有小火炉,炊壶、脸盆、座椅及其它理发用具。  有人开车来,直奔陈师傅,亮出工作证,对他耳语几句,意在随来者走。恭候多时的老主顾们议论开了,说怎么说走就走了?城管局可是同意可在这摆摊的!  陈师傅拱手连声道:家里临时有事,去去就回,望各位老主顾包涵。看他急急的样子,有几个过来安慰他,家里有事那尽管去,我们在此再等些时,需要帮忙吱一声。谢谢!谢谢!他边回话边带上简单的几件理
期刊
东方传统文化发祥地中国,在世界之林有两个代名词,一个是“瓷器”,China的中文译义就是:中国、瓷器;另一个是:茶Tea。而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从历史到今天,可以说很多人对浮梁县及其古镇瑶里是心驰神往的。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
期刊
胜日  流水有了好脾气  经冬的枝条开始柔软  风,轻易就吹动了石头  暖烘烘的空气里,忧伤的枝条长得更快  抱怨每一个路口都有送别  抱怨空气里花朵都有骚动的心  抱怨曾有过的好日子都被时间辜负  万物体内都有一个春天  好日子会把它唤醒  原野  开阔的原野上,两只喜鹊在飞翔。  两只,欢快的喜鹊,阳光中制造着浪花。  开阔的原野上,除了它们,一无所有。  你说,它们的欢乐有多大!  开阔的原
期刊
剥莲记  莲在淤泥中历经黑暗的生活  终于开出了花  结出了果  但剥开一粒粒莲籽  那么苦的心  柔软、稚嫩  仿佛还在经受黑暗无言的教育  荒芜赋  一座荒芜的旧屋  在早春寒风中失去了瓦片,又在  暮春淫雨中腐烂掉檐檩  到了夏天只剩下平直方正的部分  远远望去仿佛又回到门框扶立的时候  依山临水,且别有所寄  走在秋天山路上  我见到一个小沙弥  身穿灰袍打着绑腿走在山间小路上  他看见我
期刊
退一步  把大地还给天空,把城市还给土地  把身体还给母亲,把罪恶还给上帝  把现在的一切还给过去  我们一起喊  一、二、三,退后  让河水流经我的额头  讓森林覆盖荒芜,让阳光照耀墓碑  让死亡继续沉寂,让人间没有悲痛  让文明继续着文明  你我之间没有阻隔  荒芜之美  从年前到春末  叶子是一片片落尽的  坠落的还有雨水  这个过程缓慢,无法见证  我看到的有厚厚的一层  春风已然不能唤醒
期刊
老夫妇  世间的事,皆是悲哀。  长途班车上的老夫妇,  男人弯腰,整理着什么。  女人,侧身看着。  男人俯身更低的时候,  灰白的头发蹭着女人的身子。  汽车颠簸,男人,依旧在拾掇什么,  头发在女人的身上蹭来蹭去。  两个人并不漠然,但也没什么喜悦,  如同淡淡的温水,与体温略似的温水。  世间的事,凡看透的,皆是悲哀。  盲文  第一次,这么近看这种文字。  想起那些人,冥想似的手指  从
期刊
胶林听雨  这无尽的绿色都包裹着一个梦境  一个稚子之梦或旅行之梦  胶林的乳汁  奶白了晨光  与晨光一起行走的是那场猝不及防的雨  一定是前生的机缘  我与这无边的胶林和缠绵的雨不期而遇  身上的铠甲一层层的脱落  最后只剩下原始的肉体和纯净的血液  以及肉体内舒畅的呼吸  这个时候,爱同胶林一起舞蹈  这雨、这风,还有胶林颤抖的叶子  都在合奏唐诗宋词的美丽  我一次又一次修正自己的构思  
期刊
随着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题材文学这几年在不断回潮。所谓“回潮”,是相对于在中国上世纪80至90年代那段时期包括农村文学在内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落潮而言的。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浪潮有一种“去政治化”、远离现实、消解意义的趋向,那么90年代的中国文学,由于“王朔现象”等新潮流的涌起,则呈现出一种“躲避崇高”的倾向。这些现象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社会观念、价值尺度、文化心态等客观
期刊
水上的村庄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奉标9号伴着马达声缓缓离开奉节新城码头,往夔门方向驶去。  我努力地挤过人群,终于在过道上寻得方寸容身之地。邻座是一位穿着韩版宽松娃娃装的大娘,戴一对珍珠耳环,颈上是挂绳包浆的钥匙串,她热心地在脚下腾出一点位置,用浓浓的方言告诉我可以把行李塞在里面。  “你搞啥子的嘛?”待我坐定,她指着我的相机说,“你是记者吗?来旅游的吗?”我告诉她,此行是要去拜访大溪村,她摇头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