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汇改至2011年上半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21%,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27%。2010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全年累计升值2.3%。今年一季度,我国还出现了6年来首次季度贸易逆差。本文从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实际影响、企业的应对策略和银行提供的避险产品三个角度开展分析。论证了人民币渐进升值对出口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企业的容忍度范围之内,企业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以及银行如何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和服务等相关问题。
一、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作用表现
汇率改革后的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对美元升值22%,4年中的出口平均增速为24.8%,高于过去10年出口平均增速21%的水平。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出口迅速下滑,即使在稳定汇率和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出口总额增长率依旧变为-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变为负值。由此分析,在人民币汇率渐进改革过程中,对出口行业的负面影响在当期表现并不是很突出,2009年出口大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缩水。另外,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了很大比重,以2005年和2006年为例,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3%和43%,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占了58.6%和57%。实际利率变动时,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只有劳动力成本、资金和税收等部分承受汇率的变动风险,产品主要组成部分的进口原材料受较小的汇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升值反而降低进口成本,增强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
2.升值对经济结构影响分析
根据社科院刘迎秋等人通过汇率波动对当期、及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净出口和出口额影响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贬值后的第三个季度,贬值对净出口和出口规模的效应都变为负。即,人民币实际贬值在长期内对国内经济运行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人民币升值时,情况正好相反。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附加值较高的机械产品占比较2005年汇改前增长了15%,而纺织产品出口则占比下降了20%。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实证分析
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从微观角度,国内出口企业确实承受了较大的价格调整压力。本文通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40多个城市地区的200余家出口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实地调研。对企业资产规模,企业员工数目,企业出口金额及出口产品类型、近几年企业的运营情况变化、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①、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选择,以及企业的避险工具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1.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分析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企业利润率水平和近3年的变化,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等问题。广东省的企业有12%为容忍度较低,46%容忍度中等,42%容忍度较高。浙江省外向型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总体低于广东省企业。浙江企业中有43%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较难容忍,25%的企业容忍度一般,32%的企业可以容忍较高的升值。因此,人民币渐进升值幅度一直控制在绝大部分出口企业的容忍度之内。见下图1:
当然在调研中发现,出口企业除了应对汇率风险,还面临着利率、出口退税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市场因素影响,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主要手段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谈判维护出口产品价格;提高品牌影响力或创立自主品牌等。当前劳动力成本提高,利率上调,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减弱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还需配合其他如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2.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手段
在近几年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出口企业主要采取了:提高出口产品价格、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贸易融资以及利用外汇远期、掉期规避汇率风险等方式加以应对。浙江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广泛采取的方法及比例依次为:提高产品价格(49%),贸易融资(36%),利用银行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35%),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6%),套期保值(20%)。广东省企业采取的方法及比例依次为:提高产品价格(48%),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6%),贸易融资(23%),利用银行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23%)。其中超过50%的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见下图2
提高产品价格是最直接的成本转移方式,也是企业最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属于低端产品,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还较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这项措施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接下来调整产品结构和出口转内销也是企业积极转变经营策略的应对方式。通常这种转型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另两了较为常见的金融避险产品,贸易融资、套期保值和结售汇则是通过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规避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收益的影响。这些金融产品在汇率市场化的国际和地区,是规避汇率风险较为常见的选择。
3.企业对金融避险工具的选择
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趋势也日益显著,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避险也越来越常规化。但通过分析发现,企业规模和企业选择金融避险工具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本文根据企业的注册资产、企业雇用员工数目两个方面分别区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①。以浙江企业为分析对象,三种企业类型比较平均,大中小型企业各占1/3左右。分析结果显示: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外汇远期、掉期规避汇率风险。67%的大型企业在利用外汇远期、掉期产品,而小型企业使用的比例仅仅为31%。(见图3)
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外汇远期、掉期规避汇率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单向升值的情况下,避险的远期操作通常首先需要企业锁定未来收汇美元贬值的一部分损失,在帐务上直接体现一笔成本支出,大型企业的财务实力更加雄厚,能够承受这项支出,而小型企业通常不愿意在出口收汇之前就进行一笔财务支出;其二大型企业的现金流较为稳定,可以选择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节约财务成本,小型企业则很难做到;第三,小型企业在经营方面灵活度较大,有很多其他的非财务措施,而大型企业经营策略的转变较为困难。
三、企业汇率避险工具的主要选择
1.通过远期结汇产品进行避险
远期结汇是出口企业最常见的一种避险产品,即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的同时,在确定的收汇时间点进行远期结汇,锁定收汇结汇价格的一种操作。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如果进行远期操作,则可以减少收汇到期结汇形成的汇率损失。假定企业是按照中行网站公布的远期汇率报价确定远期汇率价格,我们把这个价格和实际到期进行结汇的汇率价格进行比较:(见图4)
在企业收汇周期中,三个月和半年的产品较为常见,以下就这两个期限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三个月远期产品日期范围限制于2010年4月6日至2010年12月15日 。
两条虚线表示的是远期汇率的交割水平,显然比实际到期的人民币价格要低,对于出口企业选择看,进行远期汇率避险,可以简少较大的损失。
六个月远期汇率选取日期范围为2010年4月6日至2010年9月15日 (图5)。
同上,两条虚线分别表示远期汇率的买入和卖出价格,实线表示实际到期的汇率最高和最低价格。6个月远期的汇率价格与实际到期的汇率价格显然差距更大,企业依然是选择远期汇率比实际到期再结汇能够减少更多的损失。因此,无论模式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即使是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环境下,接受银行提供的远期结汇价格进行避险操作,比直接把汇率风险敞口留到实际收汇日进行结汇,可以绝对性减少成本损失。
一、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作用表现
汇率改革后的2005年至2008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对美元升值22%,4年中的出口平均增速为24.8%,高于过去10年出口平均增速21%的水平。金融危机爆发后,2009年出口迅速下滑,即使在稳定汇率和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下,出口总额增长率依旧变为-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变为负值。由此分析,在人民币汇率渐进改革过程中,对出口行业的负面影响在当期表现并不是很突出,2009年出口大幅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缩水。另外,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了很大比重,以2005年和2006年为例,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3%和43%,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则占了58.6%和57%。实际利率变动时,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只有劳动力成本、资金和税收等部分承受汇率的变动风险,产品主要组成部分的进口原材料受较小的汇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升值反而降低进口成本,增强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
2.升值对经济结构影响分析
根据社科院刘迎秋等人通过汇率波动对当期、及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净出口和出口额影响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人民币贬值后的第三个季度,贬值对净出口和出口规模的效应都变为负。即,人民币实际贬值在长期内对国内经济运行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人民币升值时,情况正好相反。从200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附加值较高的机械产品占比较2005年汇改前增长了15%,而纺织产品出口则占比下降了20%。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实证分析
伴随着人民币升值,从微观角度,国内出口企业确实承受了较大的价格调整压力。本文通过对浙江和广东两省40多个城市地区的200余家出口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实地调研。对企业资产规模,企业员工数目,企业出口金额及出口产品类型、近几年企业的运营情况变化、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①、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选择,以及企业的避险工具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1.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分析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企业利润率水平和近3年的变化,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等问题。广东省的企业有12%为容忍度较低,46%容忍度中等,42%容忍度较高。浙江省外向型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总体低于广东省企业。浙江企业中有43%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较难容忍,25%的企业容忍度一般,32%的企业可以容忍较高的升值。因此,人民币渐进升值幅度一直控制在绝大部分出口企业的容忍度之内。见下图1:
当然在调研中发现,出口企业除了应对汇率风险,还面临着利率、出口退税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市场因素影响,企业需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应对,主要手段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谈判维护出口产品价格;提高品牌影响力或创立自主品牌等。当前劳动力成本提高,利率上调,都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减弱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不利影响,还需配合其他如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2.出口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手段
在近几年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出口企业主要采取了:提高出口产品价格、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贸易融资以及利用外汇远期、掉期规避汇率风险等方式加以应对。浙江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广泛采取的方法及比例依次为:提高产品价格(49%),贸易融资(36%),利用银行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35%),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6%),套期保值(20%)。广东省企业采取的方法及比例依次为:提高产品价格(48%),调整出口产品结构(26%),贸易融资(23%),利用银行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23%)。其中超过50%的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的方式。见下图2
提高产品价格是最直接的成本转移方式,也是企业最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是我国生产的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属于低端产品,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还较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这项措施操作的空间越来越小。接下来调整产品结构和出口转内销也是企业积极转变经营策略的应对方式。通常这种转型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另两了较为常见的金融避险产品,贸易融资、套期保值和结售汇则是通过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规避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收益的影响。这些金融产品在汇率市场化的国际和地区,是规避汇率风险较为常见的选择。
3.企业对金融避险工具的选择
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趋势也日益显著,企业利用金融工具避险也越来越常规化。但通过分析发现,企业规模和企业选择金融避险工具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本文根据企业的注册资产、企业雇用员工数目两个方面分别区分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①。以浙江企业为分析对象,三种企业类型比较平均,大中小型企业各占1/3左右。分析结果显示:大型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外汇远期、掉期规避汇率风险。67%的大型企业在利用外汇远期、掉期产品,而小型企业使用的比例仅仅为31%。(见图3)
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加倾向于使用外汇远期、掉期规避汇率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单向升值的情况下,避险的远期操作通常首先需要企业锁定未来收汇美元贬值的一部分损失,在帐务上直接体现一笔成本支出,大型企业的财务实力更加雄厚,能够承受这项支出,而小型企业通常不愿意在出口收汇之前就进行一笔财务支出;其二大型企业的现金流较为稳定,可以选择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节约财务成本,小型企业则很难做到;第三,小型企业在经营方面灵活度较大,有很多其他的非财务措施,而大型企业经营策略的转变较为困难。
三、企业汇率避险工具的主要选择
1.通过远期结汇产品进行避险
远期结汇是出口企业最常见的一种避险产品,即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的同时,在确定的收汇时间点进行远期结汇,锁定收汇结汇价格的一种操作。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如果进行远期操作,则可以减少收汇到期结汇形成的汇率损失。假定企业是按照中行网站公布的远期汇率报价确定远期汇率价格,我们把这个价格和实际到期进行结汇的汇率价格进行比较:(见图4)
在企业收汇周期中,三个月和半年的产品较为常见,以下就这两个期限产品价格进行比较。三个月远期产品日期范围限制于2010年4月6日至2010年12月15日 。
两条虚线表示的是远期汇率的交割水平,显然比实际到期的人民币价格要低,对于出口企业选择看,进行远期汇率避险,可以简少较大的损失。
六个月远期汇率选取日期范围为2010年4月6日至2010年9月15日 (图5)。
同上,两条虚线分别表示远期汇率的买入和卖出价格,实线表示实际到期的汇率最高和最低价格。6个月远期的汇率价格与实际到期的汇率价格显然差距更大,企业依然是选择远期汇率比实际到期再结汇能够减少更多的损失。因此,无论模式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即使是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环境下,接受银行提供的远期结汇价格进行避险操作,比直接把汇率风险敞口留到实际收汇日进行结汇,可以绝对性减少成本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