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学生生源出现了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向,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动因、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等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很大的班集体,不少教师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手段和相同的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而有些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针对如何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 “学得进、留得住、能成才”的问题,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方针提出:要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层教学法就是在班级团体中针对生源特点和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法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切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和发展,达到“分层施教、层层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了解并划定每一位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并加以分析诊断,将全班学生按基础知识的厚薄、认知能力的高低和学习习惯的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比例配合成立学习小组,建立个人进步档案。与此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分层只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人所处的层次会随着各自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合理升降。按照每一位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随时都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之中,从而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避免由此给学生带来骄傲自满或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使之在教学中能主动配合老师的施教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教学目标分层对各层次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定位作用。而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得是否准确,又是分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确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原则应是在保持与教学大纲总体要求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一位学生的求知需要。
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看图和画图方法及有关标准的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图和作图的能力。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如下的目标要求:A层次的学生以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为主,重点放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挥上,着重培养其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奋进的探索激情;对B层次的学生则以基本知识的熟练运用和适度拓展为主,把看图与画图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其学会学习、乐于从绘图过程中体验成功,养成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并鼓励他们争取成为A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降低理论知识的要求,充分运用实际教学模型,侧重读图能力,注意消除其对制图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努力将其发展成为B层次的学生。
2.分层备课和授课
分层备课是保证分层教学实施的基础。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具体是: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并把教学内容分为有梯度的几个模块:第一层属形象记忆内容,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第二层是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保证B层学生“吃得好”;第三层是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内容,保证A层学生“吃得饱”。特别要设置好帮助C层次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发展A层次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案,确保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分层递进。
如“组合体视图”是机械制图课中的重点,是发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内容。其中的“补视图、补缺线”又是难点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全体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并作解题示范,然后对C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解题步骤,至于是否需要进一步理解则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理解作图的原理并能按步骤熟练作图;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熟练作图的基础上,思考第三视图是否有多解的可能,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进,共同发展。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三合”(导入新课、集体讲授、集中归纳)与“三分”(分类自学、分类指导、分类练习)的教学策略,并合理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分”与“合”的时机与节奏。在“三合”环节中,主要面对B层次的学生,适当兼顾A、C层次的学生;在“三分”环节中则重点关注A、C层次的学生;课堂内重点放在“三合”,课堂外侧重考虑“三分”。对C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步,补台阶”的方法;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的方式;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进行“拓思维,促能力”的办法。“三分三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没有被打乱,还能较好地解决各层次间的动静配合。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强化目标意识,课前提出目标,课中和课后要及时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做好及时调整和完善,为后续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机械制图第一章是学习和掌握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和作图基本操作技能,知识的迁移目标是掌握图面合理的布置及正确的作图步骤。教学中,笔者发现:A层次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通过作业就很容易达到教学要求,B层的学生经过课堂集体讲评也能达到教学目标,而C层次的学生则需要手把手地加以辅导才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及时检查落实、调整完善目标达成情况不容忽视。
3.作业分层与辅导
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笔者通常将作业分为基础类、巩固类和提高类三种,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由于设置的作业具有层次性,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完成学习任务,对知识的学习由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制图的信心。
如:学习“画组合体三视图”一课时,笔者在讲解结束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分发各种结构异同、复杂程度不等的实物模型,要求学生采用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等形式画出物体的三视图,同时提示形体的表达方法不是唯一的,启发学生在不违背主视图选择原则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选择主视方向,画出不同主视方向同一物体的三视图,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作业时,注重巡视过程,注重个别辅导和问题的“反馈”环节,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合”起来集体讲解。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按一个主视方向正确画出物体的三视图,还有不少同学画出了同一个物体不同主视方向的三视图,而且许多低层次的同学都挑选高层次的模型来画。
在课外辅导答疑时,对C、B、A各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扶、引、放”的方法,对C层次学生多启发、多鼓励,“扶”着他们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找到正确答案,让其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对B层次的学生,则督促他们独立思考,“引”着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对A层次的学生,“放”开他们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敢于发问。
4.分层测试与评价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由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一致,若采用统一的试题,容易使优等生因得高分而骄傲自满,学困生则因分数低而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测试的标准就应该有层次区别。笔者的做法是:在同一份试卷中编排有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同档次或高档次的题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
既是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总评价也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要强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层评价,只要达到分层的教学目标就给予合格成绩。要本着学生得到发展这个目的去评价,更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不单以考试成绩论成败。
经过测评检查,对已达到分层越级条件或达不到原来层次标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层次升降调整,并对其制定出新一轮的学习目标。
三、效果与体会
分层教学使教师再不能“一个教案用到底,一个教法讲到底”,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课堂上要具备很好的驾驭能力。
分层教学师生互动机会增加,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种亲和因素的作用可以促进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尝试精神,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得进、留得住、能成才”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针对如何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 “学得进、留得住、能成才”的问题,笔者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方针提出:要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层教学法就是在班级团体中针对生源特点和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法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切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和发展,达到“分层施教、层层提高”的教学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学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学生分层的目的在于了解并划定每一位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以便教师在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笔者的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并加以分析诊断,将全班学生按基础知识的厚薄、认知能力的高低和学习习惯的优劣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将各层次学生按一定比例配合成立学习小组,建立个人进步档案。与此同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分层只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管理方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人所处的层次会随着各自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合理升降。按照每一位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让每一位学生随时都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之中,从而获得最优化的发展,避免由此给学生带来骄傲自满或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使之在教学中能主动配合老师的施教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教学目标分层对各层次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定位作用。而分层教学目标定位得是否准确,又是分层教学能否达到预定目标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确定分层教学目标的原则应是在保持与教学大纲总体要求一致的前提下,突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每一位学生的求知需要。
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的图示原理、看图和画图方法及有关标准的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很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识图和作图的能力。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如下的目标要求:A层次的学生以熟练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为主,重点放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挥上,着重培养其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奋进的探索激情;对B层次的学生则以基本知识的熟练运用和适度拓展为主,把看图与画图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其学会学习、乐于从绘图过程中体验成功,养成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并鼓励他们争取成为A层次的学生;对C层次的学生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降低理论知识的要求,充分运用实际教学模型,侧重读图能力,注意消除其对制图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努力将其发展成为B层次的学生。
2.分层备课和授课
分层备课是保证分层教学实施的基础。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具体是: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不同深度、不同广度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起点,并把教学内容分为有梯度的几个模块:第一层属形象记忆内容,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第二层是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保证B层学生“吃得好”;第三层是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内容,保证A层学生“吃得饱”。特别要设置好帮助C层次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发展A层次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案,确保各层次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分层递进。
如“组合体视图”是机械制图课中的重点,是发挥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关键内容。其中的“补视图、补缺线”又是难点内容。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对全体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并作解题示范,然后对C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记住解题步骤,至于是否需要进一步理解则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对B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理解作图的原理并能按步骤熟练作图;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在掌握熟练作图的基础上,思考第三视图是否有多解的可能,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进,共同发展。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三合”(导入新课、集体讲授、集中归纳)与“三分”(分类自学、分类指导、分类练习)的教学策略,并合理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分”与“合”的时机与节奏。在“三合”环节中,主要面对B层次的学生,适当兼顾A、C层次的学生;在“三分”环节中则重点关注A、C层次的学生;课堂内重点放在“三合”,课堂外侧重考虑“三分”。对C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步,补台阶”的方法;对B层次的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的方式;而对于A层次的学生,则进行“拓思维,促能力”的办法。“三分三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没有被打乱,还能较好地解决各层次间的动静配合。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强化目标意识,课前提出目标,课中和课后要及时检查目标达成情况,做好及时调整和完善,为后续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机械制图第一章是学习和掌握后续各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和作图基本操作技能,知识的迁移目标是掌握图面合理的布置及正确的作图步骤。教学中,笔者发现:A层次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通过作业就很容易达到教学要求,B层的学生经过课堂集体讲评也能达到教学目标,而C层次的学生则需要手把手地加以辅导才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及时检查落实、调整完善目标达成情况不容忽视。
3.作业分层与辅导
布置作业是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笔者通常将作业分为基础类、巩固类和提高类三种,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由于设置的作业具有层次性,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完成学习任务,对知识的学习由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制图的信心。
如:学习“画组合体三视图”一课时,笔者在讲解结束后,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分发各种结构异同、复杂程度不等的实物模型,要求学生采用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等形式画出物体的三视图,同时提示形体的表达方法不是唯一的,启发学生在不违背主视图选择原则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选择主视方向,画出不同主视方向同一物体的三视图,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作业时,注重巡视过程,注重个别辅导和问题的“反馈”环节,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合”起来集体讲解。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按一个主视方向正确画出物体的三视图,还有不少同学画出了同一个物体不同主视方向的三视图,而且许多低层次的同学都挑选高层次的模型来画。
在课外辅导答疑时,对C、B、A各层次的学生分别采取“扶、引、放”的方法,对C层次学生多启发、多鼓励,“扶”着他们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找到正确答案,让其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对B层次的学生,则督促他们独立思考,“引”着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对A层次的学生,“放”开他们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敢于发问。
4.分层测试与评价
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由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一致,若采用统一的试题,容易使优等生因得高分而骄傲自满,学困生则因分数低而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测试的标准就应该有层次区别。笔者的做法是:在同一份试卷中编排有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同档次或高档次的题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
既是分层教学,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总评价也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要强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分层评价,只要达到分层的教学目标就给予合格成绩。要本着学生得到发展这个目的去评价,更要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不单以考试成绩论成败。
经过测评检查,对已达到分层越级条件或达不到原来层次标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层次升降调整,并对其制定出新一轮的学习目标。
三、效果与体会
分层教学使教师再不能“一个教案用到底,一个教法讲到底”,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课前“做足功课”,课堂上要具备很好的驾驭能力。
分层教学师生互动机会增加,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种亲和因素的作用可以促进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分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尝试精神,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善于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学得进、留得住、能成才”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西轻工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