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十堰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腹地,所辖5县1市中5个县全部是国家级扶贫县。受多种因素影响,辖内8家县级联社经营规模小,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重。在经历第一轮统一法人改革后,8家县级联社仍有历史包袱11.7亿元,其中信贷不良资产7.8亿元,非信贷不良资产2亿元,历年亏损挂账1.9亿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十堰市农信社改革发展。2009年第二轮改革启动后,十堰市联社直面困难,迎难而上,把产权改革作为化解历史包袱的第一推动力,把化解历史包袱作为产权改革的主要抓手,抢抓机遇,负重前行,克难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困难农信社产权改革的新路。
组织上推动,
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农信社以县级法人机构为单位进行农商行改制,全市8家单位,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困难重重,要想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必须自上而下精心组织,强力推动。为此,我们组织推动上采取“两争取一督办”。
一是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联社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努力争取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农信社改革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信社改革,确立了农信社改革的股份制方向和任务目标。并主持召开了由市、县政府领导,人行、银监部门负责人和县联社理事长参加的全市农信社改革工作会议,对农信社组建银行改革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分管金融的师永学副市长全程关注农信社改革,先后了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信社改革工作。
二是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市联社充分发挥“总对总”的优势,积极与市级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全市财政、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在农信社办理注册登记、土地出让、资产确权等方面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同时减免税费4125万元。特别是各级人行、银监部门,充分发挥监管、引领和指导作用,多次深入现场,科学制定方案,精心进行指导,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是市联社自身强力督办。改革进度取决于上面的态度和力度。市联社领导班子对县级联社分片包点,强力督办。对态度消极的及时帮助鞭策,对工作困难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落实省政府改革精神不力的,我们逐个上门协调,遇到极不配合的,请市、县政府共同做工作。全市8家联社全部进行了现场督办,对每个县(市、区)政府都进行了上门沟通。
思想上发动,
为改革厘清思路
要完成农信社产权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内部员工三方面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思想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
一是通过分析利弊发动地方政府支持农信社改革。由于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上与地方政府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一些政府部门对支持农信社改革不理解,尤其是对拿出“真金白银”想不通。我们主动向地方政府做工作,阐明农信社是地方的银行,支持农信社改革就是把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机构留在当地。农信社改制成银行以后,将更加有利于改进支农服务、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如果三年内完不成改革,将有可能被其他银行兼并,到时候不仅影响地方税收,而且影响地方金融环境和信用评级。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地方政府的疑惑,为争取政府支持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是通过银行品牌发动社会公众关注农信社改革。社会公众是股金的最主要来源。但是,长期以来农信社在金融系统的劣势地位,使社会公众对入股农信社心存迟疑。我们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公众认识到银行品牌是稀缺资源,入股农信社就是在金融资源分配上抢占先机。同时,已改制成功的银行机构逐年提高的分红率使广大公众实实在在看到入股农信社的好处,为农信社顺利完成股金募集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市大部分农信社在公开募股上进展比较顺利。
三是通过良好前景发动内部员工致力农信社改革。内部员工是农信社改革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组建银行是所有农信人的梦想,对改革原本就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由于困难巨大,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困难社员工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我们深入分析改革形势,分析改革成功后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个人收益,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早改革才能早受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
政策上撬动,
为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产权改革最大的困难是化解历史包袱,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化解历史包袱。在自身化解难以深入的时候,市联社积极争取政策,打破僵局,撬动改革。
一是争取省政府拿“真金白银”扶持。根据省政府“按每个联社不低于500万元、困难联社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的政策,我们积极争取省政府将农信社的风险防范金用于支持改革,先后多次请求省联社与省政府沟通。截止去年12月底已收到省政府下拨风险防范金3754万元。
二是争取地方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我们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拿优质资产支持农信社改革。同时,市联社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县市联社积极上门争取。各县(市、区)政府纷纷拿优质资产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截止2012年3月末,全辖8家法人机构均获得政府资产支持,共计资产2.47亿元,其中:土地506.45亩、价值2.23亿元,房产9410平米、价值2436万元。
三是争取股本溢价消化包袱。通过积极向银监部门请示,实行溢价发行股份化解历史包袱得到批准后,但溢价募股可行性怎样?老股东的利益如何平衡?有没有法律上的问题等等,我们为此专门抽调人员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联社。通过认真调研,科学制定发起人方案,使组建单位股金溢价资金收缴工作很好完成,消化了大量历史包袱。截止2012年3月末,收到募股溢价资金5.63亿元。
发展上带动,
为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农信社产权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身努力。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业务发展消化历史包袱,促进指标达标,推进产权改革。
一是努力提高盈利水平,加快消化历年亏损。我们大力组织存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信贷投放,增加营业收入,提高盈利水平。自2009年启动第二轮改革以来不到三年时间,累计实现利润7.3亿元,消化历年亏损1.9亿元,补提拨备3.92亿元。
二是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防止出现新的资产包袱。我们严格按月考核新增到期贷款收回率,加强责任追究;认真开展整治冒名贷款、虚假按揭贷款、垒大户贷款等专项活动,打击信贷违规行为。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保持在97%以上,新增不良贷款大幅减少。
三是大力清收历年不良贷款,努力化解存量包袱。我们全面实行不良资产分账管理、集中清收,加大清收力度。扎实开展了清收国家公职人员和内部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活动。截止去年底,不良贷款余额由2008年底的7.8亿元降至2.6亿元,下降了67%。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来,全市农信社改革、发展、支农、内控管理齐头并进。一是产权改革全面完成。8家经营性法人机构全部达到组建银行条件或已挂牌,目前,已有丹江口农合行、竹山、竹溪、房县、武当山4家农商行挂牌开业;郧西农商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并于今年3月14日召开了创立大会,开业申请材料已上报省银监局待批;郧县农商行也获银监会批准筹建,近期将召开创立大会,待各项筹建工作完成后向省银监局提出开业申请;十堰城区联社改制筹建农商行申请材料已经省银监局审查通过,现上报银监会待批。二是历史包袱大量化解。2009年至2011年底,全市农信社累计消化历史包袱9亿元,占包袱总量的77%。其中:消化不良贷款5.2亿元,弥补历年亏损1.9亿元,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1.9亿元。三是发展速度大幅加快。截止2011年底,全市农信社各项存款225亿元,各项贷款150亿元,分别比2008年底增加了103%和124%,翻了一番多。四是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全市农信社资本充足率由2008年底的6.19%提高到11.71%,不良贷款率由11.65%下降到1.77%,拨备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219%。五是支农力度明显加大。2011年底,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0亿元,比2008年底净增83亿元,增长124%,平均每年净增27.7亿元,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其中 “三农”贷款净增占新增贷款的83.8%,“三农”贷款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额的比例始终在90%以上。六是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农合机构法人治理逐步完善,合规建设进一步加强,员工素质明显提高,案件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农信联社)
组织上推动,
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农信社以县级法人机构为单位进行农商行改制,全市8家单位,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困难重重,要想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必须自上而下精心组织,强力推动。为此,我们组织推动上采取“两争取一督办”。
一是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市联社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努力争取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农信社改革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信社改革,确立了农信社改革的股份制方向和任务目标。并主持召开了由市、县政府领导,人行、银监部门负责人和县联社理事长参加的全市农信社改革工作会议,对农信社组建银行改革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分管金融的师永学副市长全程关注农信社改革,先后了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信社改革工作。
二是努力争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市联社充分发挥“总对总”的优势,积极与市级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努力为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全市财政、工商、税务、国土、房产等部门在农信社办理注册登记、土地出让、资产确权等方面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同时减免税费4125万元。特别是各级人行、银监部门,充分发挥监管、引领和指导作用,多次深入现场,科学制定方案,精心进行指导,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三是市联社自身强力督办。改革进度取决于上面的态度和力度。市联社领导班子对县级联社分片包点,强力督办。对态度消极的及时帮助鞭策,对工作困难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落实省政府改革精神不力的,我们逐个上门协调,遇到极不配合的,请市、县政府共同做工作。全市8家联社全部进行了现场督办,对每个县(市、区)政府都进行了上门沟通。
思想上发动,
为改革厘清思路
要完成农信社产权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社会公众、内部员工三方面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在思想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
一是通过分析利弊发动地方政府支持农信社改革。由于农信社在管理体制上与地方政府没有直接隶属关系,一些政府部门对支持农信社改革不理解,尤其是对拿出“真金白银”想不通。我们主动向地方政府做工作,阐明农信社是地方的银行,支持农信社改革就是把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机构留在当地。农信社改制成银行以后,将更加有利于改进支农服务、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有利于提高当地知名度。如果三年内完不成改革,将有可能被其他银行兼并,到时候不仅影响地方税收,而且影响地方金融环境和信用评级。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了地方政府的疑惑,为争取政府支持扫清了思想障碍。
二是通过银行品牌发动社会公众关注农信社改革。社会公众是股金的最主要来源。但是,长期以来农信社在金融系统的劣势地位,使社会公众对入股农信社心存迟疑。我们通过广泛宣传,使广大公众认识到银行品牌是稀缺资源,入股农信社就是在金融资源分配上抢占先机。同时,已改制成功的银行机构逐年提高的分红率使广大公众实实在在看到入股农信社的好处,为农信社顺利完成股金募集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市大部分农信社在公开募股上进展比较顺利。
三是通过良好前景发动内部员工致力农信社改革。内部员工是农信社改革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推动者,组建银行是所有农信人的梦想,对改革原本就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由于困难巨大,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困难社员工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较重。我们深入分析改革形势,分析改革成功后良好的经营业绩和个人收益,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早改革才能早受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
政策上撬动,
为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产权改革最大的困难是化解历史包袱,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化解历史包袱。在自身化解难以深入的时候,市联社积极争取政策,打破僵局,撬动改革。
一是争取省政府拿“真金白银”扶持。根据省政府“按每个联社不低于500万元、困难联社不低于1000万元的标准予以支持”的政策,我们积极争取省政府将农信社的风险防范金用于支持改革,先后多次请求省联社与省政府沟通。截止去年12月底已收到省政府下拨风险防范金3754万元。
二是争取地方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我们积极争取市、县两级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拿优质资产支持农信社改革。同时,市联社主动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县市联社积极上门争取。各县(市、区)政府纷纷拿优质资产置换农信社不良贷款。截止2012年3月末,全辖8家法人机构均获得政府资产支持,共计资产2.47亿元,其中:土地506.45亩、价值2.23亿元,房产9410平米、价值2436万元。
三是争取股本溢价消化包袱。通过积极向银监部门请示,实行溢价发行股份化解历史包袱得到批准后,但溢价募股可行性怎样?老股东的利益如何平衡?有没有法律上的问题等等,我们为此专门抽调人员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上报省联社。通过认真调研,科学制定发起人方案,使组建单位股金溢价资金收缴工作很好完成,消化了大量历史包袱。截止2012年3月末,收到募股溢价资金5.63亿元。
发展上带动,
为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农信社产权改革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身努力。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通过业务发展消化历史包袱,促进指标达标,推进产权改革。
一是努力提高盈利水平,加快消化历年亏损。我们大力组织存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信贷投放,增加营业收入,提高盈利水平。自2009年启动第二轮改革以来不到三年时间,累计实现利润7.3亿元,消化历年亏损1.9亿元,补提拨备3.92亿元。
二是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防止出现新的资产包袱。我们严格按月考核新增到期贷款收回率,加强责任追究;认真开展整治冒名贷款、虚假按揭贷款、垒大户贷款等专项活动,打击信贷违规行为。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保持在97%以上,新增不良贷款大幅减少。
三是大力清收历年不良贷款,努力化解存量包袱。我们全面实行不良资产分账管理、集中清收,加大清收力度。扎实开展了清收国家公职人员和内部人员拖欠农信社贷款活动。截止去年底,不良贷款余额由2008年底的7.8亿元降至2.6亿元,下降了67%。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三年来,全市农信社改革、发展、支农、内控管理齐头并进。一是产权改革全面完成。8家经营性法人机构全部达到组建银行条件或已挂牌,目前,已有丹江口农合行、竹山、竹溪、房县、武当山4家农商行挂牌开业;郧西农商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并于今年3月14日召开了创立大会,开业申请材料已上报省银监局待批;郧县农商行也获银监会批准筹建,近期将召开创立大会,待各项筹建工作完成后向省银监局提出开业申请;十堰城区联社改制筹建农商行申请材料已经省银监局审查通过,现上报银监会待批。二是历史包袱大量化解。2009年至2011年底,全市农信社累计消化历史包袱9亿元,占包袱总量的77%。其中:消化不良贷款5.2亿元,弥补历年亏损1.9亿元,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1.9亿元。三是发展速度大幅加快。截止2011年底,全市农信社各项存款225亿元,各项贷款150亿元,分别比2008年底增加了103%和124%,翻了一番多。四是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全市农信社资本充足率由2008年底的6.19%提高到11.71%,不良贷款率由11.65%下降到1.77%,拨备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219%。五是支农力度明显加大。2011年底,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50亿元,比2008年底净增83亿元,增长124%,平均每年净增27.7亿元,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其中 “三农”贷款净增占新增贷款的83.8%,“三农”贷款余额占全市金融机构“三农”贷款总额的比例始终在90%以上。六是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农合机构法人治理逐步完善,合规建设进一步加强,员工素质明显提高,案件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农信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