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之争的反思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elinlinbojiebj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性论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面貌。对其进行二點反思:一是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法反思其论证方式;二是反思其对人欲的忽视。
  【关键词】:人性论;论证;人欲
  人性论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探讨主题之一,作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或隐或现地决定着中国几千年的思维方式、日常伦理。因此重温人性论之争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之争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但没有进一步阐释其根源,探寻其本心自觉的根据。由此开启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的讨论。
  何为性?孟子认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并作出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解释。在形而上的维度上,孟子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也就是说性源于天。在形而下的维度上,孟子列举了一些经验层面的例子,比如看到孺子入井出手相救。天当然是美好的,同时人与动物的区分是孟子所说的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所以孟子提出了人之性善。人之性善,但恶又是显而易见的。孟子在《荀子·尽心下》中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这就意味着,口目耳鼻四肢的欲望所带来的都是恶,但是这些恶并非属于人性。另外,这些恶也深受环境的影响,“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荀子与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性本恶说。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的不同观点首先体现在对“性”的内涵的不同理解之上。荀子认为孟子没有意识到人的性和伪之分。能够通过学习而得到的应该是人为的伪而不是性,诸如礼义这些孟子所说的人之性是混淆了性和伪。孟子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视为人之性,而荀子则是将“人同于禽兽者”视为人之性。荀子在《荀子·正名》讲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生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为之性”。荀子将人的各种欲望,包括食色情欲等都归之为人之性。在荀子看来,人都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如果顺之,则辞让亡、忠信亡、淫乱生,只有通过学习礼义之道,才能出现辞让等行为。由此,荀子在《荀子·性恶》中得出结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二、思考一:对人性论思考方式的反思
  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上論证的反思。按照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形而上的论证是不牢靠的。康德详细地考查论证了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知识的构成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感性提供对象的表象,其二是知性运用概念对这些表象作出判断,从而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构成既要包含先天的认识形式又要包含后天的经验。由于知识必须包含经验成份,所以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由于没有经验成份,所形成的只是貌似知识的幻象。
  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下论证的反思。通过经验获得知识的方式,同样无法通过康德理性的检验。近代经验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概念和范畴得来的。而我们无法获取全部经验,因此这样的知识也仅仅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最终导致了休谟的怀疑论。在康德看来,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成分,同时也必须有自己本身提供的概念和范畴。康德说:“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并不因此就产生自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便我们对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通过仅仅由感性印象诱发)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1]。没有概念,经验是盲目的,还不能构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人类在现代提供了一些更为先进的思考方式。胡塞尔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所谓面向事情本身,实质上就是要剔除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方式,规避所有的预先成见,按照直观的方式实现对象的“自身被给予性”。胡塞尔讲到:“对事情做出合理的或科学的判断,意即指向事情本身,更确切地说,即从谈论和意见回到实情本身,依照自身被给予状态查阅它,而去除一切不相干的成见”[2]。按照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我们仔细审视大脑的意识,有一部分意识是超越了人欲之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孟子所谓的人之性善。同样我们的大脑的意识,有一部分意识是关注趋利避害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荀子所谓的人之恶。由此可见 ,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之争,会使得这一争论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合法性。
  三、思考二:对人性论思考中人欲的反思
  由于孟子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奠基性的重大作用,所以孟子人性论中的对动物性的判断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深刻影响。
  人生一直在路上的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孟子认为人之为人的特质在于人有善端,没有善端的都是“禽兽”。孟子也十分清楚人是有动物性的,只不过这些动物性归属于人的欲望,而不属于人性之列。这样理解的人性,导致每个人生来的使命就是使自己不断地消减自己的动物性,不断地挖掘、完善、扩充自己的人性,乃至最终以成为圣人为最高的人生使命和目标。按照这样一个推论过程,一个人出生时由于动物性欲望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个时期的婴儿应该是最不像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以圣人的礼教挖掘自己的本心,使自己的行为规范不断地符合礼仪法度,使自己不断地趋近于完整的人的概念。这个完整的人的概念就是圣人。可见一个最完美的人生只有一条路,这条路要不断地去除动物性增长人性,最终目标是几乎无法实现的圣人。由于孟子对动物性的排斥,导致后世儒家越来越拔高善端,蔑视人欲,直至出现“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
  在这里对比一下马克思对人的思考会有一些启发。马克思也曾将人与动物进行过对比,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3]。通过这段话,显而易见马克思的目的是通过与动物对比,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人的优越之处。但是马克思并不贬低人的动物性,甚至是高扬人的动物性的重要性。马克思的动物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马克思认为“眼睛要成为人的眼睛”。甚至这些器官的感觉直接成为指导我们实践方向的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4]。
  人性论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很多优秀的东西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当然这种挖掘,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成果,使得传统人性论之争获得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世英.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胡塞尔与黑格尔的一点对照[J].江海学刊.200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受到世界欢迎。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旨趣。文章通过古典园林营造,论述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及意境的营造要素。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  1.1古典园林的含义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心智和世界观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心之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小学阶段的教育要以知识教育为主,能力教育为辅,德育教育以渗透的方式逐步进行,切不可过于刻意,那样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最近网上有很多片段都写到孩子现在性格越来越叛逆,不听从家长的劝说,做出许多对自己或
期刊
【摘要】:在创新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高校更是被视为创新的摇篮,许多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变的更加严格。然而大多数本科生在面对毕业论文时,创新则是毕业论文中最难攻克的难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并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本文三个方面揭示了非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制度缺陷,老师积极性不高,学生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加强学生的论文意识、翻阅优秀的创新论文、
期刊
【摘要】:说到语文教学很多教师感到有苦难言,苦口婆心的教学生学得未必上心,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从学生学习习惯出发,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时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时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道:“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他翻译的莫言作品《檀香刑》是既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葛浩文先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很深,尤其是对现代汉语中的语用的把握,在翻译《檀香刑》(Sandalwood Death)中,十分贴近原著。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为例,从现代汉修辞类学的角度,以实词中的拟声词为立足点,探讨莫言小
期刊
【摘要】: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的依据既有阶级分析、也有阶层分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既包括经济分层、经济地位分层、也包括政治分层、政治身份和政治利益分层。毛泽东把社会阶级分析、阶层分析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其社会分层理论实践成败得失分明,对后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分层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文社会科学和社
期刊
【摘要】:屋顶花园是指在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屋顶、露台、天台上进行造园,种植花草树木的一种特殊的园林形式。阐述屋顶花园的功能和荷载,并从屋顶花园的植物配置、品种选择、种植养护等方面介绍了屋顶花园的设计和建设。  【关键词】:屋顶花园; 植物选择; 植物配置  城市化过程使得城市绿化可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屋顶绿化已成为开拓城市绿化新空间、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越来越多的建设者和设计师在建设初期
期刊
口译的艺术在于善于组织准确和优美的语言。  作为一名优秀的译员,自然要遵循金科玉律。下面就是为口译译员准备的十(加一)条黄金法则。  1.口译是准确的、精细的、甚至是学究式的一项工作。在口译过程中,信息的损耗不可避免,毕竟人不是机器。但应当特别严格地依据“不删不补”的原则,哪怕有时会破坏形式(语体)。正如一句话所说,在笔译过程中你是作者的对手,在口译过程中则是温顺的、忠诚的为自己的主人(在这种情况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下的诸多挑战。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分别从充分认识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开展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校;基层团组织;组织建设  为贯彻落实
期刊
【摘要】:《快乐汉语》是一套适用于母语为英语学生的对外汉语儿童教材,也是国际上使用较广的对外汉语儿童教材代表之一。本文从《快乐汉语》第一册出发,系统地分析该教材的主要优势与不足,并就此提出关于编写对外汉语儿童教材建议的思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儿童教材;快乐汉语;优势;不足;建议  2003年出版的《快乐汉语》是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北京大学承担编写工作的一套初级汉语综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