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宋刚明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chCon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期的摄影人爱读书,我为大家选择了两位纪实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一位是湖北的“九头鸟”大哥宋刚明,现为影像学教授,享受长江学者待遇;一位是出自中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马宏杰。
  如果是本刊的老读者,对宋刚明先生一定不陌生,他的器材使用心得及专栏“宋呆子侃影”,曾是许多读者的必读文章。他追踪多年拍摄出版的《戒毒女》,揭示了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疮疤,虽然有许多记者都关注这个题材,并进行了多视角的深度报道,但我一直认为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思考,宋刚明的照片是有深度和力度的,远比许多猎奇的摄影报道要深刻。荷赛评委瑞泽认为:“宋刚明拍摄的《戒毒女》是拍摄监狱的典范。”了解宋刚明,除了他的作品,关键是他的摄影思考和努力达成的理论体系,如果中国摄影界有更多的人,在放下相机时多一些反思,在举起相机前多一点学习,我们的摄影将会有更多的力量,可以引领或推动时代的进步,而不仅仅局限于人们看到的、照相的,或是需要仰视的摄影记者。
  马宏杰先生,我至今没见过,看了他的《民本》画册,倒是好生惊奇,相谈甚欢。作为同龄人,在很多时间和事件的节点上,我们都有许多共通的感受,有相似的生活体验。但马宏杰的身影曾经隐于大市之中,在市井小民的生活中磨就了一双利眼,能够在寻常的城市乡村稀松的场景里凸显社会的本真,并以独立摄影人从事摄影报道,其毅力和功力令我钦佩。从九朝古都洛阳到北京,从中国到世界各地,马宏杰的作品并不一鸣惊人,但非常耐看,他的《西部买妻》、《采药人》等专题报道,是可以存世立照的,因为往事不可追,你现在想拍也不可能超越了。
  
  刚从事新闻时,前辈老师都告诫,新闻要真实,不可把话说绝了,免得自己没得退路。久而久之,我写的新闻中模棱两可的语言多了,看懂或真懂了得看你的水平,犹如摄影里的“酸菜片”。但对宋刚明兄,我誉之为完人,是其来有自的。
  记得在我刚到杂志社工作不久,一个快下班的傍晚,一位高大的先生闯进办公室,给我们看他出版的《戒毒女》画册,记得那是次非常愉快的深谈,话题远远超越摄影,从那时起我记住了宋刚明。其后,刚明兄为本刊的多个专栏都撰写了稿件,似乎什么他都懂,虽然他自谦“宋呆子”,可在我的心里那还是宋老师。小到从器材的设计构造、摄影器材改装、拍摄实践、后期处理、设计排版、印刷装帧,好像没有不是他自己动手的;大到摄影观念,摄影理论的探讨、摄影人生存的社会要义,也是侃侃而谈。从这个意义讲, 我把宋刚明称之为摄影“完人”并不为过,因为我还没遇到比他更追求完美的摄影人。
  宋刚明的生活经历是我好奇的,之前除了摄影,我们很少涉及其他话题。其实,他也是出自农家,在武汉长江二桥边江心洲长大的。小时候他因为个子高,爱打球,被人瞩目;又因为平时爱读书,闲时老沉思,被人喊成“呆子”。家里没钱,点煤油灯都受限制,他却如古人“囊萤映雪”般,就着灶里的火读书,结果常常忘了做饭的事,把饭蒸糊了,这当然又让父母生气。父母后来不让他在灶台看书,他就在月光下看。乡里的月光亮,真的可以看书,父亲见了就骂:以后准是个瞎子。但奇在他一辈子视力都在2.0左右。宋刚明几乎离不开书,而且老是在不好的光线下看书,并且有意锻炼自己在嘈杂的环境下读书。就是一个人在家,也会把电视开着,这养成了他哪怕是在吵闹的环境下,也照样能写东西的能力。他最喜欢坐火车时写,太安静了反而没灵感。
  宋刚明的父亲当过大队书记,区里发给队里很多书,后来文革开始,图书馆没建起来,书就锁在家中柜子里,有次他找东西发现了这些书,就每天偷着看,因为那时这些都是禁书。《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红书,就是那时看的,他那时记忆力好,一本《林海雪原》看一遍就可以背得,精确到哪一页写的什么,第二天就可以为生产队的社员讲书中的故事。
  在中学时代,凭着一手好字和绘画功夫,宋刚明换到不少书看,一些被批判的“坏书”,如西方美术史、黑格尔、哲学辞典等就是那时看的。虽然不全懂,也撬动了他的哲学思考。美术老师特别喜欢他,偷偷将自己收藏的西方美术大师的作品借给他看,在别人只知画“三忠于、四无限”时,他已在看米开朗琪罗、罗丹、伦勃朗、列宾等大师的作品了,这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一部《红楼梦》他是倒着读的,先看下集,再看中集,然后看上集,因为那是文革期间,《红楼梦》是禁书,他只能抓着什么读什么。为弄懂《红楼梦》,他还研究了李希凡、俞平伯的评论,当时俞平伯是挨批的,但宋刚明认为要研究透一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这一习惯他保持了一生,为此他常挨父亲的骂,也挨过老师、领导的批。“打破砂锅问到底”,在他们乡下是个不受人欢迎的习惯。其实现实生活中,有这一习惯的人也常吃苦头。
  那时能见到的名著很少,读到他认为是好书的就摘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甚至像《回文诗》这样无趣的技法诗,他都是反复抄,因为每次见到的版本都不全,这样他得反复地校,反复地抄。他现在还保存着几大本那时抄的诗集、警句,手都抄出了茧子,至今中指握笔的那块还是平的。
  1974年中学毕业,正值“文革”年代,在家务农半年后,因为会打球和画画,他被招兵的特批带走了,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要知道,在那个宣传突出的年代,会这两样的能人,在那里都是宝贝。刚到部队,宋刚明就因为黑板报画得好,在团里出了名,结果军务股不肯放人,技术股抢着要人,他最想去的宣传股却去不了。最后,还是团政委慧眼识才,把他调到宣传股,做美术照相员,这已是入伍后快两年的时间。宋刚明说,当时已看了很多西方美术大师的作品,觉得照相是没本事的事,所以下连队都带个速写本。第一次弄相机,没拍好,才意识到摄影不是件简单的事。
  宋刚明说,憨人有憨福,他在部队遇到了第一个摄影老师,军里的摄影干事谭邦奎。这位老军事摄影记者制作技术非常好,当年的全国、全军影展都请他去制作照片。他手把手教会了刚明一流的冲洗制作照片技术。老先生是放牛娃出生,自知摄影水平有限,又将宋刚明送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师从长影摄影师学习摄影。这对宋刚明来说,犹如从家乡江边的田里一下子登上了天安门。刚明回忆,1978年在长影的学习收获不仅是摄影,当时还有机会看了大量的参考片,如《复活》、《风》等电影,知道了爱森斯坦等世界大师,知道了摄影原来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述。他贪婪地学习电影结构,研读蒙太奇、电影摄影技法。一本英国人写的用光技法,他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在长影,因为刚明人长得帅,常被摄影师当作试胶片的模特儿,使他有机会看到拍摄过程,了解摄影室的布光和各项器材的应用技术,摄影技艺大为长进。
  1979年,从长影学习归来的宋刚明拍摄的《瓜臂比长》登在《空军报》的报眼上,过去这里是登毛主席语录的地方,这事一下轰动了部队。军政治部主任说,我们要培养就培养宋刚明这样的人。一年后他就被调到了军政治部,两年后又被调到空军航空杂志,从事编辑工作。由于对摄影的挚爱,1983年,他主动放弃了在北京的一切机会,到广西一线部队当了名摄影干事。那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作品,获奖照片九寨沟的《秋瀑》就是这个时期拍摄的。
  1988年,宋刚明转业到湖北《警笛》杂志社做美术编辑,一干就是13年,直到主编助理。他一直热爱摄影,但他的职业离他的梦想一直有距离,他说他从没做过职业摄影师或摄影记者,一直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当他的工龄满30年,可以享受公务员退休待遇时,他就退出了警界。2007年,他有一年的自由时光,刚出的新书《影觞》就是那时写的,他说他最享受那段自由的时光。之后,宋刚明又被大学请了去,在大学从事摄影教育。
  宋刚明说,他一生最幸运的是遇到许多好人,给了他知识的引领和启迪。中学时,因为板报画得好,认真也有创意,美术老师非常喜欢他,在那特殊的年代,“封资修”的“禁书”老师不能明着让学生多看,就把书给他,让他自学西方美术;入伍后,在基层部队遇到了谭老师,解决了摄影技术问题;在军部宣传处,通过在长影向电影摄影师学习,完成了摄影基础知识的通识,更尽兴地参与各种摄影实践,技法和摄影观念开始形成,并开始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在公安厅办杂志,从事的工作不太喜欢,但借着职业便利,他完成了自己许多预想的主题创作;现在教书育人,集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最快乐的时候。
  宋刚明一辈子嗜书如命,几乎抓起什么书都读,不仅仅是世界文学名著,哲学书,也不仅仅是能见到的摄影书籍,像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罗兰·巴特的《明室》,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等摄影理论名著他都是反复读,几个不同译本对照读。而且他喜欢购买摄影家的画册学习,在他当兵每月十多元津贴的时候,就省吃俭用买过六十多元一本的陈复礼摄影画册,他现在书柜里几乎有世界所有摄影名家的如布勒松、弗兰克、萨尔加多等世界大师原版画册,一本詹姆斯关于战争摄影的画册,近两千元,他也舍得买。他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当代摄影大师寇德卡的画册,就将寇德卡的代表作《流放》翻拍了一本,手工放大制作成一本画册。他还喜欢读炒菜的书、木工书、装房子的书、汽车知识的书甚至命理书,他对血型和性格都有很深的研究,这也许就印证了我前面说的他什么都能干的原因,知识就是力量。
  宋刚明调侃,20至30岁的摄影是学习、模仿的阶段;30至40岁是思考的阶段,虽然这之前已得了好多全国的摄影大奖,但总觉得摄影如果仅是拍得好看或得个什么沙龙奖,其作品也太肤浅了;40岁是摄影开窍的时间,一旦醒悟了,摄影就像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看见大海般喜悦,那就是摄影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受。要用看得见的影像传达看不见的思想,片子要反映你的情绪、你的思想。一张照片流传久远是由其思想性决定的。
  宋刚明直言,40岁到50岁之间,他就是想建立自己的摄影风格,对摄影理论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比如对“如日中天”的纪实摄影,他认为纪实这两个字不能作为摄影分类,因为摄影的即是纪实的,分类有个总原则就是“子分类不能大于或等于母分类”,不然你分不清。像“艺术”、“观念”也不能作为分类,哪个摄影不纪实?哪个摄影不艺术?哪个摄影不观念?现在摄影在分类上一窝乱象,一是摄影艺术过于年轻,好多事还没弄清楚,二是我们的理论家、传媒遇事不深究,人云亦云。他认为现在的纪实摄影,无非是体现社会关怀,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不如叫人文摄影更妥当。
  宋刚明对摄影技巧有过很高的追求,他能熟练操作各种相机,掌握各种暗室技法,但他现在认为技巧高低并没那么重要,不喜欢找偏门或轰动的题材来取悦评委,来增加媒体采用率,而希望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正常展现民族的生活状态。他认为“矫枉过正”的提法不好,理论就应该客观公正,不然你永远是摇摇摆摆的,正常不了。我们现在的沙龙热不也是理论家们吹出来的?现在又把风光摄影骂个狗血淋头,这对摄影的正常发展不利。画意摄影在中国有大市场,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风光摄影大概是灭不了的,但我们应该告诉摄影人:人文摄影的境界是风光摄影无法企及的。他不赞成用画论来评价摄影,因为摄影与绘画不同。在教学中宋刚明发现,懂美术的学摄影上手快,但很快就碰到瓶颈,拍摄手法匠气,上不去。所以,他告诫学摄影的学生有时要远离画论,要多听音乐、多看文学作品、哲学名著,因为这更具思想性,可以让你的摄影走得更远。
  宋刚明认为现在是一个摄影爆炸式发展的时代,其思想性、震撼力迟早会达到或超过文字的表现力,摄影在特殊题材上如在战争、地震中的表现力,是文字和绘画无法比拟的。美国人考文斯基在1974年就预言:“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写字的人,而是不会摄影的人。”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它将成为我们人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中国目前摄影教育是遍地开花,但鱼龙混杂,关键是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更高的境界。许多摄影老师是经验型的,教得很凌乱,缺乏开启学生视野的能力。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思想和独立精神,如果精通了摄影技术,一定会超过我们。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我们走过的路和问题整明白,交给后来人一条光明的路。”
其他文献
一些摄影者背着相机走进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面对着形态各异、色彩万千的自然景观,举起相机用取景器框住一个个画面时,总感觉有些茫然,其结果不是一阵乱拍,就是左顾右盼不知所措。往往拍出的照片主次不清、光影平淡,只是泛泛的记录,缺乏摄影所要表达的艺术魅力。如何解决好风光摄影的构图,以达到摄影艺术语言的完整表达,成为每个摄影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中找出秩序;构图
期刊
到大自然去观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环保娱乐活动。通过参与观鸟活动,可以进一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因为观鸟大多是在野外进行的活动,除要注意出行安全之外,广大观鸟人也非常关注必要的观测望远镜,以及鸟类图鉴等观鸟装备的携带。为支持人们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和融入大自然,国际著名的摄影包品牌——乐摄宝,针对野生鸟类及自然生物的观测,首创设计出Optics观鸟系列背包,使观鸟爱好
期刊
5. 大风天气  自然界的风,对摄影创作能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渲染主题气氛,营造动感效果。  图1,站在飓风呼啸的黄河边,相信你的心情绝不会像站在西湖边上那样轻松。大风裹着黄沙扑面而至,遮挡住了杂乱的背景环境,营造了主题气氛,效果尤为壮观。浑浊的江水、犬牙交错的怪石、若隐若现的石拱桥、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先人时代,景色就是这般模样吧?此时此刻,一幅古代画卷萌生于脑海之中。这一灵感激
期刊
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是1862~1887年活跃于上海滩的英国摄影师,他拍摄过很多题材的照片,诸如官员出行、罪犯行刑等新闻时事及社会风俗,并多次在《远东》(Far East)、《伦敦新闻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杂志发表。在清末民初很多西方出版的有关中国的图书中,都大量采用了桑德斯拍摄的照片来图解中国社会。英国著名的东方摄影史学者泰勒·贝内
期刊
初识百诺(BENRO)是从它的三脚架和云台开始的,短短几年里,百诺就从一个单一生产三脚架和云台的企业转变成为能生产多种摄影摄像附件的国内知名摄影附件企业。而且,产品走向了国际。Ranger(游侠)Pro 400N是百诺新近推出的一款针对专业户外摄影爱好者的双肩背摄影包。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款双肩背摄影包的表现让我满意,现将Ranger Pro 400N双肩背摄影包介绍给大家。    外观时尚用料
期刊
在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中,各种海洋动物在水中游走,时而嬉戏,穿梭在珊瑚之中;时而休憩,享受着美好的时光。面对如此美好的画面,我们更多的是感叹,却难以亲身感受海洋世界的美妙。由于水下拍摄设备昂贵,摄影地点稀缺,又有不少的拍摄限制,因而令大多数摄影爱好者,甚至一些专业摄影群体也对水下摄影望尘莫及。难道我们真的要远离这样的拍摄题材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拍摄方式和技巧,在水族馆拍摄水下的美景,将海
期刊
7月26日,北京正值盛夏酷暑,距离9月1日“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征稿结束还有一个月零五天。王文澜、解海龙、鲍昆、于文国、李舸、阿音、成卫东、康泰森、柴继军、马宏杰等中国摄影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应本刊之邀聚首新华社,在聆听了大赛主办方之一新华社的代表就比赛基本情况、推介情况、征稿进展等的介绍后,他们围绕大赛的意义、推介渠道及摄影如何关注贫困等话题畅所欲言,其中不乏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值得摄影者乃至摄影
期刊
摄影所具有的直观的再现力量,自其问世之初就被具社会意识的摄影家所注意。他们开发、运用其于呼吁改革社会的诉求中。约翰·汤姆逊拍摄伦敦街头贫民、雅可布·里斯拍摄来美移民的蜗居、路易斯·海因拍摄雇佣童工等实践,成为运用摄影来暴露、对抗邪恶的滥觞。  贫困的定义因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变化。显然,我们关注贫困,如果能够以锐利的思考与有力的影像去丰富有关贫困的概念与思考,而不是固化、窄化贫困的定义,那就
期刊
百诺(BENRO)专业摄影脚架云台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最近,我使用了百诺的行者系列C1190T B0新款平板三脚架套装。这是一款极具个性化设计、便于携带、适宜旅行摄影的三脚架套装。其创新的设计理念用“一”字形本体代替了原来的由三角形设计的三割座,采用了平板一字并排收拢。错位伸张三脚鼎立的设计结构,使得脚架收拢时更紧凑和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打破了过去对平板脚架在稳定性上的顾虑,切实感受到百
期刊
一到新闻总署,就见到最崇拜的两个人  解放前夕,我正在上海东吴大学读法律二年级。听说华东新闻学院要招人,为新中国培养新闻人才。但它有个条件,要大学二年级以上才能报考。因为法律跟新闻有点关,我就去报名。一看,都是有名的人,当时上海报纸的主编、副主编都去报名了。我一看这些人来我怎么比啊!结果他们都没被录取,那些人背景都有些复杂。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审查,政审我没有问题,学生嘛,单纯,而且进步,是学生会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