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欧美青少年文学历经几十年,成为欧美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类别。文章试图从欧美青少年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青少年文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和阐释欧美青少年文学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关 键 词】青少年文学;儿童文学;幻想文学;少年主体性;文学性
【作者单位】赵易平,北京少年儿童图书研究社。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9.002
青少年文学是从儿童文学中分离出来的,内容多与青少年的人生经历有关。以美国青少年文学为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将青少年视为一个独立的年龄阶段,青少年文学这一专门文学类型开始出现。青少年文学是为青少年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这个文学类型一直有一种含混性,叫法很多,年齡段的划分也不固定,有的叫青少年小说,有的称未成年文学。青少年的年龄是从13岁到17岁,但在国外的研究中,这个年龄段不固定,也有人将其年龄段定为15岁到20岁左右。青少年文学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学门类:虚构、非虚构、诗歌、传记、幻想和童话等,又分为校园文学、家庭文学、历险题材、族群题材、战争题材、历史题材、情感题材和社会题材等。青少年文学主题涉及成长、社会问题、情感和幻想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青少年经历现实中的黑暗、残酷并逐渐长大成人,以昂贵的代价获取最初人生经验的故事,从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看,都比之前的儿童文学有所突破。这也是后来青少年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一、欧美青少年文学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两部很著名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即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和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刘易斯的幻想小说《纳尼亚传奇》和1967年辛顿出版的小说《局外人》更成为青少年文学的典型代表。
20世纪60年代,文学开始确立“30岁以下青年一代”的读者概念。这个时期的未成年文学,也就是青少年文学,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1969年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1967年的《钟罩》、1970年的《保佑野兽和孩子们》涉及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的畅销让“青少年文学”这一概念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少年文学从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过去被视为禁忌的标准,比如,对性取向、情爱、死亡或者自杀的描写,曾经被认为读者不宜的内容,现在很自然地出现在青少年文学作品里。小说开始自然地反映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特别是男孩、女孩懵懂的初恋故事。爱情小说或者少女文学是青少年特别喜欢的文学类型,深受女孩子的喜欢,其代表作有《饶舌女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盖曼,他的作品涵盖了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和成人文学各个年龄段的文学类别。《那天我拿爸爸换了两条金鱼》是尼尔·盖曼一部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尼尔·盖曼是欧美文学界非常著名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也是幻想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横跨很多领域,包含幻想小说、恐怖小说、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漫画、剧本及歌词等。尼尔·盖曼的小说诡异、突兀,情节触动心弦,悬而不定、变幻莫测。他的成人科幻小说《美国众神》享有盛誉,这部小说集隐喻和寓言于一身,融合恐怖小说、神话故事和魔幻小说,是超越时代的现代神话。
对儿童文学和青少年文学来说,尼尔·盖曼的作品延续了他在成人科幻作品中诡异、出人意料和引人入胜的特点。其中,《卡罗琳》荣获2003年雨果奖及布拉姆·斯托克奖,并获得2003年的最佳青少年读本和最佳短篇幻想小说。《卡罗琳》又名《鬼妈妈》,讲述了一个厌倦了被管教的小姑娘卡罗琳,从家中的镜子中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发现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妈妈让她感到恐惧和阴森,镜像中的另一个妈妈后来绑架了现实中的妈妈和爸爸,并试图将卡罗琳留在那个她营造出来的世界。卡罗琳凭借智慧逃出那个虚幻的世界,还将试图来抓她回去的另一个妈妈送走,故事让少年读者时刻处于一种惊悚但又不失兴奋的气氛中。这部从传统儿童文学中衍生出的作品,在过去或被视为越界、少儿不宜,经过尼尔·盖曼的演绎,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了青少年读者的恐惧审美和英雄自我投射心理需求,拓展了青少年文学的表达空间和审美风格。尼尔·盖曼的另一部力作《坟场之书》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并荣获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奖项纽伯瑞奖。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少年版的惊悚小说,故事的开篇讲述一个杀手来到一个家庭,试图将所有人杀害,唯独一个幼小的婴儿逃离现场。婴儿进入一片坟场,在那里被幽灵养育成人。这个孩子最后凭借先天的神力在幽灵们的帮助下,在现实中完成学业,最终找到那个杀手,解开了自己家人被杀害的谜底。小说充满了急停周转让人心跳的悬念,具有典型的青少年文学特征。
1997年,J.K.罗琳完成了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第一本,该书成为青少年文学的典范,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追捧。魔法学校里三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正好对应广大青少年读者在学校和社会中面临的众多青春期问题。《哈利·波特》的成功让罗琳成为青少年文学的标志性人物。随后,美国作家苏珊·格林斯的小说《饥饿游戏》也开始风靡,并被拍摄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之后,美国作家蒂芬尼·迈尔的系列吸血鬼玄幻小说《暮光之城》、斯蒂芬·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克里沙·利佛的小说《活在你的生命里》、布罗克·柯尔的《山羊》等,都属于典型的优秀青少年文学作品。
拥有了多种作品形成的文类基础,美国于2000年设立了普林兹奖。它是一个针对青少年文学的奖项,其宗旨是完全根据文学品质,评出为青少年创作的最佳图书。该奖每年一次,倚重文学性,评选上一年度出版的青少年文学书籍,一般只有一位作者获奖,最多可有四人获得荣誉提名;评选题材包括虚构、非虚构、诗歌和选集等。此外,还有亚历克斯奖、爱德华兹奖和莫里斯奖(Morris Award)等,每年奖励不同风格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二、欧美青少年文学中的少年主体性表达
1.从生理角度确立少年主体性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少年阶段(从12岁到18岁)有着与其他人生阶段不同的心智发育、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有心理学派认为,从出生到两岁,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协调、感觉经验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这个阶段被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两岁儿童已经拥有了复杂的感知运动模式,并开始操作原始符号。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表象和图画来表征世界,符号思维超越了感觉信息和身体动作的简单联系。7岁到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推理代替了直觉思维,但只能将推理运用到特定和具体的实例中。从11岁到15岁,孩子们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比具体运算思维更为抽象。
青少年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青春期的变化。当青少年身体内的荷尔蒙开始泛滥,女孩子可能表现得更为女人,男孩子表现得更像男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根据人体的解剖生理构造,男性更具有侵入性和攻击性,女性更具有包容性和被动性”。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和身体的内在发育促使男孩和女孩有更明确的性别意识,开始关注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性意识、恋爱成为其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情与性的关系也因此在青少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欧美青少年文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宽容。
2.从心理角度看少年的主体性
青春期少年与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和拒绝长大心理不同,少年主体性开始确立,显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并逐渐完善。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远离儿童身份;同时,他们尚未长大成人,身心置于成人世界边界之外,充满对未知的探求和观望,心智尚处于变动期,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确立,他们尝试着对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判断和评定。
青少年时期也是每个人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人生阶段。人格可以归纳为五大因素: 开放性、责任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研究工作者发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不如成年人时期稳定,而气质作为人格的基础,被定型为一个人的心理风格和典型的反应方式。不同的人格特征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文化、风俗和历史塑造而成。少年的认知方式也是多样和独特的,青少年不再受限于将实际的具体的经验作为思维的参考,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包括纯粹假设的可能性事件或极为抽象的命题,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
青少年从心理、生理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体验着成长裂变的阵痛。成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脱离童年、转折时期(青春期)和步入成人社会。人在12岁脱离童年时期,身体、心理和思想也与童年完全不一样。他们对异性开始感兴趣,对父母、师长的观点不再完全信服,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开始建构独立的自我,开始积极参与一些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拥有强烈的是非观,对很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思考。脱离童年、自我意识加强、驻足成人世界之边、逐渐摆脱父母监护和追求独立性,是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在这个过渡时期,青少年既有对童年的留恋,也有对童年的拒绝;既有对成人社会的憧憬,也有对未来的戒备和彷徨。心智的成长和身体的发育使这些意识逐渐加强,因此产生了青春期的叛逆。这种叛逆性表现为对客观是非的追问,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这种追问和求索得不到别人认同,他们会感到自身的孤独和突破既定现实的欲望冲动。这种孤独感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一种勇气,挑战任何既定的被认为不正确的常规和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反叛。比如,S.E.辛顿的《局外人》、保罗·金代尔的《猪人》、斯蒂文·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都是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描述底层少年的生存状态,显示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内容和讲述方式。青少年刚刚觉醒的认知方式和懵懂又澄澈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了极为强劲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指青少年对既有的常规、权力和秩序力图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世界的重建,但往往因自身弱小和无助而失败。
3.从文学角度看青少年的主体性
青少年文学创作的核心应该是青少年本身,应带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强烈生命体验和心理诉求,而不是一些共通性的、一般性的和他人的故事。这种主体性包含三层意思:作家创作的少年主体意识、作品中以少年为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以青少年为代表的接收方的主体性。首先,作家的主体性表现为将作家的具体创作实践、个人的主观创造性、想象力与精神自由,以及对少年的生命关照融为一体,创作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其次,作家在作品中对青少年人物赋予主体地位,把这些青少年人物当成独立的个体,当作具有自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独立价值的人,他们拥有自由的思想灵魂,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逻辑,而作家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不介入、间离式的关照和注视,而非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最后,接收方的主体性指青少年文学是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青少年读者群体在接收过程中产生共鸣或反感,获得自己的理解,形成接受或拒絕、欣赏或批评结果,在整个接收过程中,接收者自主发挥审美创造力,赋予少年人物应有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审美过程。这种为青少年而书写的文学类别从根本上摆脱了儿童时期那种避藏在成人羽翼之下对世界观瞄和感受的方式,使青少年激发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力。
三、欧美青少年文学的文学性表达
青少年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基于青少年的独特文学表达,描述未成年人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程中,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承担责任的成年期间,身心承受的变化、迷茫和疼痛。青少年文学书写少年眼中自我困境中的破茧而出、凤凰涅槃,经历磨难、挫折不断成熟的故事。从儿童时期养成并保留的童真、童心随着身心成长形成的价值诘问、鲜明的二元是非认知方式,构成青少年文学独特的文学特征和精神思辨性。青少年文学的审美特征具有多义性,读者凭借感觉、直觉感受美、丑、悲、喜、崇高和卑下等。
1.真实的现实观
青少年文学通过真实的现实观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从青少年的角度,以他们独有的心理机制和心灵底色,以理想式的英雄气概,抵御那些自认为不合理的黑暗污浊的东西。青少年文学往往不会规避对现实的直陈描述,力求避免对现实乌托邦式的构建,即使在幻想作品中,冲突、矛盾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投射。 例如,美国作家Lois Lowry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擅长分析、探讨一直以来困扰青少年的诸多问题,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她两度成为美国青少年文学最高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章的获得者,获奖作品分别是《数星星》和《记忆传授人》。《数星星》是美国中学生必读文本,它用文学语言讲述历史,激人励志,是值得多年龄层读者细细品味的佳作。此外,美国作家布罗克·柯尔的《山羊》、克里沙·利佛的《活在你的生命里》超越了个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说出来》讲述被强暴的女孩艾玛鼓足勇气讲述真相的故事;《朵萨的热情》讲述宗教裁判所期间,三个姐妹帮助异教徒小女孩朵萨的故事;还有尼尔·舒斯特曼的科幻题材《长柄大镰刀》讲述未来世界斯基泰人收割过剩人口而引发的伦理和人性危机。这些作品无不从某个客观的角度介入现实,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同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关联在一起。
2.多重视角诠释
许多作品是通过一个或数个少年的眼睛完成对故事的叙述,有时也加入成人的视角或者平行的、中性的视角,视角的广域性、多元化使文学性表达更为丰富,也提供了对现实多重演绎和解释的可能性。
有研究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青少年小说的故事更加复杂,时间跨度较长,人物形象丰富,并包括了许多成年人的人物形象。小说的叙述方式也从率真、直接转为多义、暧昧,蕴含着暗示、象征、意象、意境和隐喻。在叙述形式上,美国当代青少年文学作品不囿于单独的叙事视角,而是综合第一人称、中性视角、双重视角、多重视角、交叉视角和并行视角。例如,沃尔夫的《蝙蝠六》就是通过20个人物的多重叙事诠释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此外,《蝇王》中成人不介入的零度视角,《坟场之书》中的中性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交替登场,都是很好的例证。多重视角避免了单一本位视角对内容和含义的局限表述,让青少年文学更具备文学的表现力和虚构的张力。
3.英雄气概的救世情怀
青少年文学作品里,成人世界往往是青少年世界的对立面。少年英雄力挽狂澜的担当成为救世的最终希望,少年捍卫纯正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救赎人类和关照未来,成为此类作品的思想内核。这类作品多含有人类创世和未来寓言的意义。比如,曼努埃尔·刚萨雷斯的《地区办公室正遭受攻击》、S.F汉森的《内鬼》、尼尔·斯通的《亲爱的马丁》,这些故事从幻想和现实的角度彰显少年孤胆英雄式的气概和救世的雄心。
4.恐惧美学的应用
欧美青少年文学用文学的语言营造鬼魅阴戾的气氛,让主人公置身其中无法脱离,以一种黏着的方式感受文本中的恐怖,让读者体验过山车式的适度惊厥,被缭绕不散的精神刺激包围。随着恐惧耐受力日渐增强,青少年能体验到一种痛并快乐的愉悦感,这种心里的感受让他们上瘾。这种美学追求与传统儿童文学理念中的儿童恐惧观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含义。《鬼妈妈》《坟场之书》《暮光之城》《哈利·波特》等作品都包含对恐惧美学的追求。
纵观欧美青少年文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确立和发展是渐进式的,从儿童文学中分离出来,随着少年主体性的逐渐建立和完善,经历几十年的尝试和破界,在各种文化和观念的博弈、争论、对抗、发酵和相互渗透下,衍生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和不同思想内涵的文本。欧美青少年文学已成为一种内容迥异、风格多元、底蕴丰厚和包容宽泛的文学类别,成为青少年喜欢的文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英]J. K. 罗琳.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 马爱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美]苏珊·柯林斯. 饥饿游戏[M]. 耿芳,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美]斯蒂芬妮·梅尔. 暮光之城[M]. 覃学岚,孙郁根,李寅,译. 南宁:接力出版社,2009.
[4][英]尼爾·盖曼. 那天我拿爸爸换了两条金鱼[M]. 杨婷婷,译.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5][英]尼尔·盖曼. 鬼妈妈[M]. 杨婷婷,译.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6][英]尼尔·盖曼. 坟场之书[M]. 胡雅倩,译.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
[7][英]尼尔·盖曼. 美国众神[M]. 戚林,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8][美]约翰·桑特洛克. 青年心理学(第11版)[M]. 寇彧,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9][美]塞林格. 麦田的守望者[M]. 孙忠旭,修订.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10][英]戈尔丁. 蝇王[M]. 龚志成,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1][美]布罗克·科尔. 山羊[M]. 刘玉静,译.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
【关 键 词】青少年文学;儿童文学;幻想文学;少年主体性;文学性
【作者单位】赵易平,北京少年儿童图书研究社。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9.002
青少年文学是从儿童文学中分离出来的,内容多与青少年的人生经历有关。以美国青少年文学为例,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将青少年视为一个独立的年龄阶段,青少年文学这一专门文学类型开始出现。青少年文学是为青少年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这个文学类型一直有一种含混性,叫法很多,年齡段的划分也不固定,有的叫青少年小说,有的称未成年文学。青少年的年龄是从13岁到17岁,但在国外的研究中,这个年龄段不固定,也有人将其年龄段定为15岁到20岁左右。青少年文学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学门类:虚构、非虚构、诗歌、传记、幻想和童话等,又分为校园文学、家庭文学、历险题材、族群题材、战争题材、历史题材、情感题材和社会题材等。青少年文学主题涉及成长、社会问题、情感和幻想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青少年经历现实中的黑暗、残酷并逐渐长大成人,以昂贵的代价获取最初人生经验的故事,从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看,都比之前的儿童文学有所突破。这也是后来青少年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一、欧美青少年文学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两部很著名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即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和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刘易斯的幻想小说《纳尼亚传奇》和1967年辛顿出版的小说《局外人》更成为青少年文学的典型代表。
20世纪60年代,文学开始确立“30岁以下青年一代”的读者概念。这个时期的未成年文学,也就是青少年文学,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1969年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1967年的《钟罩》、1970年的《保佑野兽和孩子们》涉及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的畅销让“青少年文学”这一概念逐渐被广大读者接受。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少年文学从观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过去被视为禁忌的标准,比如,对性取向、情爱、死亡或者自杀的描写,曾经被认为读者不宜的内容,现在很自然地出现在青少年文学作品里。小说开始自然地反映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特别是男孩、女孩懵懂的初恋故事。爱情小说或者少女文学是青少年特别喜欢的文学类型,深受女孩子的喜欢,其代表作有《饶舌女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尼尔·盖曼,他的作品涵盖了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和成人文学各个年龄段的文学类别。《那天我拿爸爸换了两条金鱼》是尼尔·盖曼一部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尼尔·盖曼是欧美文学界非常著名的青少年文学作家,也是幻想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横跨很多领域,包含幻想小说、恐怖小说、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漫画、剧本及歌词等。尼尔·盖曼的小说诡异、突兀,情节触动心弦,悬而不定、变幻莫测。他的成人科幻小说《美国众神》享有盛誉,这部小说集隐喻和寓言于一身,融合恐怖小说、神话故事和魔幻小说,是超越时代的现代神话。
对儿童文学和青少年文学来说,尼尔·盖曼的作品延续了他在成人科幻作品中诡异、出人意料和引人入胜的特点。其中,《卡罗琳》荣获2003年雨果奖及布拉姆·斯托克奖,并获得2003年的最佳青少年读本和最佳短篇幻想小说。《卡罗琳》又名《鬼妈妈》,讲述了一个厌倦了被管教的小姑娘卡罗琳,从家中的镜子中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发现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妈妈让她感到恐惧和阴森,镜像中的另一个妈妈后来绑架了现实中的妈妈和爸爸,并试图将卡罗琳留在那个她营造出来的世界。卡罗琳凭借智慧逃出那个虚幻的世界,还将试图来抓她回去的另一个妈妈送走,故事让少年读者时刻处于一种惊悚但又不失兴奋的气氛中。这部从传统儿童文学中衍生出的作品,在过去或被视为越界、少儿不宜,经过尼尔·盖曼的演绎,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了青少年读者的恐惧审美和英雄自我投射心理需求,拓展了青少年文学的表达空间和审美风格。尼尔·盖曼的另一部力作《坟场之书》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并荣获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奖项纽伯瑞奖。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少年版的惊悚小说,故事的开篇讲述一个杀手来到一个家庭,试图将所有人杀害,唯独一个幼小的婴儿逃离现场。婴儿进入一片坟场,在那里被幽灵养育成人。这个孩子最后凭借先天的神力在幽灵们的帮助下,在现实中完成学业,最终找到那个杀手,解开了自己家人被杀害的谜底。小说充满了急停周转让人心跳的悬念,具有典型的青少年文学特征。
1997年,J.K.罗琳完成了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第一本,该书成为青少年文学的典范,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追捧。魔法学校里三个少年的成长故事正好对应广大青少年读者在学校和社会中面临的众多青春期问题。《哈利·波特》的成功让罗琳成为青少年文学的标志性人物。随后,美国作家苏珊·格林斯的小说《饥饿游戏》也开始风靡,并被拍摄成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之后,美国作家蒂芬尼·迈尔的系列吸血鬼玄幻小说《暮光之城》、斯蒂芬·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克里沙·利佛的小说《活在你的生命里》、布罗克·柯尔的《山羊》等,都属于典型的优秀青少年文学作品。
拥有了多种作品形成的文类基础,美国于2000年设立了普林兹奖。它是一个针对青少年文学的奖项,其宗旨是完全根据文学品质,评出为青少年创作的最佳图书。该奖每年一次,倚重文学性,评选上一年度出版的青少年文学书籍,一般只有一位作者获奖,最多可有四人获得荣誉提名;评选题材包括虚构、非虚构、诗歌和选集等。此外,还有亚历克斯奖、爱德华兹奖和莫里斯奖(Morris Award)等,每年奖励不同风格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二、欧美青少年文学中的少年主体性表达
1.从生理角度确立少年主体性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少年阶段(从12岁到18岁)有着与其他人生阶段不同的心智发育、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有心理学派认为,从出生到两岁,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协调、感觉经验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这个阶段被称之为感知运动阶段。两岁儿童已经拥有了复杂的感知运动模式,并开始操作原始符号。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表象和图画来表征世界,符号思维超越了感觉信息和身体动作的简单联系。7岁到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推理代替了直觉思维,但只能将推理运用到特定和具体的实例中。从11岁到15岁,孩子们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比具体运算思维更为抽象。
青少年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青春期的变化。当青少年身体内的荷尔蒙开始泛滥,女孩子可能表现得更为女人,男孩子表现得更像男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根据人体的解剖生理构造,男性更具有侵入性和攻击性,女性更具有包容性和被动性”。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和身体的内在发育促使男孩和女孩有更明确的性别意识,开始关注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性意识、恋爱成为其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情与性的关系也因此在青少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欧美青少年文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宽容。
2.从心理角度看少年的主体性
青春期少年与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和拒绝长大心理不同,少年主体性开始确立,显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并逐渐完善。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并非儿童,开始有意识地远离儿童身份;同时,他们尚未长大成人,身心置于成人世界边界之外,充满对未知的探求和观望,心智尚处于变动期,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确立,他们尝试着对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判断和评定。
青少年时期也是每个人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人生阶段。人格可以归纳为五大因素: 开放性、责任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研究工作者发现,青少年时期的人格不如成年人时期稳定,而气质作为人格的基础,被定型为一个人的心理风格和典型的反应方式。不同的人格特征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文化、风俗和历史塑造而成。少年的认知方式也是多样和独特的,青少年不再受限于将实际的具体的经验作为思维的参考,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包括纯粹假设的可能性事件或极为抽象的命题,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
青少年从心理、生理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体验着成长裂变的阵痛。成长通常包括三个阶段:脱离童年、转折时期(青春期)和步入成人社会。人在12岁脱离童年时期,身体、心理和思想也与童年完全不一样。他们对异性开始感兴趣,对父母、师长的观点不再完全信服,开始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开始建构独立的自我,开始积极参与一些家庭之外的社会活动,拥有强烈的是非观,对很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思考。脱离童年、自我意识加强、驻足成人世界之边、逐渐摆脱父母监护和追求独立性,是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在这个过渡时期,青少年既有对童年的留恋,也有对童年的拒绝;既有对成人社会的憧憬,也有对未来的戒备和彷徨。心智的成长和身体的发育使这些意识逐渐加强,因此产生了青春期的叛逆。这种叛逆性表现为对客观是非的追问,是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这种追问和求索得不到别人认同,他们会感到自身的孤独和突破既定现实的欲望冲动。这种孤独感在文学作品中则表现为一种勇气,挑战任何既定的被认为不正确的常规和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反叛。比如,S.E.辛顿的《局外人》、保罗·金代尔的《猪人》、斯蒂文·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都是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和语言描述底层少年的生存状态,显示了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内容和讲述方式。青少年刚刚觉醒的认知方式和懵懂又澄澈的价值观让他们具备了极为强劲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指青少年对既有的常规、权力和秩序力图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世界的重建,但往往因自身弱小和无助而失败。
3.从文学角度看青少年的主体性
青少年文学创作的核心应该是青少年本身,应带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强烈生命体验和心理诉求,而不是一些共通性的、一般性的和他人的故事。这种主体性包含三层意思:作家创作的少年主体意识、作品中以少年为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以青少年为代表的接收方的主体性。首先,作家的主体性表现为将作家的具体创作实践、个人的主观创造性、想象力与精神自由,以及对少年的生命关照融为一体,创作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其次,作家在作品中对青少年人物赋予主体地位,把这些青少年人物当成独立的个体,当作具有自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独立价值的人,他们拥有自由的思想灵魂,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逻辑,而作家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不介入、间离式的关照和注视,而非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最后,接收方的主体性指青少年文学是契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文学作品,青少年读者群体在接收过程中产生共鸣或反感,获得自己的理解,形成接受或拒絕、欣赏或批评结果,在整个接收过程中,接收者自主发挥审美创造力,赋予少年人物应有的尊严、人格和价值的审美过程。这种为青少年而书写的文学类别从根本上摆脱了儿童时期那种避藏在成人羽翼之下对世界观瞄和感受的方式,使青少年激发出一种全新的感觉力。
三、欧美青少年文学的文学性表达
青少年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基于青少年的独特文学表达,描述未成年人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程中,从无忧无虑的童年走向承担责任的成年期间,身心承受的变化、迷茫和疼痛。青少年文学书写少年眼中自我困境中的破茧而出、凤凰涅槃,经历磨难、挫折不断成熟的故事。从儿童时期养成并保留的童真、童心随着身心成长形成的价值诘问、鲜明的二元是非认知方式,构成青少年文学独特的文学特征和精神思辨性。青少年文学的审美特征具有多义性,读者凭借感觉、直觉感受美、丑、悲、喜、崇高和卑下等。
1.真实的现实观
青少年文学通过真实的现实观来表达对社会的关切,从青少年的角度,以他们独有的心理机制和心灵底色,以理想式的英雄气概,抵御那些自认为不合理的黑暗污浊的东西。青少年文学往往不会规避对现实的直陈描述,力求避免对现实乌托邦式的构建,即使在幻想作品中,冲突、矛盾也是对现实问题的投射。 例如,美国作家Lois Lowry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擅长分析、探讨一直以来困扰青少年的诸多问题,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她两度成为美国青少年文学最高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章的获得者,获奖作品分别是《数星星》和《记忆传授人》。《数星星》是美国中学生必读文本,它用文学语言讲述历史,激人励志,是值得多年龄层读者细细品味的佳作。此外,美国作家布罗克·柯尔的《山羊》、克里沙·利佛的《活在你的生命里》超越了个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说出来》讲述被强暴的女孩艾玛鼓足勇气讲述真相的故事;《朵萨的热情》讲述宗教裁判所期间,三个姐妹帮助异教徒小女孩朵萨的故事;还有尼尔·舒斯特曼的科幻题材《长柄大镰刀》讲述未来世界斯基泰人收割过剩人口而引发的伦理和人性危机。这些作品无不从某个客观的角度介入现实,将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同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关联在一起。
2.多重视角诠释
许多作品是通过一个或数个少年的眼睛完成对故事的叙述,有时也加入成人的视角或者平行的、中性的视角,视角的广域性、多元化使文学性表达更为丰富,也提供了对现实多重演绎和解释的可能性。
有研究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青少年小说的故事更加复杂,时间跨度较长,人物形象丰富,并包括了许多成年人的人物形象。小说的叙述方式也从率真、直接转为多义、暧昧,蕴含着暗示、象征、意象、意境和隐喻。在叙述形式上,美国当代青少年文学作品不囿于单独的叙事视角,而是综合第一人称、中性视角、双重视角、多重视角、交叉视角和并行视角。例如,沃尔夫的《蝙蝠六》就是通过20个人物的多重叙事诠释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此外,《蝇王》中成人不介入的零度视角,《坟场之书》中的中性视角和儿童视角的交替登场,都是很好的例证。多重视角避免了单一本位视角对内容和含义的局限表述,让青少年文学更具备文学的表现力和虚构的张力。
3.英雄气概的救世情怀
青少年文学作品里,成人世界往往是青少年世界的对立面。少年英雄力挽狂澜的担当成为救世的最终希望,少年捍卫纯正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救赎人类和关照未来,成为此类作品的思想内核。这类作品多含有人类创世和未来寓言的意义。比如,曼努埃尔·刚萨雷斯的《地区办公室正遭受攻击》、S.F汉森的《内鬼》、尼尔·斯通的《亲爱的马丁》,这些故事从幻想和现实的角度彰显少年孤胆英雄式的气概和救世的雄心。
4.恐惧美学的应用
欧美青少年文学用文学的语言营造鬼魅阴戾的气氛,让主人公置身其中无法脱离,以一种黏着的方式感受文本中的恐怖,让读者体验过山车式的适度惊厥,被缭绕不散的精神刺激包围。随着恐惧耐受力日渐增强,青少年能体验到一种痛并快乐的愉悦感,这种心里的感受让他们上瘾。这种美学追求与传统儿童文学理念中的儿童恐惧观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含义。《鬼妈妈》《坟场之书》《暮光之城》《哈利·波特》等作品都包含对恐惧美学的追求。
纵观欧美青少年文学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它的确立和发展是渐进式的,从儿童文学中分离出来,随着少年主体性的逐渐建立和完善,经历几十年的尝试和破界,在各种文化和观念的博弈、争论、对抗、发酵和相互渗透下,衍生出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和不同思想内涵的文本。欧美青少年文学已成为一种内容迥异、风格多元、底蕴丰厚和包容宽泛的文学类别,成为青少年喜欢的文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英]J. K. 罗琳.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 马爱农,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美]苏珊·柯林斯. 饥饿游戏[M]. 耿芳,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美]斯蒂芬妮·梅尔. 暮光之城[M]. 覃学岚,孙郁根,李寅,译. 南宁:接力出版社,2009.
[4][英]尼爾·盖曼. 那天我拿爸爸换了两条金鱼[M]. 杨婷婷,译. 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
[5][英]尼尔·盖曼. 鬼妈妈[M]. 杨婷婷,译.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6][英]尼尔·盖曼. 坟场之书[M]. 胡雅倩,译.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
[7][英]尼尔·盖曼. 美国众神[M]. 戚林,译.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8][美]约翰·桑特洛克. 青年心理学(第11版)[M]. 寇彧,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9][美]塞林格. 麦田的守望者[M]. 孙忠旭,修订.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10][英]戈尔丁. 蝇王[M]. 龚志成,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1][美]布罗克·科尔. 山羊[M]. 刘玉静,译.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