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特别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75-02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1 联系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你的体重大约是()千克。
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米。
一个苹果大约重()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2 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的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 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4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際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以“比和比例”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完成了课后的基本练习后,我利用午间时间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操场边的那棵雪松高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案(如爬上去量,砍倒后量等),但都未能与所学知识挂上钩时,我就让一名学生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到雪松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并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测量树高的方法。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只有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75-02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1 联系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你的体重大约是()千克。
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米。
一个苹果大约重()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2 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猴子骑车”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骑那种装有圆形做的轮子比较安全,也不会颠簸的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3 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 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4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際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以“比和比例”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完成了课后的基本练习后,我利用午间时间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操场边的那棵雪松高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案(如爬上去量,砍倒后量等),但都未能与所学知识挂上钩时,我就让一名学生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到雪松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并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测量树高的方法。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只有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