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国学”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载体,《论语》是国学最经典的文本之一,而作为圣贤的孔子则是探讨国学热最为关键的人物。《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的乐,“快乐”在孔子这里是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孔子注重内在的修养与人生境界,他的一生不管处于何种境遇,都能将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无论是学习、交朋友亦或修己安人都能体现孔子的快乐观。本文试图以孔子的快乐观为视角,解读当今的国学热与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国学热 孔子 快乐观 君子人格
当今国学热的兴起,部分原因是国人面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双重挑战,产生的忧患意识,从而发起的一场捍卫自己精神家园的运动。在这种局面之下,民间国学热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从国学经典文本中追寻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以此启发和指导国人摆脱精神迷失的状态。研究国学热绕不开经典文本《论语》与圣贤孔子,孔子曽经用简短的三十八个字来叙述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纵观孔子的一生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快乐,有过太多为世道而忧,但是孔子总能保持相对平和、乐观从容的心境,这是君子完整健全、至善至美人格的典范。民间国学热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君子人格的培养,研究孔子的快乐观,从孔子无限乐趣的精神世界与“道一以贯之”的道德实践中窥探圣贤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国学热的探讨,一些学者已有一定的关注,写过一些著作,例如,刘毓庆著的《国学概论》、陈壁生著《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等;也有相关的论文,例如陈来的《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郭齐勇的《国学与文化软实力》、曾加荣的《从“国学热”谈民族文化的振兴》等,前人的研究价值,主要集中在将国学热“放置”在社会转型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试图通过诠释国学的价值来解决当今社会的时代问题。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文本,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解读孔子的快乐观,以探讨君子人格的养成。
一.学习之乐——修己以敬
论语开篇就记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儒家非常看重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周易当中的蒙卦就讲人处于蒙昧当中,需要教育。随着当今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很多国学机构就试图解读国学经典文本,以此启蒙开智或修养身心,对于《论语》的解读是诸多机构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节试图以孔子学习的快乐为视角,去探讨君子如何学以修身,从而达到修己以敬的人生态度。
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中,“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德性的培养,学习也是一个人不断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2]”孔子少年时期艰难的生活,磨练出了孔子多才多艺的本领和卓越的才能。那么孔子少年时期是如何学习的呢?根据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清代郑环在《孔子世家考》中记载:“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从孔子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我们发现从小的家庭启蒙教育,是培养个人学习重要的环节。然而学只是最基本的,孔子强调好学,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认为“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3]”孔子认为“好学”是比忠信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那么在孔子那里“好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来源于人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从而产生的内在的满足,他不是个人的独享,而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这是孔子夸奖孔文子的话,但同时也道出孔子敏而好學,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那么孔子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他又从学习当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快乐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6]”对于孔子学礼仪的事情,《左传》记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官名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7]”在孔子所处的时期,“礼”不仅仅指礼仪,它的核心目的是用来定社会秩序的。除了学习礼,孔子对音乐也情有独钟,《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8]”又如《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9]”同时《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10]”孔子对于音乐的痴迷,来源于他丰富的内心情感,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调整人的身心,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会自然流露出和悦之感。《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在儒家文化中“诗”的目的是促使主体自觉的追求仁;“礼”推动个体的独立;“乐”培养主体完整的人格。在孔子这里,“学”的层次和程度是逐渐递进的,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学”的最低层次,孜孜不倦的好学是学习的较高层次,陶醉其中忘我的“学”是学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过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易》在孔子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是打通不同生命阶段的“秘籍”,正因为如此,孔子通过学习在追求自我精神与心智满足的同时,也将知识普及大众,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学”是孔子由凡入圣的关键,在孔子这里,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的背诵、记忆过程,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培养、完善个人德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转化人的气质,由个体证悟,推而广之,普及大众的过程。
那么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何以通过“学”来培养君子的人格呢?郭齐勇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我们强调成人教育,因为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须的一些素养,它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12]”从孔子的学习观我们发现,首先,他主张的“学”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德性的培养,这种德性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即我们通过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念,它是我们的日用常行之道。孔子强调好学,就是通过“学”来培养、挺立我们的主体人格,成为具有健全之公德、社会之责任、家国之担当的君子人格。其次,孔子强调的好学,不是独立的、专门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对于新事物,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始终抱有赤诚之心、好奇之心和探索之心,这“三心”是人们连接自我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孔子主张的好学,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私欲,求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成圣成贤,教化大众,利益天下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的过程,其实质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摆脱蒙昧、实现自我生命成长的方式,在这里学习不带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因而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最后,孔子所说的学,实质是君子之学,通过学习来保有、涵养那“纯亦不已”的本心,从而培养良好、健康、完美的生命气质和主体人格,并将这种特质显露于外在的行为举止中,达到内外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可见,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浪潮下,我们要弄清楚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颜炳罡教授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他认为:“国学是用来培养我们健全人格的,让我们做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去做动物。[13]”
关键词:国学热 孔子 快乐观 君子人格
当今国学热的兴起,部分原因是国人面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双重挑战,产生的忧患意识,从而发起的一场捍卫自己精神家园的运动。在这种局面之下,民间国学热表现的最为突出,他们从国学经典文本中追寻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以此启发和指导国人摆脱精神迷失的状态。研究国学热绕不开经典文本《论语》与圣贤孔子,孔子曽经用简短的三十八个字来叙述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纵观孔子的一生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快乐,有过太多为世道而忧,但是孔子总能保持相对平和、乐观从容的心境,这是君子完整健全、至善至美人格的典范。民间国学热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关于君子人格的培养,研究孔子的快乐观,从孔子无限乐趣的精神世界与“道一以贯之”的道德实践中窥探圣贤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国学热的探讨,一些学者已有一定的关注,写过一些著作,例如,刘毓庆著的《国学概论》、陈壁生著《国学热——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等;也有相关的论文,例如陈来的《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郭齐勇的《国学与文化软实力》、曾加荣的《从“国学热”谈民族文化的振兴》等,前人的研究价值,主要集中在将国学热“放置”在社会转型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试图通过诠释国学的价值来解决当今社会的时代问题。本文试图以《论语》为文本,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解读孔子的快乐观,以探讨君子人格的养成。
一.学习之乐——修己以敬
论语开篇就记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儒家非常看重学习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周易当中的蒙卦就讲人处于蒙昧当中,需要教育。随着当今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很多国学机构就试图解读国学经典文本,以此启蒙开智或修养身心,对于《论语》的解读是诸多机构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节试图以孔子学习的快乐为视角,去探讨君子如何学以修身,从而达到修己以敬的人生态度。
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中,“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对德性的培养,学习也是一个人不断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2]”孔子少年时期艰难的生活,磨练出了孔子多才多艺的本领和卓越的才能。那么孔子少年时期是如何学习的呢?根据司马迁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清代郑环在《孔子世家考》中记载:“圣母豫市礼器,以供嬉戏”从孔子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我们发现从小的家庭启蒙教育,是培养个人学习重要的环节。然而学只是最基本的,孔子强调好学,清华大学陈来教授认为“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3]”孔子认为“好学”是比忠信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那么在孔子那里“好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来源于人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从而产生的内在的满足,他不是个人的独享,而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这是孔子夸奖孔文子的话,但同时也道出孔子敏而好學,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那么孔子学习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他又从学习当中又获得了怎样的快乐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6]”对于孔子学礼仪的事情,《左传》记载:“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官名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7]”在孔子所处的时期,“礼”不仅仅指礼仪,它的核心目的是用来定社会秩序的。除了学习礼,孔子对音乐也情有独钟,《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8]”又如《论语·泰伯》:“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9]”同时《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10]”孔子对于音乐的痴迷,来源于他丰富的内心情感,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调整人的身心,在音乐的熏陶下人会自然流露出和悦之感。《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在儒家文化中“诗”的目的是促使主体自觉的追求仁;“礼”推动个体的独立;“乐”培养主体完整的人格。在孔子这里,“学”的层次和程度是逐渐递进的,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学”的最低层次,孜孜不倦的好学是学习的较高层次,陶醉其中忘我的“学”是学与生命融为一体的过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易》在孔子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是打通不同生命阶段的“秘籍”,正因为如此,孔子通过学习在追求自我精神与心智满足的同时,也将知识普及大众,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学”是孔子由凡入圣的关键,在孔子这里,学习不是简单知识的背诵、记忆过程,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培养、完善个人德性的过程,其目的是转化人的气质,由个体证悟,推而广之,普及大众的过程。
那么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背景下,何以通过“学”来培养君子的人格呢?郭齐勇教授认为:“当今社会,我们强调成人教育,因为仅有成才教育是不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健康的人所必须的一些素养,它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是空白。[12]”从孔子的学习观我们发现,首先,他主张的“学”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德性的培养,这种德性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即我们通过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念,它是我们的日用常行之道。孔子强调好学,就是通过“学”来培养、挺立我们的主体人格,成为具有健全之公德、社会之责任、家国之担当的君子人格。其次,孔子强调的好学,不是独立的、专门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对于新事物,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始终抱有赤诚之心、好奇之心和探索之心,这“三心”是人们连接自我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孔子主张的好学,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私欲,求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成圣成贤,教化大众,利益天下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的过程,其实质是将学习作为一种摆脱蒙昧、实现自我生命成长的方式,在这里学习不带有任何其他的目的,因而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最后,孔子所说的学,实质是君子之学,通过学习来保有、涵养那“纯亦不已”的本心,从而培养良好、健康、完美的生命气质和主体人格,并将这种特质显露于外在的行为举止中,达到内外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可见,在当今民间国学热的浪潮下,我们要弄清楚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颜炳罡教授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他认为:“国学是用来培养我们健全人格的,让我们做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去做动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