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网络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最后提出了目前开展网络教学迫切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
(一)信息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膨胀”,信息量大;
2、知识更新速度快;
3、人才竞争激烈。
(二)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为教育带来好处:教育信息的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学习更加方便;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超级连接;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
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最后,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许多新变化、新特点
(一)校园数字化。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缓考申请等)系统,电子校园(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
(二)教材的科学化。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主体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
(四)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五)学生素质合理化。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六)学校开放化。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三、对当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合目前我国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提高认识,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在开展网络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应少一些彷徨,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干中求发展。
(二)提供条件,自我加压,造就高水准的教育技术机构。网络教学的主管部门(姑且称为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唯此,教育技术中心才能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才能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才能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培训,这样更为真实有效,更有说服力。
(四)注重开发网络功能,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开发其功能,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园网建成以后,仅仅是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网络运行效益极低,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
(五)采取多种途径,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的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丰富教学资源要坚持多途径搜集、务实开发的原则。
(六)注重教学设计,将其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通道,是技术手段,是教学的局部因素。网络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要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将教学设计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
(七)注重实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技术杠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成了一体,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不少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连入了互联网,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开展网络教学有何意义?它对学校教学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开展网络教学应注意些什么?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教育是一个产业,其产品的好坏需要社会的检验。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来讨论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同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对网络教学的讨论也必须从信息时代的特点谈起。
(一)信息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膨胀”,信息量大;
2、知识更新速度快;
3、人才竞争激烈。
(二)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具有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2、培养的人才要学会认知,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即信息能力。
3、具备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信息的高速更新,一方面需要学习者学会认知,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构建完善、方便的终身教育体系。
4、教育要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信息时代一方面对教育的产品即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水平及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我们步入信息社会,同时,计算机和网络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为教育带来好处:教育信息的共享;不受时空限制;学习更加方便;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多媒体多感官刺激效果好;超级连接;沟通便捷;便于合作、协商、求助等。
所有这些无疑是对信息时代教育的极大支持:首先,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最后,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教学给学校教学带来许多新变化、新特点
(一)校园数字化。随着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将逐步形成依托校园网络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包括教学资源的收集、制作、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生管理、考试成绩查阅、缓考申请等)系统,电子校园(包括实时授课、点播、答疑、作业提交等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等)等等。
(二)教材的科学化。根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超连接的特性,网上教材将趋于多媒体化、非线线性化;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教材更新迅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生主体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角色将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授者变成信息组织、编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是“讲坛上的圣人”,而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指路人”。
(四)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突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个别化学习、协同学习、课堂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并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五)学生素质合理化。网络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六)学校开放化。传统的“学校”,是限于围墙的学校。广播、电视教学已经突破了这一模式,网络教学特别是远程网络教学的开展更彻底改变了“学校”的概念,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条件。
三、对当前学校开展网络教学的几点思考
结合目前我国学校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实践,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提高认识,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开展网络教学的大势所趋,无论如何,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因此,一切有可能的学校都应该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学。在开展网络教学的问题上,我们应少一些彷徨,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可以采取抓示范课的形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在干中求发展。
(二)提供条件,自我加压,造就高水准的教育技术机构。网络教学的主管部门(姑且称为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网络教学的研究者、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和保障者,起着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教育技术中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育技术中心应自我加压,潜心研究,广泛交流,注重网络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学校领导对此应给予高度重视,为教育技术中心的研究和调研提供条件。唯此,教育技术中心才能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评估体系,才能实施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才能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的培训与研讨。网络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机构应不断地对广大的教师进行网络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研讨,内容可包括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及课件的编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当然最佳途径是利用网络开展培训,这样更为真实有效,更有说服力。
(四)注重开发网络功能,为网络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保障。网络建成以后,我们只有不断开发其功能,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持。一些院校校园网建成以后,仅仅是作为文件传输的工具,网络运行效益极低,这不仅是巨大的浪费,更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
(五)采取多种途径,丰富网上教学资源。当前,网上成体系的质量高的教学资源较为匮乏,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教学的开展。学校的要把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作为作为目前网络教学的中心工作来抓。丰富教学资源要坚持多途径搜集、务实开发的原则。
(六)注重教学设计,将其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网络只是信息的传输通道,是技术手段,是教学的局部因素。网络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融入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就必须要将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第一要素来考虑,将教学设计作为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
(七)注重实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建设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本身。
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网络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涉足网络教学;但与此同时,不应完全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优长,学校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和情感氛围,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适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