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社会发展是否有规律?如果存在,这一规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各个时期的哲学家。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先驱者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一思想不断地改进、完善、直至成熟。社会发展规律不同于自然发展规律,它的形成在整个唯物史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社会发展规律;自生产力;生产关系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可以追溯到人类生存久远的社会——原始社会,从原始社会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种形式,那么社会形态更替是否有规律呢?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规律呢?这个规律是何以存在的呢?人类能否认识这一规律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们,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这也为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经典作家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论述
  在马克思提出社会发展规律之前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过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思想。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乔·维科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人,被马克思女婿拉法格称之为“历史哲学之父”。维科在《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中,他提到“这些永恒规律是由一切民族在他们兴起、进展、成熟、衰颓和灭亡中的事迹中所例证出来的。纵使在永恒中有无限多的世界不断地产生(情形绝不会如此),他们的事迹也都会替这种永恒规律作证。”[1]维科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的各个民族和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通过形成、发展、壮大、灭亡这个不断更替永恒发展的过程也验证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人并不能随心所欲的控制社会发展,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7——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也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而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规律,因此人们要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来探究社会历史的发展。如孟德斯鸠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他的法;高于人类的‘智灵们’有他们的发;兽类有他们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2]这里所说的法即指“事物的必然性、规律性”,可见法国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而这种推动力量要在“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资产阶级新史学派认为,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代表人物基佐在《1644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指出,在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人民群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革命胜利的主要力量,是革命的领导者,是新社会产生的创造者。其次提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他们认为由于存在经济利益的矛盾,或者说由于贫富差距问题导致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由此导致阶级革命,最终导致新社会的产生或者是新制度的产生。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以理性原则为基础对这一问题也提出过论述,康德在社会发展规律上主要观点是“人为自然立法”(法即规律)。他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而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必然是受规律支配的,但是他又提出人具有自主性,人类历史是在人类这种主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黑格尔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绝对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石。黑格尔首先从辩证法的角度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但是他们都收到“绝对观念”的控制。康德和黑格尔都是贯彻理性原则,从唯心主义出发来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处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时期,他们看到了工人阶级每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他们强烈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残暴性和资产阶级的非人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旧的制度必将被新的、更为优秀的制度所取代,因此他们主张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公平、公正,人人都得到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正是在这些先驱者们所提供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他们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思想。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首先是思想的萌芽时期,主要是指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之前一直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把绝对精神视为最主要的,但是在《莱茵报》到《德法年鉴》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开始有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是马克思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黑格尔思想产生了怀疑。在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关于林木盗窃案和为莫塞尔记者的辩护两件事是马克思第一次处理现实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从中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仅仅靠“法”来解决问题是不行的,也意识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因此可以说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在物质利益上有了初步的突破,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產主义,这一时期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初步产生,这为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产生打下根基。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雏形阶段
  经过《莱茵报》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意识到要想真正的了解社会就必须投身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去。在巴黎期间,马克思积极参加到工人的运动中去,走上街头、工厂等,去直接面对真实的市民社会,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悲惨处境。也就是在这期间马克思认识到光靠哲学的研究是不能够全面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因此在马克思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1844年马克思以笔记的形式写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可见此时的马克思已经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了。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可见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人类的劳动决定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系统的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清算,进一步确定和完善《手稿》中所形成的思想。首先,马克思逐渐摆脱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桎梏,认为要研究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和劳动,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研究。其次,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以自我意识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提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后,马克思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人的类本质性,人类创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基本形成
  通过前期的思想的积淀与发展,马克思思想逐渐成熟与系统,在接下来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最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这为马克思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坚韧的武器。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系统的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首先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三、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其他观念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第四、社会有机体结构规律。在《形态》中马克思已经明确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在《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肯定了工具和人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也标志着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进一步完善。
  (四)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阐述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使用明确术语来概括性的阐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即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它决定着社会上层建筑。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候就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4]
  可以看出,马克思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从而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可见马克思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阐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以说马克思这一思想是不断发展的。
  三、马克思社會发展规律思想的理论地位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它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确立。在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之前,以黑格尔为首的唯心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通过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问题逐渐意识到黑格尔思想的缺陷与不足,开始对社会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最终马克思发现并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并且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他透过历史现象去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发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存在规律的。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人和劳动是人类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他指出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规模、结构等,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革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必将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引发社会的革命,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发现,打破了唯心主义的统治局面,确立了唯物主义的统治为唯物史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马克思其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方向。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马克思能够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从而揭示出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一大原因即剩余价值规律,由于资产阶级无偿占有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造成两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导致无产阶级的胜利,这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能够科学的预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与方法。可见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参考文献:
  [1][意]维科著,朱光潜译,新科学[M],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唐洪艳(199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是当今城市建设的关注所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管理经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城市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活动走弯路。本文主要介绍城市规划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分析了当今城市规划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文物古迹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城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决心开启了一场自我革命、自我再塑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做的阶段性总结,“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对党的自身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要求有更明确更系统更坚定的党建行动来
期刊
摘 要:纳米流体即将适量金属或者非金属的纳米颗粒添加到液体中,并设法使两者混合均匀,最终形成均匀稳定的悬浮液。本文采用“两步法”制备纳米流体。本实验利用仪器测量纳米流体的透射比,用数据反映纳米流体的稳定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辅以目测法直观的评价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好坏。  关键词:纳米流体;稳定性;透射比  一、纳米流体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能否制备出稳定性良好的纳米流体,是纳米颗粒增强工质换热性能应用
期刊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四个以”高度概括提炼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统领、根基与着力点。报告全面论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思路,形成了以“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的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思路,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时代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性意义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深入,跨境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对市场一体化的进程极大推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中传统行业已经获得了发展,但跨境电子商务却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跨境电子商务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目前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并
期刊
摘 要:房屋买卖合同网签的性质属于行政监管手段,目的在于实现地产市场的监管。预告登记是公式方式,其对抗效力来源于法律规定。二者虽均有公示的效果,但是性质上却千差万别,网签不能等同于预告登记。  关键词:网上签约;预告登记;对抗效力  一、合同网签的内涵及由来  所谓网签,是指房屋买卖的网上签约,实践中房屋买卖的网签主要包括两种形态:增量房和存量房。所谓增量房主要是指商品房,所谓的存量房目前并没有统
期刊
摘 要: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伊犁~伊赛克湖微板块之赛里木地块的中部。该研究区域存在一定的矿产,需要研究区域的地质情况构造和岩浆岩活动,对该区域的地质研究有利于对其成矿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活动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主要有古生界石炭系、次为新生界第四系。部分地质露头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的平滩底洼地和沟谷中,为洪积沉积层,主要由砂质粘土、砂及
期刊
摘 要:以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主体馆工程为例,介绍了小空间后补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提出了该施工技术的实施要点,为今后小空间桩基施工提供依据。  关键词:狭小空间;桩基;施工技术  一、工程案例  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主体馆工程,是一政府投资项目,建筑高度37.5m,主楼地下一层,地上5层,东西跨度153m,南北跨度为74m,结构形式复杂,如图1所示。该工程因使用功能变更,设
期刊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价值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而且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了我国人民五千
期刊
摘 要:在历史研究发展的过程中,“西欧中心观”一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随着鸦片战争过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输出,中国愈发受到西方中心观的影响。但是这一趋势却在之后受到中国中心观的反弹,之后柯文提倡在中国发现历史以及巴勒克拉夫提倡的“全球史观”进一步改变着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西欧中心观;中国中心观;历史想象力  一、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以自我为中心来认识世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