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呼高效课堂的今天,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追求热闹的情境创设,华丽的课件制作,时髦的小组合作,却往往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那就是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究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数学原点,发展学生思维。
一、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多数老师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先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和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来设计的: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还为学生提供水杯、球之类的物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也有弯曲的,甚至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去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活用教材,拓宽探究空间,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
(一)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师:(出示图)把1个十也就是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我们只需要分个位上的6根小棒,能分完吗?
师:我们再来看24。(课件配合同步演示)
师:第一个十2根2根的分,有剩余吗?那第2个十呢?
生: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十位上的2还需要观察吗?只需要把个位上的4根小棒继续分,有没有剩余?那5个十呢?7个十、8个十呢?………2个2个地分有没有剩余?说明了什么?
生:十位上不管是几,只要2个2个地分,都不会有剩余。
师:看来,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和它十位上的数无关,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
师:再看一个三位数138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百位上的1也不需要观察呢?(课件同步演示)。用刚才的方法解释,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16是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呢?(师同步示图)
师:1个十2根2根的分,正好分完。那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十位上没有正好分完,剩余了1根,个位上还有6根,我们要继续分……1根和6根合起来是7根,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7根再分就余1根。明白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了吧?
师:再看24。24是不是3的倍数?
生:24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的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弄明白为什么24是3的倍数。
师:结合你分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生说师总结,并同步展示课件。)
师:再来看一个更大的数!(课件出示138)你能不能用刚才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来判断138是不是3的倍数?(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下面我们不用操作,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450像刚才那样分一分,会是什么结果?
生:4个一百根3根3根地分一共余4,5个十3个3个地分一共余5,4+5+0=9,9是3的倍数,450是3的倍数。(师示图)。
师:回过头来梳理我们研究的这几个数(4个例子放在一个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原来是几,剩下的数就是几。
师:仔细观察!(隐去画面,只剩下面一组数)
师:现在你找到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了吗?
生:如果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作为一线教师,要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追求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一、运用恰当的多媒体课件,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多数老师按照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先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平面图形,而忽略了面的多样性(平面曲面)和数学上面的形成: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为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来设计的:在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面后,还为学生提供水杯、球之类的物体,让他们亲自动手摸一摸,这些面既有平的,也有弯曲的,甚至还有凹凸不平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做铺垫。然后从这些物体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再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这些平面图形是怎么画出来:先出示一个点,移动成线段,线段分别平移或旋转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水平还处于从直观向抽象转变的时期,如果作为一个知识点去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很显然难度过大。一个简短的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的难度,又为面的形成找到了数学根源,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烙印,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追溯数学知识的原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主渠道,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为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过程,活用教材,拓宽探究空间,发展学生能力和思维。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一般的教学无非是先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因为先学习2、5的倍数,受已有知识影响,多数学生会联想到与个位数字有关,再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记录数据观察等活动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总结出他们的特征。虽然结论产生了,但是到底为什么3的倍数要看所有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而不能只看个位数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要让知识回到原点,必须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解决学生心中隐藏的问题。下面的课例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始,先让学生判断部分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由此引出问题。
(一)探究2、5的倍数为什么只看个位
师:(出示图)把1个十也就是10根小棒2根2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我们只需要分个位上的6根小棒,能分完吗?
师:我们再来看24。(课件配合同步演示)
师:第一个十2根2根的分,有剩余吗?那第2个十呢?
生:也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十位上的2还需要观察吗?只需要把个位上的4根小棒继续分,有没有剩余?那5个十呢?7个十、8个十呢?………2个2个地分有没有剩余?说明了什么?
生:十位上不管是几,只要2个2个地分,都不会有剩余。
师:看来,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和它十位上的数无关,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
师:再看一个三位数138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百位上的1也不需要观察呢?(课件同步演示)。用刚才的方法解释,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二)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16是不是3的倍数?个位上的6是3的倍数,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呢?(师同步示图)
师:1个十2根2根的分,正好分完。那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十位上没有正好分完,剩余了1根,个位上还有6根,我们要继续分……1根和6根合起来是7根,3根3根地分会是什么结果?
师:7根再分就余1根。明白为什么16不是3的倍数了吧?
师:再看24。24是不是3的倍数?
生:24是3的倍数。
师:个位上的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自己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弄明白为什么24是3的倍数。
师:结合你分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4不是3的倍数,24却是3的倍数?(生说师总结,并同步展示课件。)
师:再来看一个更大的数!(课件出示138)你能不能用刚才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来判断138是不是3的倍数?(随着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师:下面我们不用操作,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450像刚才那样分一分,会是什么结果?
生:4个一百根3根3根地分一共余4,5个十3个3个地分一共余5,4+5+0=9,9是3的倍数,450是3的倍数。(师示图)。
师:回过头来梳理我们研究的这几个数(4个例子放在一个画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原来是几,剩下的数就是几。
师:仔细观察!(隐去画面,只剩下面一组数)
师:现在你找到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了吗?
生:如果一个数各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完成意义建构。这样的课堂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华丽情境少了,数学问题多了;低效活动少了,思考感悟多了;空泛提问少了,思维交流多了。作为一线教师,要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追求质朴与宁静,让数学知识回到原点,洗尽铅华,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