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到来,新的课程理念开始走进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片生机。而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教育理念迎接新的课程改革呢?作为一线的课改教师,本人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对课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应该是学法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都是我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学生接受知识十分被动,课堂上也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既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忽视了学生主观体验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代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教他建筑。”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进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教学时,我先把这一单元的要点分析了一下,然后把这一单元中的第十八课《阿里山纪行》、十九课《美丽的西双版纳》、二十课《蓝蓝的威尼斯》这三篇游记的教学内容分给了班级三个小组,让学生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认真研读课文内容。组内根据不同的段落内容确定导游同学,共同设计导游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而我只是作为其中一个普通“游客”参与学习,对于学生没有想到或理解不了的地方适时地引导点拨。任务分配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从语言到写作方法,从文本到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桥梁作用,一头搭在学校,一头搭在了生活中。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角色,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习活动才能活化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学生掌握某种语文的知识和语文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础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例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动物被猎杀的资料,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被一组组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和惨绝人寰的暴虐行径所震撼,个个义愤填膺,你一言,我一语地谴责盗猎的暴行。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我们不仅仅从情感上谴责盗猎者,更应该冷静下来理智思考:人和动物该如何相处?”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合作,最终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完这节课也让学生明白了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的正确价值观。同时作为教师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再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肉和灵魂。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人。
三、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条件。
时代在发展,在前进,知识在不断更新,课内一些语言材料早已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材料,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必备的文化大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看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不忘自学提高:读读名著,翻翻教学杂志,做做读书笔记,浏览教学网页……总之,我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从生活中、从各种媒体中汲取丰富而新鲜的营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杂家学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走进语文课堂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指导点拨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语文知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课改型教师。
四、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走进学生的内心。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走进学生的内心是关键,它应包括:公正、自制、真诚、宽容等方面。公正,表现为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公平公正,不偏心、不偏袒。有偏心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教师,老师应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对成绩或行为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自制,就是制怒。这是教师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学生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可能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但不能失去理智,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因为学生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平等的。真诚,指对学生以诚相待,以诚心感化学生,体罚学生往往收效甚微,招致学生怨恨。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诚意,才可能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真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对学生充满爱心,满怀信心。宽容,指对学生豁达大度,但绝不等于姑息、放纵学生,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宽容学生。一位教师把握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待学生的早恋、上网等问题,教师要有宽容心,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语文老师,除了观念的转变、教法的创新,更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新课改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我将会更加努力,为自己在这片天地里开辟出一条更广阔、更坚实的道路。
一、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法改革,更重要的应该是学法的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都是我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学生接受知识十分被动,课堂上也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既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忽视了学生主观体验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代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筑大厦,教他建筑。”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进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教学时,我先把这一单元的要点分析了一下,然后把这一单元中的第十八课《阿里山纪行》、十九课《美丽的西双版纳》、二十课《蓝蓝的威尼斯》这三篇游记的教学内容分给了班级三个小组,让学生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认真研读课文内容。组内根据不同的段落内容确定导游同学,共同设计导游词,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课文,而我只是作为其中一个普通“游客”参与学习,对于学生没有想到或理解不了的地方适时地引导点拨。任务分配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从语言到写作方法,从文本到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不少新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真正实现了课程的桥梁作用,一头搭在学校,一头搭在了生活中。
总之,教师只有真正转变角色,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习活动才能活化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真正成为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导学生掌握某种语文的知识和语文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最深层、最基础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例如:在《明天不封阳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动物被猎杀的资料,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被一组组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和惨绝人寰的暴虐行径所震撼,个个义愤填膺,你一言,我一语地谴责盗猎的暴行。这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我们不仅仅从情感上谴责盗猎者,更应该冷静下来理智思考:人和动物该如何相处?”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合作,最终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完这节课也让学生明白了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的正确价值观。同时作为教师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再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血肉和灵魂。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同情心、责任心的人。
三、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条件。
时代在发展,在前进,知识在不断更新,课内一些语言材料早已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材料,影视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必备的文化大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看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辛勤耕耘的同时,不忘自学提高:读读名著,翻翻教学杂志,做做读书笔记,浏览教学网页……总之,我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从生活中、从各种媒体中汲取丰富而新鲜的营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杂家学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走进语文课堂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指导点拨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语文知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课改型教师。
四、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走进学生的内心。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走进学生的内心是关键,它应包括:公正、自制、真诚、宽容等方面。公正,表现为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公平公正,不偏心、不偏袒。有偏心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教师,老师应对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个性、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尤其要对成绩或行为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做到公平、公正。自制,就是制怒。这是教师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也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学生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可能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但不能失去理智,尤其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因为学生在人格上和教师是平等的。真诚,指对学生以诚相待,以诚心感化学生,体罚学生往往收效甚微,招致学生怨恨。只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诚意,才可能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到真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对学生充满爱心,满怀信心。宽容,指对学生豁达大度,但绝不等于姑息、放纵学生,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宽容学生。一位教师把握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待学生的早恋、上网等问题,教师要有宽容心,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语文老师,除了观念的转变、教法的创新,更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新课改这个崭新的舞台上,我将会更加努力,为自己在这片天地里开辟出一条更广阔、更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