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作文审题的探讨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这几年高考作文情况来看,因审题不仔细而导致偏题跑题的作文仍占一定比例。所以,审题仍是抓好作文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材料。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再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材料中“丢弃”是个关键词,“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是个关键句。年轻人在人生的渡口必须做出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尽管故事没有给出结论,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倾向我们应该清楚——诚信不可抛。这就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据此立意命题,方可准确无误。尽管作文的话题是“诚信”,但文章内容必须围绕“诚信不可抛”来写。然而少数考生写诚信可抛,可见是未审透材料、未看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
  二、审提示。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的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因此必须引起足够大重视。“审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提示“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作文的提示能让考生展开无限的遐想。萧乾的“几个枣核”写出一个老华侨的深深相思,张新民的“两次下棋”确定一个车间主任,鲁迅的“一个圆圈”刻画出阿Q的麻木无知,吴敬梓的“两根灯草”写活了严监生的悭吝本性,奥莱尔的“车厢一幕”鞭挞了二战的血腥残酷,茹志娟的“两棵樟树”讴歌了宋庆龄的人格品质……。生活中看似很简单、很平常的小事,却往往能挖掘出极丰富、极深刻的内涵。不是常说“一粒沙粒看世界”,“一滴水能者射出一个太阳”吗?相信只要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平常小事进行联想、开拓、深思、挖掘,一定能通过“一枝、一叶”发现光怪陆离的大干世界,写出令人惊喜的文章。
  三、审话题。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未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行辨明它的层次结构。例如200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的话题“双赢的智慧”:“双赢”的内涵是利人利己,“智慧”的内涵是处理问题的能力。“双赢”是目标,“智慧”是方法。“双赢”是话题范围的外圈,“智慧”是话题范围的内圈。作文不能只重视“双赢”而忽视“智慧”,也不能大谈“智慧”而抛弃“双赢”。话题意在引领考生在将来的为人处世中,不“损人利己”,也不一味“损己利人”。前者有违道德良心,后者有违正常人性,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取得“双赢”。不过,在立意中还必须强调“智慧”两字,解决“如何争得双赢”这个问题。
  四、审要求。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付之东流。“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例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与浙江卷的作文题,其要求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求相当明确。考生一旦忽视了这一点,将作文写成诗歌或其他不符合要求的体裁,就等于给自己的作文判了死刑。最后,将话题作文的审题总结为一个三十二个字的口诀:“材料主题、关键语句、话题内涵、反义近义、前后扩展、结构关系、提示要求、限制范围。”希望广大考生牢记,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写作训练与高考实战当中去。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
期刊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
期刊
新课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美的语言能带给人们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
期刊
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所以要学好语文,积累和梳理是必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是学生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基础薄弱,或者边学边忘,不能够学以致用等等。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
期刊
阅读是一种学习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就要强化阅读训练,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一、在阅读中把握文章意蕴  在阅读过程中,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意蕴。这就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发现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要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陶冶。如果只抓住一点,片面的对局部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期刊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其它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它不仅实践性强,而且知识更新快。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传授学生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培养其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
期刊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以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一是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又有几个?关健还是老师没有真正从观念上去做根本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所,只有老师在心底真正想通了,觉得师生的确应该是平等的
期刊
我们知道,一场精彩的演出,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舞台,演员很难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真正水平,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只要给学生打造绚丽的舞台,学生就能竟相闪亮登场,在愉悦的氛围中展示自我,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智能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尝试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要联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