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传统的班级授课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也妨碍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进行了分层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试验,经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依据、意义和原则。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性学习活动。它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要求,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层次和学习小组;把教学内容划分不同目标层次,重新构建教学结构和模式。它能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能、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出发,实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得,互进互补,逐步提高,并取得较大面积的丰收。
二、“分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其实施。
(一)学生层次及组别的划分。
如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层次及组别,首先必须对学生作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宏观把握。从大量数据出发,以学生平时、期中、期末成绩为参照,平时学习态度占1分,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分,综合分为5分。二是从微观上进行调控,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指标分为5分。将以上两项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然后进行分层编组,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成立三个学习小组。A组为学习有困难且以上两项综合指标分在3分以下的学生;B组为成绩中等,即综合指标分在3—6分的学生;C组为成绩优等,综合指标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之比2:3:1,即全班按50人计算,A组占16人,B组占24人,C组占8人左右。教学打破传统的行政小组的划分,以同一层次组别的学生就近入座,便于教学和学习。层次组别的划分不是一层不变,而是不断调整的,一般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后,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变换学习层次,优者上,不合格者下,体现公平竞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根据以上划定层次、组别后的学生,主体性可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想到以我所处的层次,应如何学习,掌握哪些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认真地去钻研教学大纲及课程教材,在不降低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分教材的知识层次和梯度,制定不同层次组别的达标下限,认真备课,分课时制定教案,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具体做法,每堂课制订三个目标层次:A组达成低层次目标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运用);B组达成中层目标(即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及思想方法的不同要求);C组达成较高层次的目标,也分四个不同层面及思想方法。
(三)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合作学习”以《大纲》和教材为蓝本,虽强调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的“分”的层次,构建“分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展示目标——合作学习——分层测标——反馈补标
1、展示目标。教师在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知识内容,每节课开始,以提问、分层测试等形式,以旧引新,归纳小结,从而导入新课。接着投影出A、B、C三个组别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到何种程度。学生明确目标后,学习就有动力,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在努力完成各自目标的同时,在求知欲和自信心的驱使下向更高一层次的目标努力。
2、合作达标。在层次目标明确后,接着教师应编拟出学习提纲,各组进行阅读,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在组内形成“共识”。教师根据不同目标要求,巡视或参与小组讨论,收集信息。在提示课题或引入新知识点后,首先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进行提问,同层次学生可以补充完善,对A、B层次学生的回答,应多给予鼓励,“疑难问题”可以让C层次学生补充答案,形成组内互助,全班合作,团结进取的学习风气。课堂教学应尽量照顾低层次学生的思维起点,对重难点或课堂出现带有普遍性问题,适时精讲点拨,调整思维,促进正向迁移。课堂教学应遵循“A层为起点,B层为主线”的原则,不超纲脱本,高层次学生必须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3、练习测标。教授新课离不开练的环节,设计一组富有灵活性、技巧性和启发性的变式练习,分层操练,是巩固目标的重要手段。
4、反馈补标。在课堂练习、巩固应用和章节测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没有达标的各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偿练习,也可利用课后补缺及组内互帮等方式,及时加以矫正,力争全部达标或超标。
三、“分层合作学习”教学实验效果及体会。
1、通过构建“展示目标、合作达标、分层测标、反馈补标”的教学模式,各层次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时空,每一节课既有“面向全体”的教学环节,又有“分层要求”的教学细节,体现“大众”和“育英”双向选择。
2、“分层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精神。
3、在“分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关注自己的思维活动,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控,有效在培养认知能力、自我探索和创新意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4、“分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分层合作学习,优化班级结构,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分层合作”教学的依据、意义和原则。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性学习活动。它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教学要求,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层次和学习小组;把教学内容划分不同目标层次,重新构建教学结构和模式。它能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认知规律、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能、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出发,实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得,互进互补,逐步提高,并取得较大面积的丰收。
二、“分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其实施。
(一)学生层次及组别的划分。
如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层次及组别,首先必须对学生作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宏观把握。从大量数据出发,以学生平时、期中、期末成绩为参照,平时学习态度占1分,期中、期末成绩各占2分,综合分为5分。二是从微观上进行调控,采取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指标分为5分。将以上两项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然后进行分层编组,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成立三个学习小组。A组为学习有困难且以上两项综合指标分在3分以下的学生;B组为成绩中等,即综合指标分在3—6分的学生;C组为成绩优等,综合指标分在6分以上的学生,人数之比2:3:1,即全班按50人计算,A组占16人,B组占24人,C组占8人左右。教学打破传统的行政小组的划分,以同一层次组别的学生就近入座,便于教学和学习。层次组别的划分不是一层不变,而是不断调整的,一般在每章教学内容结束后,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变换学习层次,优者上,不合格者下,体现公平竞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根据以上划定层次、组别后的学生,主体性可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想到以我所处的层次,应如何学习,掌握哪些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认真地去钻研教学大纲及课程教材,在不降低大纲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划分教材的知识层次和梯度,制定不同层次组别的达标下限,认真备课,分课时制定教案,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具体做法,每堂课制订三个目标层次:A组达成低层次目标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运用);B组达成中层目标(即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及思想方法的不同要求);C组达成较高层次的目标,也分四个不同层面及思想方法。
(三)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合作学习”以《大纲》和教材为蓝本,虽强调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的“分”的层次,构建“分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展示目标——合作学习——分层测标——反馈补标
1、展示目标。教师在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知识内容,每节课开始,以提问、分层测试等形式,以旧引新,归纳小结,从而导入新课。接着投影出A、B、C三个组别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到何种程度。学生明确目标后,学习就有动力,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在努力完成各自目标的同时,在求知欲和自信心的驱使下向更高一层次的目标努力。
2、合作达标。在层次目标明确后,接着教师应编拟出学习提纲,各组进行阅读,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在组内形成“共识”。教师根据不同目标要求,巡视或参与小组讨论,收集信息。在提示课题或引入新知识点后,首先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进行提问,同层次学生可以补充完善,对A、B层次学生的回答,应多给予鼓励,“疑难问题”可以让C层次学生补充答案,形成组内互助,全班合作,团结进取的学习风气。课堂教学应尽量照顾低层次学生的思维起点,对重难点或课堂出现带有普遍性问题,适时精讲点拨,调整思维,促进正向迁移。课堂教学应遵循“A层为起点,B层为主线”的原则,不超纲脱本,高层次学生必须包含低层次的要求。
3、练习测标。教授新课离不开练的环节,设计一组富有灵活性、技巧性和启发性的变式练习,分层操练,是巩固目标的重要手段。
4、反馈补标。在课堂练习、巩固应用和章节测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没有达标的各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偿练习,也可利用课后补缺及组内互帮等方式,及时加以矫正,力争全部达标或超标。
三、“分层合作学习”教学实验效果及体会。
1、通过构建“展示目标、合作达标、分层测标、反馈补标”的教学模式,各层次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时空,每一节课既有“面向全体”的教学环节,又有“分层要求”的教学细节,体现“大众”和“育英”双向选择。
2、“分层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精神。
3、在“分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关注自己的思维活动,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控,有效在培养认知能力、自我探索和创新意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4、“分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分层合作学习,优化班级结构,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