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作文》是我导演的第一出戏剧。1984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级同学的毕业纪念演出。
如果有机会存在,这次排演是一次,我抓住了它。我不是戏剧学院科班出身,读中文系,却从此以戏剧导演为职业,做了二十多年。如果有缘分存在,这件事就是,它抓住了我。如果有宿命,这出戏可以说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一上大学就喜欢看话剧,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想明白。我当过班级宣传委员,经常为同学订话剧票。上学时和离校后,自己更是经常去看。八十年代是中国话剧的黄金年代,院团多、剧作家多、导演多、演出多。十年间我看过多少台话剧演出,从没数过。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级,整个年级有二百人左右,分四个班。一班有个苏州同学童中贵(苏童),经常来找我们班的上海同学赵仲明,他们在一起说上海话。我在二班,跟张宇一个宿舍,赵伸明住我们对面,江心在三班,王小在四班。张宇和江心是《课堂作文》的策划,王小是舞美设计。
张宇是北京人,聪明,睿智,记忆力好,接受快,理解力强,待人宽容,热心。他1961年出生,大我两岁,是最早影响我的人。他英语和古文都很好,了解一切,而且理解一切。他当时写过一篇论文《人鼠之间》,将开高健的《恐慌》、加谬的《鼠疫》和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放在一起比较,探讨人的存在和异化问题,今天看依然是好文章。
到了1984年,1980级同学夏天就要毕业,各奔东西。好像是5月份,或者更早,张宇和江心来找我,想为1980级搞一次毕业纪念演出。张宇提议排演《课堂作文》,埃尔文·魏克德1951年创作的广播剧。《课堂作文》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外省某城市,一个高中毕业班,全班七个学生,从当时一直到二战后,前后二十八年的不同经历和遭遇。
剧中,每届高三学生毕业前,齐布许老师都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如何设想我的一生?”这一届七个学生,盖格、克利斯塔、洛曼、米勒、肖尔兹、基里安和厄娃,都对自己的未来作出了设想。
克利斯塔想做考古学家,最不想做教师,最后偏偏做了教师;米勒对一生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他也完全按照这个设计在生活,只是结局超出预想,他自杀了;洛曼出身商业世家,预言自己要接手父亲的工厂,他成为了工厂主,却在一次事故中双腿残废;肖尔兹来自军人世家,发誓为祖国荣誉而战,后来参与暗杀希特勒事件未遂,以祖国叛徒的名义被枪决;厄娃只想寻求家庭幸福,她先嫁给肖尔兹,后来是盖格的妻子;盖格想成为音乐大师,却只是当了市立剧院的乐队指挥,因为不愿为金钱放弃音乐理想,和厄娃的婚姻面临解体。
张宇负责将广播剧改编为话剧,江心负责动员同学参加,我负责导演。我们找美工队成员王小做舞美设计。
后来,通过此剧翻译者张玉书教授,我们联系上了作者,作者还曾来过一封信。信中提到:这出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写照。当我描写齐布许老师时,就想到了我深深敬爱的德语老师。今天在许多的德国学校里学生还读这作品。许多学生在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和中学毕业前还以此剧为内容写作文。今天的学生与过去不同了,肯定有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烦恼和对生活不同的展望。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这出戏的一些思想对他们,也许也对你们中的学生有一点益处。
排演《课堂作文》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导演能力,埃尔文·魏克德的来信鼓舞了这种自我认识。就是那时,我选择戏剧为未来的职业。回头去看,1985年,正是中国话剧全面进入低潮的标志年份。作为非科班学生作出这种选择,怎么看都不靠谱。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如此选择,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是我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我,正如《课堂作文》中基里安的诗中所写:“有谁知道,我们走向何处。”
(摘自《大学》2009年第1期)
如果有机会存在,这次排演是一次,我抓住了它。我不是戏剧学院科班出身,读中文系,却从此以戏剧导演为职业,做了二十多年。如果有缘分存在,这件事就是,它抓住了我。如果有宿命,这出戏可以说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一上大学就喜欢看话剧,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想明白。我当过班级宣传委员,经常为同学订话剧票。上学时和离校后,自己更是经常去看。八十年代是中国话剧的黄金年代,院团多、剧作家多、导演多、演出多。十年间我看过多少台话剧演出,从没数过。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级,整个年级有二百人左右,分四个班。一班有个苏州同学童中贵(苏童),经常来找我们班的上海同学赵仲明,他们在一起说上海话。我在二班,跟张宇一个宿舍,赵伸明住我们对面,江心在三班,王小在四班。张宇和江心是《课堂作文》的策划,王小是舞美设计。
张宇是北京人,聪明,睿智,记忆力好,接受快,理解力强,待人宽容,热心。他1961年出生,大我两岁,是最早影响我的人。他英语和古文都很好,了解一切,而且理解一切。他当时写过一篇论文《人鼠之间》,将开高健的《恐慌》、加谬的《鼠疫》和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放在一起比较,探讨人的存在和异化问题,今天看依然是好文章。
到了1984年,1980级同学夏天就要毕业,各奔东西。好像是5月份,或者更早,张宇和江心来找我,想为1980级搞一次毕业纪念演出。张宇提议排演《课堂作文》,埃尔文·魏克德1951年创作的广播剧。《课堂作文》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外省某城市,一个高中毕业班,全班七个学生,从当时一直到二战后,前后二十八年的不同经历和遭遇。
剧中,每届高三学生毕业前,齐布许老师都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如何设想我的一生?”这一届七个学生,盖格、克利斯塔、洛曼、米勒、肖尔兹、基里安和厄娃,都对自己的未来作出了设想。
克利斯塔想做考古学家,最不想做教师,最后偏偏做了教师;米勒对一生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他也完全按照这个设计在生活,只是结局超出预想,他自杀了;洛曼出身商业世家,预言自己要接手父亲的工厂,他成为了工厂主,却在一次事故中双腿残废;肖尔兹来自军人世家,发誓为祖国荣誉而战,后来参与暗杀希特勒事件未遂,以祖国叛徒的名义被枪决;厄娃只想寻求家庭幸福,她先嫁给肖尔兹,后来是盖格的妻子;盖格想成为音乐大师,却只是当了市立剧院的乐队指挥,因为不愿为金钱放弃音乐理想,和厄娃的婚姻面临解体。
张宇负责将广播剧改编为话剧,江心负责动员同学参加,我负责导演。我们找美工队成员王小做舞美设计。
后来,通过此剧翻译者张玉书教授,我们联系上了作者,作者还曾来过一封信。信中提到:这出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写照。当我描写齐布许老师时,就想到了我深深敬爱的德语老师。今天在许多的德国学校里学生还读这作品。许多学生在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和中学毕业前还以此剧为内容写作文。今天的学生与过去不同了,肯定有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烦恼和对生活不同的展望。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这出戏的一些思想对他们,也许也对你们中的学生有一点益处。
排演《课堂作文》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导演能力,埃尔文·魏克德的来信鼓舞了这种自我认识。就是那时,我选择戏剧为未来的职业。回头去看,1985年,正是中国话剧全面进入低潮的标志年份。作为非科班学生作出这种选择,怎么看都不靠谱。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如此选择,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是我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我,正如《课堂作文》中基里安的诗中所写:“有谁知道,我们走向何处。”
(摘自《大学》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