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作文》是我导演的第一出戏剧。1984年夏天,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级同学的毕业纪念演出。
  如果有机会存在,这次排演是一次,我抓住了它。我不是戏剧学院科班出身,读中文系,却从此以戏剧导演为职业,做了二十多年。如果有缘分存在,这件事就是,它抓住了我。如果有宿命,这出戏可以说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一上大学就喜欢看话剧,至于为什么,一直没想明白。我当过班级宣传委员,经常为同学订话剧票。上学时和离校后,自己更是经常去看。八十年代是中国话剧的黄金年代,院团多、剧作家多、导演多、演出多。十年间我看过多少台话剧演出,从没数过。
  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0级,整个年级有二百人左右,分四个班。一班有个苏州同学童中贵(苏童),经常来找我们班的上海同学赵仲明,他们在一起说上海话。我在二班,跟张宇一个宿舍,赵伸明住我们对面,江心在三班,王小在四班。张宇和江心是《课堂作文》的策划,王小是舞美设计。
  张宇是北京人,聪明,睿智,记忆力好,接受快,理解力强,待人宽容,热心。他1961年出生,大我两岁,是最早影响我的人。他英语和古文都很好,了解一切,而且理解一切。他当时写过一篇论文《人鼠之间》,将开高健的《恐慌》、加谬的《鼠疫》和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放在一起比较,探讨人的存在和异化问题,今天看依然是好文章。
  到了1984年,1980级同学夏天就要毕业,各奔东西。好像是5月份,或者更早,张宇和江心来找我,想为1980级搞一次毕业纪念演出。张宇提议排演《课堂作文》,埃尔文·魏克德1951年创作的广播剧。《课堂作文》讲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德国外省某城市,一个高中毕业班,全班七个学生,从当时一直到二战后,前后二十八年的不同经历和遭遇。
  剧中,每届高三学生毕业前,齐布许老师都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我如何设想我的一生?”这一届七个学生,盖格、克利斯塔、洛曼、米勒、肖尔兹、基里安和厄娃,都对自己的未来作出了设想。
  克利斯塔想做考古学家,最不想做教师,最后偏偏做了教师;米勒对一生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他也完全按照这个设计在生活,只是结局超出预想,他自杀了;洛曼出身商业世家,预言自己要接手父亲的工厂,他成为了工厂主,却在一次事故中双腿残废;肖尔兹来自军人世家,发誓为祖国荣誉而战,后来参与暗杀希特勒事件未遂,以祖国叛徒的名义被枪决;厄娃只想寻求家庭幸福,她先嫁给肖尔兹,后来是盖格的妻子;盖格想成为音乐大师,却只是当了市立剧院的乐队指挥,因为不愿为金钱放弃音乐理想,和厄娃的婚姻面临解体。
  张宇负责将广播剧改编为话剧,江心负责动员同学参加,我负责导演。我们找美工队成员王小做舞美设计。
  后来,通过此剧翻译者张玉书教授,我们联系上了作者,作者还曾来过一封信。信中提到:这出剧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写照。当我描写齐布许老师时,就想到了我深深敬爱的德语老师。今天在许多的德国学校里学生还读这作品。许多学生在高级中学毕业考试和中学毕业前还以此剧为内容写作文。今天的学生与过去不同了,肯定有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烦恼和对生活不同的展望。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这出戏的一些思想对他们,也许也对你们中的学生有一点益处。
  排演《课堂作文》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导演能力,埃尔文·魏克德的来信鼓舞了这种自我认识。就是那时,我选择戏剧为未来的职业。回头去看,1985年,正是中国话剧全面进入低潮的标志年份。作为非科班学生作出这种选择,怎么看都不靠谱。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出如此选择,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是我选择了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了我,正如《课堂作文》中基里安的诗中所写:“有谁知道,我们走向何处。”
  (摘自《大学》2009年第1期)
其他文献
81岁的沈峻老人一直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病中的丁聪,直到老人停止了呼吸,她觉得还有些事没有交代清楚,于是又在丁聪衣兜里一边放上了餐巾纸,一边放上牙签,这是丁聪出门必备的小物件。沈峻还给丁聪的衣服里揣上了高莽所绘的《返老还童图》,并附上了她的最后一封情书。  小丁老头:  我推了你一辈子,就像高莽画的那样,也算尽到我的职责了。现在我已不能再往前推你了,只能靠你自己了,希望你一路走好。  我给你带上两个
期刊
16岁那年,由于家境的不堪,她选择到歌舞厅去唱歌挣钱。  为了演出,她揣着仅有的300元钱,到精品店淘时装。走进“宝莱”服装屋,她眼前一亮,从衣架上取下一件很适合作为演出服的衣服在身上比划,越看越喜欢。可一看价格,900元,她愣在那儿。这时,年轻的店老板从柜台后走出来:“你好,喜欢这件衣服,是吧?”她点点头,又摇摇头:“买不起。”说完,放回衣服,恋恋不舍地离去。  到别的服装店转了一圈,她还是觉得
期刊
某天中午,办公室里静悄悄,正当众人闭目打盹之际,平地惊雷响起一声怒喝:“你给我闭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发声的不是公司老总,而是一位平时温文尔雅的女同事。  仔细听听,原来她正在电话里向快递公司发飙:“说好昨天下午送到的急件,客户今天还没收到,你到底有没有诚信!你给我shut up!你的谎言什么时候有个完?Shit!世界上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公司……”  此时此刻,闭目养神的同事们都在侧耳恭听,当听
期刊
林小素,我完蛋了    马原发现林小素时,她至少已经在他面前站了半个小时。他看着马路发呆,她看着他发呆。  林小素是个身材单薄的女孩子,眉眼也是极淡。  马原忽然很想哭。他说:“林小素,我的公司要完蛋了。”她淡淡地说:“我知道。”  他说:“林小素,若拉把我抛弃了。”她依旧淡淡地说:“我知道。”  马原被激怒了,她知道,她知道,这个笨蛋,她其实什么都不知道。她不知道,他的合伙人携款潜逃,他的快递公
期刊
有哲人说:“宁可扶树,不能扶草;草不成器,树可成材。”又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别人瞧不起你、鄙视你时,你怎么办?去做出成就,让他尊重你、敬重你,甚至愿意在你以后的路上帮助你。”  越大的树越有人关注,越有人看重它的潜力。大家看看黄山上的迎客松,它的待遇是什么?要想有人关注,有人爱护,只有想办法让自己长成大树。 扶树不扶草,若是棵好树,连神明都会助他。西方有箴言:“人要自助。”是的,当你自助了、自强了
期刊
饭局将了,举座寂然,各怀鬼胎,就等那耐心差一点的向服务生叫一声“结账”。中国人的精明体现在饭局上,自己可以小气,但要求别人大方。  年轻的时候,心理素质差,关键时刻总绷不住劲。“买单”前的众所期盼,像一场考验,考的是耐心,谁都希望别人跃出水面。我的毛病是,总不能顶到最后。见一群人眼帘低垂,犹如默哀,忍不住喊一声:我来!随后,一片“我来”才声震四壁。在通往收银台的漫长道路上,我后面跟了一支不短的队伍
期刊
已成为两栖明星的青蛙并不满足,它想:我能在水中游,陆上跳,如果再能在天上飞,就可以成为三栖明星了!  于是,青蛙开始苦练飞翔本领。它细心地观察着鸟类的飞翔,发现雄鹰都在高高的悬崖上起飞,小鸟都在高高的枝头上起飞。青蛙明白了,自己之所以飞不起来,是没有找到一个起飞的平台。于是,青蛙沿着一棵树的树干,爬上了高高的枝头。青蛙满怀雄心壮志地仰望着蓝天,向上奋力一跃。就在它以为自己飞起来了的时候,身体却突然
期刊
现在的大学生,持有既定理想、刻苦攻读的,是大有人在;然毋庸讳言,也有混文凭的。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读于中科大。当时教改的口号是“少而精”,要减轻学生负担。  那时科大的学业负担之重是全国之最,为了科技强国,这也是必需。当时北京高中生中流传几句顺口溜,其中之一是:“不要命的考科大。”科大学子盼望松口气,自然赞成这口号。但中科院的几位老师却有异议,他们都是在知识田地里辛勤耕耘而收获颇丰的大师
期刊
有思想,生命才有意义    张海迪,这个闪耀了整个80年代的名字,曾一度被外国记者认为是顺应时代需要造出的精神偶像。面对这个问题,张海迪回答:“我自己塑造了自己”。  人要有思想,活得才有意义。从我懂事以后,我就一直这样想,虽然我今年已经病了49年,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有些朋友见到我以后,问我当时回答问题怎么那么冷静,就像设计好了一样。当时我记得,日本的采访团问我,是不是你们60年代
期刊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他带着包容的心,从每一个高度去感受庐山。这也正像他对待自己的生活。林语堂的《苏东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