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中图分类号】G623.23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閱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针对《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部分,本文探讨了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并提出了六点看法。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作为学生基本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无庸讳言,我们现行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少束缚学生手脚、抑制其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基本能力之间发展不平衡,“写”的地位过于偏重,迫使听说读的能力成为其附庸,失去了本身的独立性。阅读能力的训练未能落到实处,还其本来面目;②过重的学习负担,使挣扎于茫茫题海的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用来阅读的宝贵时问和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冷落了阅读训练,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③现行教材这个“例子”,就入选的课文来看,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诸方面存在着数量太少、视野太窄、单调划一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④閱读教学研究方面,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真正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有着较大的模糊性、盲目性,教学的目的不甚明了,特别是未能认识到现阶段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对缺乏活力和趣味的阅读教学敬而远之。信息竞争这一浪潮,折射到语文教学之中,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为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必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语文能力,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广泛而有序的课外阅读获取、筛选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应该引起人们的不断重视。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阅读。开展课外延伸阅读,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多样、难易适中、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级性,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级的研读、体味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还可以“读”现代高科技产品,例如光盘、电脑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高效率的阅读教学,首先得力于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恰当的阅读材料。
二、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的个性差异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性。黑格尔曾形象地表述这种情况:“正像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这句格言所饮食的内容和全部力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为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口味的阅读材料,搞好阅读、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三、明确目的,提出要求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量急剧增加。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地分类别、分层级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布鲁姆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分层级的,可测量的,较高一个层级的能力,涵盖着它以下的一个或几个层级的能力。对于课外延伸阅读和理解的不同目的和要求,由浅入深,大致可分为复述性理解(只着眼于读物的表层信息、把握读物提提供的内容)、解释性理解(把读物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评价性理解(对所读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创造性理解(超越材料本身,产生另一种见解或思想,产生对正探索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途径)等四个层级(2)。在课外延伸阅读中,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要求,才能循序渐进,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3)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 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于祖国语文的感情与日俱增,为学好语文创造了先决条件。
六、组织交流,反馈教学
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有其必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结合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呈的知识信息世界,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