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东柱的忏悔意识小考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ve2009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人尹东柱在其唯一的诗作《天·风·星星与诗》之中,展现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信、望、爱”理念,同时刻画了一名不断通过“反思与忏悔”而不断“自我否定”,然后“扬弃自我”,从而不断走向“自我完善”,以其能达到“完人”境界的诗人自己的“意象”与“心象”。文章通过研究诗集中的《序诗》《忏悔录》《容易写成的诗》《自画像》来考察尹东柱忏悔意识的起源、发展与完成的过程,同时表明诗人虽然处于乱世,但是他是一位从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与理想,对“黑暗”有着天然的憎恶,对“早晨”有着天然的盼望的理想主义诗人。
  关键词:尹东柱;忏悔意识;基督教信仰;文学理想;文学实践;流浪诗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言之为诗”出自《诗经·毛诗序》。表明了诗作者之所以创作诗歌乃是内心情怀与感情的“外化”,是具体化为文字来表现内心的“镜像”(image),同时也是诗人人生经历与感悟的反映。中国朝鲜族诗人尹东柱,一生短短28年,仅仅留下一本名为《天·风·星星与诗》的诗集,内含诗作也不过百余篇。而正是这百余篇的诗集还原了一个诗人的内心情怀。他的诗作饱含历史性,渴望着对纯真与美善的追求。对战争带来的苦痛与伤害,他虽然无能为力却用文字抒发了自己的自责与忏悔。正是如此,在他去世后70余年,后世之人对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的研究没有中断过。
  尹东柱一生追求纯洁与善美。出生于战争年代的他在日本的“朝鲜语灭文政策”下,始终没有放弃创作。其作品的基本情调为反省与忏悔,而其忏悔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因为他出生之地有着基督教的传统,周边环境笼罩在基督教信仰的氛围之中,所以基督教传统的影响对他来说不可忽略;二是现实社会的影响,尹东柱出生、成长、过世都完成于战火所笼罩的动荡与不安之中。所以这两方面的因素足以影响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正是源于尹东柱的“忏悔意识”,这种忏悔意识无疑是其“三观”凝练后的产物,所以对其三观形成的根源的剖析是本文主要的目的所在。本文通过尹东柱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四首诗《序诗》《忏悔录》《容易写成的诗》《自画像》来分析尹东柱的基督教信仰、现实社会生活如何影响其人生轨迹以及如何产生忏悔意识,并分析他的忏悔意识对其人生理想、诗歌创作以及对自己的认知产生的影响。
  一、基督教信仰以及懺悔意识的萌芽
  基督教信仰是对神的话语的信仰。神的话语体系贯彻于基督教的经典《旧约圣经(39篇)》和《旧约圣经(27篇)》,在总共66篇的经典之中,上部39篇神的话语启示着救世主耶稣基督的降临,而后半部的27篇经典展示了耶稣基督降临后其所做所为,展示了耶稣基督通过自己的殉道来拯救世间所有“属灵”的信仰。所以世人只要凭借着“信、望、爱”即可获得救赎。因为“信”所以不会自我放弃,不会畏惧;因为“望”,所以能够存喜乐,懂得盼望与感恩;因为“爱”,所以像耶稣基督一样,能够为了“爱”而奉献自己,所以人就会爱神、爱人、爱自己。在这里最后的“爱”是根源也是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人从耶稣基督那里得到了“爱的真谛”,本身能够充满“爱”,所以自己才会“发光发热”去爱人。尹东柱本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信仰体系的脉络之中诞生的。1917年他诞生于普通的基督教家庭,出生之后便接受了洗礼,自此便开始了与基督教“结缘”的世俗生活——在基督教学校学习、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于是,尹东柱的思想启蒙、他的“人文气息”以及他的“思想意识”都是与基督教密切相关的。
  尹东柱的好友文益焕牧师也曾提到过:“我和尹东柱从小学开始一直就以民族主义和基督教信仰为宗旨成长的。”由此可以看出对尹东柱来说,基督教信仰就是他的生命的源泉,是他一切思想以及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尹东柱继承了基督教信仰的“信、望、爱”传统,并将三大传统贯彻于思想与实践之中。尹东柱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代,1917年出生的他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阴霾笼罩的年头。而1938年尹东柱已经在延禧专门学校进行学习了。他看透了战争所带来的伤痛与失落,历经了战争所带来的绝望与苦痛。对待宗教的教义“信、望、爱”他的意识开始产生了变化。一直秉承基督教信仰的尹东柱开始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作为基督徒,他始终相信依靠“因信称义”,他能够从神的话语之中得到力量,所以他不怕艰苦与挫折,他相信神能够给人带来喜乐,只要作为人的自己能尽自己的本分(相信并充满盼望,并且付出爱),就能够得到神所赐予的自己所应得的那一份。所以在现实生活之中,尹东柱一直坚信着信仰能把国家与民族从战争中拯救出来。但是现实生活并没有马上满足他的愿望,却让他历经“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于是他对现实失望,对自己失望。他对信仰产生了动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于是他失望而愧疚、迷茫之中又不断反思己身。最后,他选择了一条自我反思与忏悔的道路,在反思与忏悔之中,他选择了坚定。
  在尹东柱的代表作《序诗》里我们就能观察到他的忏悔意识。他将他的忏悔意识发诸于笔端,以寄托情怀,同时借文笔之神,传达自己敢于“爱”,敢于为“爱”而奉献的坚定信念。
  《序诗》
  仰望天空直至离世
  只求不留一丝愧疚
  绿叶间泛起的微风
  也都让我心痛不已
  用歌颂星星的胸襟
  去珍爱逝去的一切
  摆在我面前的这条路
  也还要走下去
  今夜星星依然被风掠过
  《序诗》体现了尹东柱作为一名基督徒所应具备的纯洁内心与坚定的信念。诗人以比兴的手法展开叙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人首先以“天空”“绿叶”“星星”“微风”等意象来表意所象征之物:“天空”与“星星”在尹东柱看来都是神所创造的“天国”之物,他们“坚如磐石”,即使有风扫过,依旧在那里“不动、不摇”;但是,“绿叶”这种凡尘之物,即使有“微风”略过,却也随之引起“波澜”,是那么脆弱不堪。尹东柱借此诗表达自己对信仰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时看透相对容易“动摇”的自己,他对自己的迷茫与容易堕落产生了愧疚之心,因为他看到了高高在上信仰的“坚定”和匍匐在地的自己的“不坚定”。于是,他决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即使“被风略过”,他也要坚定地“走下去”。既然这条路已经“摆在我面前”,那么尹东柱就选择了义无反顾和勇往直前。   尹东柱的忏悔意识起源于基督教信仰,而因为对基督教信仰的“动摇”,他再次反思己身,懺悔自己的“动摇和不坚定”。而通过忏悔,他再次坚定了他眼前这条必须要走的路,从而不再迷茫,不再堕落。“歌以咏志”,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信仰的“坚定”,和自己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也要实践信仰的坚定信念。不但“珍爱失去的一切”,同时也不再自怨自艾,而是坚定理想,奋发图强。
  二、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以及自我忏悔的“告白”
  尹东柱的父亲是教育家,所以在尹东柱的幼年开始便已经能够接触到文学作品。在小学学习期间,他便能与同学一起创刊《新明洞》,这便成为他步入文学界的起点。尹东柱热爱文学,也热爱创作,从13岁开始到26岁,他不停地学习与创作。虽然尹东柱热爱文学,但他的文学之路并不顺畅,而是经历很多曲折。生活在战乱年代,特别是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人生的自由往往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够被自己意志所决定的。日本对殖民地区的语言也进行了限制。例如,日本将日语定为殖民地区的“官方语言”,限制当地语言的教学以及作品创作,甚至颁布了“创氏改名”的法令。即如果要留学日本接受学习和教育,那么就必须放弃自己的名字,改成日文名字。而出于对文学理想的追求,尹东柱不得不对“现实低头”,他选择留学日本深造,于是他不得不改名。有论者指出:“尹东柱是那个暗无天日的时代和燃遍抗日烽火的故乡孕育而成的富有反抗精神的诗人。”
  尹东柱的诗作《忏悔录》的创作时间是1942年1月24日,尹东柱“创氏改名”的时间是1942年1月29日,即《忏悔录》是他在改名前五天创作的。这说明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其一贯以来对自身的“定位”发生了矛盾。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人要么改变行为来符合自己一贯的意识,要么改变“意识”,让自己的意识符合变化了的实践。只有如此人才能将“意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即做到“言行一致”。其实,尹东柱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获得自己的“认可”,让其“合理化”。于是他才要经历这样的困扰与折磨,因为作为一个东方人,个人的名字与国家对自己有着不同的含义,更改了姓氏名字与“背叛父母”无异,留学日本也无异于“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因此,尹东柱在这样的两难选择之下,却一定要做出抉择。因而也就有了尹东柱的代表之作《忏悔录》的诞生。
  在生了绿绣的铜镜中,留有我的脸面,到底是哪一个王朝的遗物,警示如此耻辱。我要把我的忏悔录缩写在一行里,满二十四年一个月,是期盼了何样乐趣而活过来的?在明天还是后天或者哪一个高兴的日子,我应该再写另一行忏悔录。那时候那样年纪轻轻,为何做了那般害臊的告白?在每一个夜晚把我的镜子,要用手掌用脚掌擦擦看。于是镜中便显现,在那一块陨石地下足踽踽而去的,悲伤地人的背影。
  从诗的名字就能够看出,《忏悔录》是尹东柱为反省和忏悔而创作的。他忏悔的时候选择的方式是先观察自己,通过一面镜子之中的“镜中自我” 来对自己进行批判。以满24周岁的自己为界回首过往,展望未来。这都是因为自己“做了那般害臊的告白”,这样的告白使自己变得“悲伤”,或者自己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悲伤”的人。于是他质疑自己到底是因为“期盼何种乐趣而活过来的”,同时对于自己的“抉择”,他担心在日后的某一天,自己将如何为今天的决定“定论”。于是他通过对神的“告白”,把这些埋藏在自己内心的话语都统统地告诉自己信仰的神。神没有告诉他这是对的或者是错的,但是他相信神能够指引自己脚下的路,让他在日后通过自己所行的路,告诉自己“为何”做了那样的决定。他相信自己所信仰的,所以他进行了告白。他也相信自己所信仰的神给他指引的是一条不会错的路,所以他将告白流诸于笔端,形成《忏悔录》一诗。以此,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通过《忏悔录》将痛苦沉淀,因为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想 ,付出自己的“本分”——折磨与忏悔,是符合自己信仰的,也是符合自己初心的。
  三、文学创作与忏悔意识的完成
  尹东柱唯一诗集《天·风·星星与诗》含有125篇作品。除了《忏悔录》,还有一个作品能把他的忏悔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容易写成的诗》。《容易写成的诗》是尹东柱在日本创作的诗,也是他最后的遗作。
  《容易写成的诗》
  窗外夜雨淅淅沥沥
  六叠房是别人的国度
  虽然早就知道所谓诗人的悲哀宿命
  可还是想写那么一行诗
  收到了装着学费的信封
  里面温暖地湿润着汗与爱的味道
  我夹着大学的笔记本去听老教授的课
  回想一下,发现小时候的伙伴
  一个,两个都再也找不回
  我到底为了什么?
  只有我一个人在沉沦?
  都说人生很艰难
  诗却这么容易就能写成
  真是令人惭愧的事情
  六叠房是别人的国度
  窗外夜雨淅淅沥沥
  点灯驱散些黑暗
  最后的我像期待即将到来的时代一样,等待着早晨
  我向自己伸出小手,眼泪和慰藉成了最初的握手
  人生复杂而多艰难,是一个很难度过的过程,但是对尹东柱来说,诗歌的创作远远要比真实的生活容易得多。其实这个道理朴素易懂,因为生活是要亲身实践的,用行动去感受生活的每一点的变化,但是诗作创作却是将脑海之中的感受,或者变化,发之于笔端流露出来形成文字。所以相比之下,一个是发生在“现实社会里的革命”,一个是发生在“脑海之中的革命”,其中的难易自然容易辨别。
  尹东柱在诗中强调了“六叠房”这一个象征,“六叠房是别人的国度”这一点再次强调了他“流浪诗人”(diaspora)的身份。身在异国却思念祖国,特别是他身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国仇家恨萦绕心间,但是他却在“敌人”的国度里求学、生活。这是一段“忍辱负重”的经历,但是生活的现实,以及未来的前景对于尹东柱来说却是模糊的。而在“雨夜”,他这种对选择的“怀疑”就更加加重了几分。于是,雨夜的思念与彷徨加深了他的苦恼与忏悔。从收到的学费,他感受到的是“里面温暖地湿润着汗与爱的味道”,从去上课的过程里,他感受到的是“回想一下,发现小时候的伙伴,一个,两个都再也找不回”, 而当点灯驱散黑暗的时候,孤独的自己也只能“对影自怜”,从而“向自己伸出小手,眼泪和慰藉成了最初的握手”。由此可以看出,尹东柱在异国他乡,作为流浪者(diaspora)他思念亲情、友情,同时质疑自己的选择,不过这种质疑却也仅仅是一种对过程之中孤独的“徘徊”而已。他通过忏悔之后,在诗作的最后他的信念依旧坚定,因为他在黑暗之中“等待着早晨”,他对影自怜,但是仍然相信即使没有别人的慰藉,自己却依旧能够成为自己的慰藉。他的反思和忏悔,最终是一种对自己“自我完成”的推动力。他一方面对自己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之后便是一种升华,即“否定之否定”,这是一种自我“扬弃”的过程。通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获取的是自己的“进步”与“发展”。这样的“自我完成”从其另一部诗作《自画像》中也可见一斑。   《自画像》
  绕过山角来到稻田边水井,我静静的望着
  发现井里,月亮很亮,白云飘着,有蓝天,吹起蓝色的风儿
  还有一个男人
  无缘无故厌烦男人,起身回走
  但突然觉得那个男人很可怜
  返回去看,那个男人还在那里
  看着男人又觉得厌烦
  起身回走时却想念那个男人
  水井里,月亮很亮,白云飘着,有蓝天
  吹著蓝风,有秋天,还有像回忆般的男人
  作品《自画像》里出现井水,井水与镜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犹如尹东柱正在与另一个自己进行交流,整篇诗的内容是对自己的怜惜和忏悔。诗人总是敏感而多愁的,这种细腻的感受性,使得诗人能够从在一般人看来习以为常的意象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感受。在本诗中,诗中人首先厌烦井中‘男人’起身离去,但回想之后,顿生怜惜之感,觉井中之人也甚是不易;于是回来再一看,‘男人’还在那里,可是诗中人又一次厌烦而再次离走;可是这种又爱又恨的情感依旧不得挥散,于是诗中人第三次返身归来,但是厌烦之情又生,于是不得不第三次离去。
  这三次“折返”的过程之中,诗中人对井中的男人的感情可以用三个词来表达,即“厌烦”“可怜”“想念”。而“诗言志”,诗中人以及井中人都是作者自己的分身(avatar),即作者自己的意象。三种情感相互矛盾、冲突,这也是尹东柱的心象,从中表现出尹东柱的反省与羞愧,直到忏悔。
  四、结语
  尹东柱的诗歌整体简单明了,尹东柱诗歌既没有高难技巧,也没有华丽的包装。但他的诗歌总是那么耀眼,那么深入人心。因为,尹东柱会把自己的真实心象、意识,完完全全用文字来表达。尹东柱的诗歌整体表达了羞愧与反省,有人说这是他对现实社会的抵抗,其实这是他的自我忏悔。即一种自我否定,然后经历“扬弃”之后的升华,使自己逐渐趋于自己所追求的“完人”境界。
  尹东柱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名有文学抱负和理想的文人。他生活在战争年代,身处“宗教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之中。他凭着自己的“信、望、爱”不但在自己的意识之中通过“忏悔”让自己不断完善、力求达到“完人”的境界,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通过文学实践,将“爱”变成实质的力量发散出去,去鼓舞那些要战胜环境、战胜自己以及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因为尹东柱一直坚信“黑暗”过后,“早晨”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尹东柱.天·风·星星与诗[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范庆超.时代缩影 民族悲歌 心灵憩园——朝鲜族诗人尹东柱及其诗歌创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
   金明男,韩国朝鲜大学校国语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其他文献
俺想娶个女明星,而且是正在走红的影视明星,心存这个念头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能会有人笑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过,俺可不这么看。两千多年前,陈胜大哥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里也有一出 “卖油郎独占花魁”,俺咋就不能和个女明星一起走上红地毯? 说实话,本来俺是想在报纸上那些征婚广告中找个对象就算了,可是看了那些待嫁女郎的标准,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有“可观存款”、有研究生文凭
本文从国家保障、体系保障、推进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思考,以期促进我国服刑人员处遇制度效能的提高.
五年一贯制学生是艺术类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3+2的学制特点和艺术生的鲜明个性使得他们的思想状况不同于普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也需有所不同。本文选取艺术类
摘 要:以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其艺术作品分析与研究,探讨艺用人体解剖在其作品中的重要作用。米开朗基罗建立了对秩序与和谐比例的追求,运用科学透视法、人体解剖等手法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通过空间透视的再现和叠压的构建剖析人体结构。用了新的人体造型语言,创造了全新的肉体形象,用它记录了当代人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情感,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的热爱和歌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
“电商价格战”已经引发政府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发改委价监局已经对电商“价格战”展开调查,发改委价监局初步调查认为,价格战过程中,有电商的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
期刊
洪秀全有妻妾88人,加上各类妃嫔、女官、女司等,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因妻妾太多,连姓名都记不住,干脆一概编号。辜鸿铭曾劝西方人若想研究真正的中国文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广博的理论知识素质。教育学生终究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高校辅导员如何让大学生拥有
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基层公务员的流失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从基层公务员的流失问题入手,总结概括了公务员流失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度激励不足.二是精
服务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客观表征.本文分析了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