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年轻教师的校本研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导师制,一帮一,一对一,这种方式由于缺少多样化的基因,容易出现近亲繁殖现象。另一种是团队制,众帮一,多对一,团队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建议自然呈多元化倾向,年轻教师可吸收的营养也比较全面。第二种基于合作的校本研修方式看起来比第一种更具优越性。但多元化中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冲突,常常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遭遇“百花纷乱难酿蜜”的尴尬。
一、年轻教师正遭遇评课“多元冲突”的困扰
现在,许多学校都规定年轻教师每学期要进行一次磨课。磨课分为两步: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并试讲,教研组听课,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然后任课老师根据评课者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评课。我们的专家和成熟的教师往往以为提出建议后,年轻教师整合团队的建议重新备课是简单易行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评课时各位听课老师都会献计献策,建议总有十几条,甚至更多。对同一种手段与策略,同一个教学环节与设计,往往是见仁见智,常常会发生分歧,提出迥然不同的建议。各位老师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审视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这可苦了我们的年轻教师,面对矛盾丛生的建议,他们不知道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这就是青年教师频频遭遇的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
二、评课“多元冲突”何以成为青年教师成长之痛
现在,合作文化已然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多元化的评课也就越来越流行。本来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的。但我们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操作不当,竟使评课中的“多元冲突”成为当前新教师的成长之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多方意见的聚焦和整合
我们作为磨课时的评议者,常常责任缺失,远离“现场”。看到哪儿是哪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于是,把“思考碎片”抛给了执教的老师。评议一堂语文课,难免会“盲人摸象”,从头到脚,各说各话。多名教师对一堂课展开全景式的透视,提出自己的建议,必然会引发“课堂膨胀”——堂课在实施的时候没有办法完成大家所提的所有教学任务,达成每个人提出来的全部教学指标。提的建议是片断,而上的课是个整体。这虽然是个常识,我们在评课时却极容易忘记,自然也就为年轻教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评课者不能贴近地提建议
评课时,我们常常处于飘浮状态。不能贴近具体的课堂、特定的教材、个性化的教师、个别化的学生。大家或者宏观地指出课堂教学应追求的新理念,或者指出一些教学板块存在的问题,或者笼统地指出某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妥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不贴近文本,不贴近学生,不贴近课堂,笼统地提建议,对年轻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建议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处在具体操作的策略层面,年轻的老师怎么会无法享用大家的智慧呢?
3、没有通用的评课程序和标准
一般来说,通用的教学手段、通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不少教师的评课采用了极为感性的方式,对同一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评议出现极大的反差。好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应该像王荣生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合乎道理的。我们在判断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设计的优劣的时候,是否忘记了一些至关重要、“合乎道理”的标准了呢?如果我们评课时,不在同一层面,不按规范的标准,把一堆堆看似矛盾的粗加工产品送给我们的年轻教师,除了出难题,还有多少用处?
三、导师团队如何有效消解评课“多元冲突”现象
评课“多元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团队指导的疏离化和年轻教师文化选择的不成熟性。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消解评课中“多元冲突”现象,催生青年教师的跨越性成长。
1、应该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提高公共流通的评课细则
通用的评课标准就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合理选择吸纳教学建议时所参照的公认依据。有了成熟的专业标准,大家在通用的评课平台上“按部就班”地操作,无论是集体审议,还是个体教学的择善而从,就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就会减少有关教学设计的观点冲突,青年教师的教学选择也就容易一些了。要解决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我们就必须在制定全国性的不同学科教学评价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分别规定不同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示,给学科教学以具体的准则。有了学科课堂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我们在评课时就有了依据。在评课的通用平台和框架上,大家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同一层面展开讨论和交流;年轻教师对评课建议的自主取舍也就有了相应的标准,而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了。
2、应该有精细的教学审察——提出优质成熟的评课建议
作为负责任的评议者,要为年轻教师提供较为成熟的教学建议,就要把教学团队的建议汇总起来使之不再自相矛盾、杂乱无章。要使我们的建议更“合乎道理”、更成熟,成为优质的建议,我们每个教师要力争做到“二要”。一要把“审读之心”贴得更近一些。提的建议要尽量贴近执教教师面对的教学场景,贴近学生的个别化反应,贴近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换位思考,给执教者尽量中肯的指导意见。二要把“整体调试”想得多一些。建议可以是片断的、碎片的,但是教学设计经过修改完善之后加以运行,它必须是整体的、整合的。因此,我们作为成熟的评课者要有一种“成品”意识,整体关照的构架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提微观的问题时就要联系课堂教学的整体加以考量。一切都要在合理化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调整,充分注意到统合吸纳的具体操作。
3、应该有技术攻关——提请民主规范的集体审议
我们通常在评课后就把教学建议交给执教者一人消化处理。但实际上,年轻执教者仍然非常需要集体的介入和关照。评课中,我们常常会意见相左,在无形之中为青年教师制造了新的问题。我们作为合作性同事,有责任帮助年轻教师解决问题、排除故障。我们可以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作出最优化的选择。集体审议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主持者可以直奔主题,提出两三个关键的问题。第二步,审议成员展开实质性讨论,每位成员都采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执教者以解释的机会。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场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调用课堂录像,反复播放相关镜头,进行集体审视,并通过集体协商拿出最佳的可直接运行的修改方案。第三步,清理遗留下来的冲突性问题。最后大家集中精力通过再度审议帮助执教者拨云 见曰,作出合乎道理的选择。
四、青年教师如何应对评课中的“多元冲突”
被多元化的评课信息所包围,对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对冲突性的建议加以选择,需要年轻教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个人行动理论的突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课程观念上的冲突,即为有价值的课题,正好为我们年轻教师提出了一个个微型课题。通过自己持续的扎实的行动研究,就能化冲突性的评课意见为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源,使之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1、奠定个人的课程理论坐标——发展自我确证的选择能力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正确的选择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成为积极选择的向导,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高超的选择能力。因此,青年教师要真正消解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从自身角度来说,关键是自己的心中要有一个“明晰的标准”——有一种基于成功智力的教学设计选择力,懂得什么情况下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手段最合适,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最适合具体课堂的特定情境。教学选择力是一种流体能力,只有走“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路子。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投入到他人的磨课之中,主动参与团队化的完善教学设计的选择过程。通过为他人选择来积累自我选择的经验。当然,潜心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青年教师就能建设起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框架和学科教学规范。当立体的学科教学细则坐标建立起来的时候,每年又有八九次参与集体审议、尝试教学选择的机会,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选择力必定会不断增强而日臻成熟。
2、进行导师的相似性实践引导——迅速获取解决细节问题的行动手册
面对充满矛盾的教学建议,要在短期内加以消化,缩短摸索的周期,达成有效研究的目标,可以向导师或顾问提出为同一课题提供匹配的课堂范例的请求,请导师和你一起来整合设计,提供可操作的新方案。和导师手牵手,请他们来和自己一起面对不成熟的课堂,做近距离的演示。请顾问一起来审思这节课该如何改进,大家的建议在课堂上如何实施,一堂课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哪些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最后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对每个教学细节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的建议在个别化的课堂上该如何取舍等疑难问题请他们做出具体的示范。从中,可以切实学到如何调试教案,如何实质性地吸纳别人的多元化建议的操作策略。如果能提请导师提供同课题、同版本的课堂教学现场,就类似的学生让导师亲自执教一番,给教师呈现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的选择性示范效果就会更好些。年轻教师藉此可以学到真正的实践艺术,发展自己的教学行动理论。年轻教师的成长模式应注意借鉴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把吸纳导师或其他顾问的实践艺术、择宜艺术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感知导师的课堂里的具体情境,捕捉他们课堂中尽量多的教学细节,以学习到更多的课堂问题解决的历程与技巧。学习他们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现场诊断,并不断调试、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开展微型的专题走课运动——长期吸纳丰富的实战经验
青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成长丰富起来,一个捷径便是借用同事的活性经验,发展自己处置课程的临床学力。为此,青年教师要争取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实质性的专题研究——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相互开放教室,人人成为公共教育的教师。青年教师如何在相互公开教学中,让自己积累起更多教学方面的临床经验呢?笔者以为“走课”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青年教师经常走课,就知道课堂上最该看什么,能更有效地分析出什么手段在教学中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经常走课,就有机会看到去除了伪装和任何包装的原生态的课堂。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青年教师可以带着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不同教师的课堂,不同学段的课堂,不同时段的课堂,观察在不同课堂中学生对同一种教学手段或设计的反应,观察不同教师为达成同一种目的所呈现的个别化教学细节,从而寻找教学实践与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以支持问题的探究——利用在真实的课堂上获取的来自不同教师的多元信息,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总结出真实的教学经验,可以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廓清教学实践的模糊性问题,为自己提高教学质效提供策略支持。如果年轻教师每学期通过走课,积累起十几组乃至几十组成功的教学细节,学科临床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面对冲突性的建议,就能比较迅速地做出自己的明智抉择了。
4、启动真实的微型课题研究——把冲突与疑难转化为成长的机遇
青年教师被冲突性、过度性的教学改进信息所包围,看起来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就会发现,有冲突的地方正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有所突破,青年教师就成长了,进步了。因此,那些令青年教师望而却步、难以消化的冲突性建议,只要善于转化,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阻力为推力。比如,在磨课中众多有经验的教师献计献策,提出几十条包含着冲突的建议,青年教师趁势将它们加以梳理,就可以把冲突性建议一一转化成“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形成之后,就可以运用相似的文本对同一个班级,或者用同一文本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课堂观察、实验比对,从而发现学科教学的真实规律。这样,同事所提出的一组组冲突性的建议就为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个有关有效教学的真实课题,成为一次次提升自我教学品质的良好契机。
(责任编辑:王哲先)
一、年轻教师正遭遇评课“多元冲突”的困扰
现在,许多学校都规定年轻教师每学期要进行一次磨课。磨课分为两步: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并试讲,教研组听课,提出意见进行修改;然后任课老师根据评课者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评课。我们的专家和成熟的教师往往以为提出建议后,年轻教师整合团队的建议重新备课是简单易行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评课时各位听课老师都会献计献策,建议总有十几条,甚至更多。对同一种手段与策略,同一个教学环节与设计,往往是见仁见智,常常会发生分歧,提出迥然不同的建议。各位老师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来审视的,都有自己的道理。这可苦了我们的年轻教师,面对矛盾丛生的建议,他们不知道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这就是青年教师频频遭遇的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
二、评课“多元冲突”何以成为青年教师成长之痛
现在,合作文化已然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多元化的评课也就越来越流行。本来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的。但我们在大规模生产中的操作不当,竟使评课中的“多元冲突”成为当前新教师的成长之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多方意见的聚焦和整合
我们作为磨课时的评议者,常常责任缺失,远离“现场”。看到哪儿是哪儿,想到什么说什么。于是,把“思考碎片”抛给了执教的老师。评议一堂语文课,难免会“盲人摸象”,从头到脚,各说各话。多名教师对一堂课展开全景式的透视,提出自己的建议,必然会引发“课堂膨胀”——堂课在实施的时候没有办法完成大家所提的所有教学任务,达成每个人提出来的全部教学指标。提的建议是片断,而上的课是个整体。这虽然是个常识,我们在评课时却极容易忘记,自然也就为年轻教师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2、评课者不能贴近地提建议
评课时,我们常常处于飘浮状态。不能贴近具体的课堂、特定的教材、个性化的教师、个别化的学生。大家或者宏观地指出课堂教学应追求的新理念,或者指出一些教学板块存在的问题,或者笼统地指出某些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妥当、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有效……不贴近文本,不贴近学生,不贴近课堂,笼统地提建议,对年轻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果建议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处在具体操作的策略层面,年轻的老师怎么会无法享用大家的智慧呢?
3、没有通用的评课程序和标准
一般来说,通用的教学手段、通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不少教师的评课采用了极为感性的方式,对同一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评议出现极大的反差。好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应该像王荣生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合乎道理的。我们在判断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设计的优劣的时候,是否忘记了一些至关重要、“合乎道理”的标准了呢?如果我们评课时,不在同一层面,不按规范的标准,把一堆堆看似矛盾的粗加工产品送给我们的年轻教师,除了出难题,还有多少用处?
三、导师团队如何有效消解评课“多元冲突”现象
评课“多元冲突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团队指导的疏离化和年轻教师文化选择的不成熟性。我们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消解评课中“多元冲突”现象,催生青年教师的跨越性成长。
1、应该有统一的操作标准——提高公共流通的评课细则
通用的评课标准就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合理选择吸纳教学建议时所参照的公认依据。有了成熟的专业标准,大家在通用的评课平台上“按部就班”地操作,无论是集体审议,还是个体教学的择善而从,就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样,就会减少有关教学设计的观点冲突,青年教师的教学选择也就容易一些了。要解决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我们就必须在制定全国性的不同学科教学评价通用标准的基础上,分别规定不同学科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示,给学科教学以具体的准则。有了学科课堂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我们在评课时就有了依据。在评课的通用平台和框架上,大家就可以有意识地在同一层面展开讨论和交流;年轻教师对评课建议的自主取舍也就有了相应的标准,而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了。
2、应该有精细的教学审察——提出优质成熟的评课建议
作为负责任的评议者,要为年轻教师提供较为成熟的教学建议,就要把教学团队的建议汇总起来使之不再自相矛盾、杂乱无章。要使我们的建议更“合乎道理”、更成熟,成为优质的建议,我们每个教师要力争做到“二要”。一要把“审读之心”贴得更近一些。提的建议要尽量贴近执教教师面对的教学场景,贴近学生的个别化反应,贴近课堂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换位思考,给执教者尽量中肯的指导意见。二要把“整体调试”想得多一些。建议可以是片断的、碎片的,但是教学设计经过修改完善之后加以运行,它必须是整体的、整合的。因此,我们作为成熟的评课者要有一种“成品”意识,整体关照的构架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提微观的问题时就要联系课堂教学的整体加以考量。一切都要在合理化的整体架构中加以调整,充分注意到统合吸纳的具体操作。
3、应该有技术攻关——提请民主规范的集体审议
我们通常在评课后就把教学建议交给执教者一人消化处理。但实际上,年轻执教者仍然非常需要集体的介入和关照。评课中,我们常常会意见相左,在无形之中为青年教师制造了新的问题。我们作为合作性同事,有责任帮助年轻教师解决问题、排除故障。我们可以采用集体审议的方式,作出最优化的选择。集体审议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主持者可以直奔主题,提出两三个关键的问题。第二步,审议成员展开实质性讨论,每位成员都采用问答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给执教者以解释的机会。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场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调用课堂录像,反复播放相关镜头,进行集体审视,并通过集体协商拿出最佳的可直接运行的修改方案。第三步,清理遗留下来的冲突性问题。最后大家集中精力通过再度审议帮助执教者拨云 见曰,作出合乎道理的选择。
四、青年教师如何应对评课中的“多元冲突”
被多元化的评课信息所包围,对年轻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对冲突性的建议加以选择,需要年轻教师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个人行动理论的突破。这无疑是个极大的挑战。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课程观念上的冲突,即为有价值的课题,正好为我们年轻教师提出了一个个微型课题。通过自己持续的扎实的行动研究,就能化冲突性的评课意见为宝贵的教学研究资源,使之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剂。
1、奠定个人的课程理论坐标——发展自我确证的选择能力
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可选择性同时增强。因而每个教师必须学会选择,正确的选择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成为积极选择的向导,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如此才能有高超的选择能力。因此,青年教师要真正消解评课中的“多元冲突现象”,从自身角度来说,关键是自己的心中要有一个“明晰的标准”——有一种基于成功智力的教学设计选择力,懂得什么情况下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手段最合适,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最适合具体课堂的特定情境。教学选择力是一种流体能力,只有走“在选择中学会选择”的路子。另外,我们也要积极投入到他人的磨课之中,主动参与团队化的完善教学设计的选择过程。通过为他人选择来积累自我选择的经验。当然,潜心学习基本的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青年教师就能建设起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框架和学科教学规范。当立体的学科教学细则坐标建立起来的时候,每年又有八九次参与集体审议、尝试教学选择的机会,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选择力必定会不断增强而日臻成熟。
2、进行导师的相似性实践引导——迅速获取解决细节问题的行动手册
面对充满矛盾的教学建议,要在短期内加以消化,缩短摸索的周期,达成有效研究的目标,可以向导师或顾问提出为同一课题提供匹配的课堂范例的请求,请导师和你一起来整合设计,提供可操作的新方案。和导师手牵手,请他们来和自己一起面对不成熟的课堂,做近距离的演示。请顾问一起来审思这节课该如何改进,大家的建议在课堂上如何实施,一堂课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哪些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最后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对每个教学细节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的建议在个别化的课堂上该如何取舍等疑难问题请他们做出具体的示范。从中,可以切实学到如何调试教案,如何实质性地吸纳别人的多元化建议的操作策略。如果能提请导师提供同课题、同版本的课堂教学现场,就类似的学生让导师亲自执教一番,给教师呈现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的选择性示范效果就会更好些。年轻教师藉此可以学到真正的实践艺术,发展自己的教学行动理论。年轻教师的成长模式应注意借鉴施瓦布的实践模式,把吸纳导师或其他顾问的实践艺术、择宜艺术作为学习的重点,要感知导师的课堂里的具体情境,捕捉他们课堂中尽量多的教学细节,以学习到更多的课堂问题解决的历程与技巧。学习他们对情境中的问题做出现场诊断,并不断调试、选择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3、开展微型的专题走课运动——长期吸纳丰富的实战经验
青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成长丰富起来,一个捷径便是借用同事的活性经验,发展自己处置课程的临床学力。为此,青年教师要争取相互公开教学、相互批评,对教学案例进行实质性的专题研究——像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相互开放教室,人人成为公共教育的教师。青年教师如何在相互公开教学中,让自己积累起更多教学方面的临床经验呢?笔者以为“走课”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青年教师经常走课,就知道课堂上最该看什么,能更有效地分析出什么手段在教学中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经常走课,就有机会看到去除了伪装和任何包装的原生态的课堂。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青年教师可以带着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不同教师的课堂,不同学段的课堂,不同时段的课堂,观察在不同课堂中学生对同一种教学手段或设计的反应,观察不同教师为达成同一种目的所呈现的个别化教学细节,从而寻找教学实践与学习结果的可观察证据,以支持问题的探究——利用在真实的课堂上获取的来自不同教师的多元信息,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总结出真实的教学经验,可以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廓清教学实践的模糊性问题,为自己提高教学质效提供策略支持。如果年轻教师每学期通过走课,积累起十几组乃至几十组成功的教学细节,学科临床教学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发展,面对冲突性的建议,就能比较迅速地做出自己的明智抉择了。
4、启动真实的微型课题研究——把冲突与疑难转化为成长的机遇
青年教师被冲突性、过度性的教学改进信息所包围,看起来是一件坏事。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就会发现,有冲突的地方正是需要研究的课题。有所突破,青年教师就成长了,进步了。因此,那些令青年教师望而却步、难以消化的冲突性建议,只要善于转化,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阻力为推力。比如,在磨课中众多有经验的教师献计献策,提出几十条包含着冲突的建议,青年教师趁势将它们加以梳理,就可以把冲突性建议一一转化成“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形成之后,就可以运用相似的文本对同一个班级,或者用同一文本对不同的班级进行课堂观察、实验比对,从而发现学科教学的真实规律。这样,同事所提出的一组组冲突性的建议就为青年教师提出了一个个有关有效教学的真实课题,成为一次次提升自我教学品质的良好契机。
(责任编辑: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