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以使学校心理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学校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心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批素质优、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指出:“学校心理辅导者常常是学生容易接触的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他们是能够渗入到学生的智力状态和情感领域来提供有效帮助的专家。”成为专家型教师以及心理教育专家,已经成为国际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在我国,作为本学科领军人物的特级心理教师亦应以此为标杆,拥有扎实、完善的理论功底——不仅掌握专业的心理学尤其是学校心理学的理论,更应理解中小学生发展的心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进行概括与升华,热忱地投入到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中,促使自我成长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并最终影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特级心理教师这一称谓所包含的“特”“心”“理”三个关键词來分析和阐述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是“理”。“理”就是学理,即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遵循规律。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指导。由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心理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心理课教学活动的知识化倾向和重说教轻尊重的灌输式倾向。
特级心理教师作为这个领域中的“专家”,不应是单纯依靠丰富经验而有所成就的“教练”,而应该是从根本上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长期扎实的实践而发展成为专业领袖。比如对学生的心理持有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及身心特点,辩证地看待学生的缺点和局限,重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学习的理论等,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表面看来,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家都可以开展,但是一个特级心理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理基础与理论素养,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开展”以及“为何如此开展能够顺应学生需求”,并且可以将此拓展并传授给其他教师。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具有熟练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技巧,而且具有扎实的心理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次是“心”。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之外,它是一个特别需要用“心”来投入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它能否落实在人的“心”里。一位心理教师如果仅仅具有广博的学理知识、咨询技巧,但缺少自我和谐的心理、助人的爱心、信任的真心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敏感性,便只能成为一个技术工匠,只能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特级心理教师不仅需要有助人、爱人之心,也需要有和谐、幸福之心。换言之,特级心理教师的“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他们应该是心理和谐、生活幸福的人。优秀的心理教师自身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还处于发展初期,心理教师在工作环境中常会遇到冲突与无奈、困扰与尴尬、压抑与失落。在这样的处境中,唯有善于调节情绪、平和心态,才能尽快打开局面,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特级心理教师维持自身和谐的能力与特质是其职业及个人发展的前提。此外,由此而衍生的热忱与力量,也必将成为他们吸引学生的基本要素。
第二,他们应当是热爱助人、值得信任的人。只有在这个“润物无声”的领域中耕耘投入,才能持续地给孩子以生命力和能量;只有接纳孩子们在发展中的各种正性和负性情绪,才能真正走入他们“暴风骤雨”的内心世界;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与立场倾听他们的“故事”,才能让孩子们得到绝对的心理安全;只有诚恳坦率地和同学们谈心,以心交心,才能促使他们真实流露自己内心的想法、需求与情绪感受。而正是这些,构成了一个特级心理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得他们能赢得同学们的信任,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特级心理教师需要比一般教师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即对学生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个体的困难与问题有最敏锐的直觉。他们细致入微,有较强的洞察力,不仅在问题发生之时与之后善于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沟通合作,甚至在问题未发生之时,就能根据理论和经验、平时的观察与判断力,对学校、教师、儿童和家长的需要做出准确的预测,对其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预防。
最后是“特”。特级心理教师之“特”首先体现在他对学校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特别贡献,其次是其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殊作用。
第一,学校心理辅导不仅是一个操作性、规范性的实务工作,更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教育科学。任何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都得是该领域优秀的行动研究者,都要在第一线与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们朝夕相处,收集数据。特级心理教师要有专业的意识,以一种科研的视角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等。只有当他们以一种科研的态度去设计每节心理课程、去反思每个咨询案例时,原有的零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会在科研框架的支撑下变得明晰;只有当他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携手一批业务能力强、科研意识浓且有意愿在学校心理教育领域有所作为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整体推进的路径才会逐步展开。心理特级教师在平时的琐碎工作中,系统收集资料,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不仅自己获得了别样的专业视角,同时也能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决策提供最为实际的帮助。
第二,作为一个学校中的后来者,心理教师的出现只有短暂的历史,对其工作内容和任务的界定,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正因如此,作为该领域的领军者,心理特级教师更应该主动开发群体内外的资源,更加富有创造性地拓展业务,即不能坐在咨询室里等待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设计教育活动。比如为有着多样化需求的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因为他们可以比其他任课教师和管理者更能接纳有不同风格和个性倾向的学生的存在;比如与家长、教师积极协商,共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比如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改变学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除此以外,特级心理教师在应付学生“高危”行为方面,也应有其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比如在面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时候,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级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干预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开展“心理晤谈”等团体辅导对受创者进行心理抚慰工作以及代表校方对家长开展事件说明会、媒体公关等等。
总之,特级心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学理基础,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还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特种兵”的作用。
(责任编辑:孙彦川)
在我国,作为本学科领军人物的特级心理教师亦应以此为标杆,拥有扎实、完善的理论功底——不仅掌握专业的心理学尤其是学校心理学的理论,更应理解中小学生发展的心理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进行概括与升华,热忱地投入到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之中,促使自我成长为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并最终影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特级心理教师这一称谓所包含的“特”“心”“理”三个关键词來分析和阐述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是“理”。“理”就是学理,即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遵循规律。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特别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指导。由于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心理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心理课教学活动的知识化倾向和重说教轻尊重的灌输式倾向。
特级心理教师作为这个领域中的“专家”,不应是单纯依靠丰富经验而有所成就的“教练”,而应该是从根本上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在理论基础上进行长期扎实的实践而发展成为专业领袖。比如对学生的心理持有发展的观点,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及身心特点,辩证地看待学生的缺点和局限,重视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理解学习的理论等,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表面看来,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家都可以开展,但是一个特级心理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理基础与理论素养,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开展”以及“为何如此开展能够顺应学生需求”,并且可以将此拓展并传授给其他教师。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具有熟练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技巧,而且具有扎实的心理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其次是“心”。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技巧方法之外,它是一个特别需要用“心”来投入的职业。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它能否落实在人的“心”里。一位心理教师如果仅仅具有广博的学理知识、咨询技巧,但缺少自我和谐的心理、助人的爱心、信任的真心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敏感性,便只能成为一个技术工匠,只能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
特级心理教师不仅需要有助人、爱人之心,也需要有和谐、幸福之心。换言之,特级心理教师的“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他们应该是心理和谐、生活幸福的人。优秀的心理教师自身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还处于发展初期,心理教师在工作环境中常会遇到冲突与无奈、困扰与尴尬、压抑与失落。在这样的处境中,唯有善于调节情绪、平和心态,才能尽快打开局面,在推动学科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特级心理教师维持自身和谐的能力与特质是其职业及个人发展的前提。此外,由此而衍生的热忱与力量,也必将成为他们吸引学生的基本要素。
第二,他们应当是热爱助人、值得信任的人。只有在这个“润物无声”的领域中耕耘投入,才能持续地给孩子以生命力和能量;只有接纳孩子们在发展中的各种正性和负性情绪,才能真正走入他们“暴风骤雨”的内心世界;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与立场倾听他们的“故事”,才能让孩子们得到绝对的心理安全;只有诚恳坦率地和同学们谈心,以心交心,才能促使他们真实流露自己内心的想法、需求与情绪感受。而正是这些,构成了一个特级心理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得他们能赢得同学们的信任,能够真正服务于学生,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特级心理教师需要比一般教师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即对学生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个体的困难与问题有最敏锐的直觉。他们细致入微,有较强的洞察力,不仅在问题发生之时与之后善于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沟通合作,甚至在问题未发生之时,就能根据理论和经验、平时的观察与判断力,对学校、教师、儿童和家长的需要做出准确的预测,对其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科学的预防。
最后是“特”。特级心理教师之“特”首先体现在他对学校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特别贡献,其次是其在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特殊作用。
第一,学校心理辅导不仅是一个操作性、规范性的实务工作,更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教育科学。任何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都得是该领域优秀的行动研究者,都要在第一线与这个领域的研究对象们朝夕相处,收集数据。特级心理教师要有专业的意识,以一种科研的视角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构建等。只有当他们以一种科研的态度去设计每节心理课程、去反思每个咨询案例时,原有的零散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会在科研框架的支撑下变得明晰;只有当他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携手一批业务能力强、科研意识浓且有意愿在学校心理教育领域有所作为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整体推进的路径才会逐步展开。心理特级教师在平时的琐碎工作中,系统收集资料,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不仅自己获得了别样的专业视角,同时也能为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决策提供最为实际的帮助。
第二,作为一个学校中的后来者,心理教师的出现只有短暂的历史,对其工作内容和任务的界定,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正因如此,作为该领域的领军者,心理特级教师更应该主动开发群体内外的资源,更加富有创造性地拓展业务,即不能坐在咨询室里等待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而是要积极主动地为他们设计教育活动。比如为有着多样化需求的学生提供教学计划,因为他们可以比其他任课教师和管理者更能接纳有不同风格和个性倾向的学生的存在;比如与家长、教师积极协商,共同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不仅仅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比如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改变学校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心理服务意识。除此以外,特级心理教师在应付学生“高危”行为方面,也应有其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比如在面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时候,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级心理教师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干预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开展“心理晤谈”等团体辅导对受创者进行心理抚慰工作以及代表校方对家长开展事件说明会、媒体公关等等。
总之,特级心理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学理基础,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还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作出特殊的贡献,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特种兵”的作用。
(责任编辑:孙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