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省老同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习总书记讲话中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殷切期望,深深地打动了本刊顾问、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许勤。他作为江西山江湖工程曾经的领导者和亲历者,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山江湖开发治理的艰辛历程。
习总书记到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除了鼓励老区加快发展之外,重点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江西现在的生态环境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居住环境是比较好的。江西今天这么好的环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造就的。
科学调研,顶层设计
江西生态环境的转变是从山江湖治理起步的。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地貌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江湖工程的形成,要从鄱阳湖说起。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水系,下接长江。湖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省主要粮、棉、油产地和渔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关心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从20世纪50年代起,江西省委、省政府组织了多次对赣江和鄱阳湖区的调研考察,由于缺乏科学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理念,加之大规模围湖造田和山林滥伐等原因,江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科委、省科协、省科学院将进行综合考察整治、开发利用鄱阳湖资源列入了议事日程。
江西省科协于1981年7月上旬召开了“第一次鄱阳湖综合治理利用学术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中,江西大学林英、邓宗觉教授提出,鄱阳湖是我省5条主要河流汇流之处,经湖口与长江相通。5河上游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湖底淤积,灾害频发。他们提出不能就鄱阳湖论鄱阳湖,要从全局出发,首先必须治山,治山是治水之本。山穷必然水尽,山清才能水秀。他们的这个论断,引起了许多科技人员的共鸣。
1982年4月初至6月底,江西省科委委托省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鄱阳湖滨8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起草了《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计划》。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82年7月29日决定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由傅雨田同志任组长,我和张国震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考察队,由当时的省科学院院长石天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和考察队长。
合理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鄱阳湖,对江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2年8月,省科委、省科学院派员专程赴京向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6个部委汇报了对鄱阳湖区进行综合考察的计划,得到了方毅、杨浚、陈先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他们指出,鄱阳湖不仅是江西的鄱阳湖,而且是全国的鄱阳湖,应放在全国布局的地位上来考虑,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同年9月,省科委、省科学院邀请了国内14位专家考察了鄱阳湖及滨湖4个县,形成《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并上报省鄱考领导小组及国家科委。
辨证治理。先手治山
在考察调研过程中,不少专家逐步认识到,江西的山、江、湖彼此相连,互为影响,构成一个互为制约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山、江、湖”区域。1983年,经过讨论研究,省委、省政府采纳了专家们的建议:根据江西山、江、湖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生态经济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即对山、江、湖进行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战略构想,把鄱阳湖区和赣江流域,作为一个大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治山是根本。治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封山育林,一种是植树造林。林英和邓宗觉两位专家到井冈山考察后,向省政府提出建立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不许砍伐树木,连草也不许动。封山不容易。在井冈山就出现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1984年冬天,胡启立来江西,我陪他到井冈山。晚上在小礼堂开座谈会,当时天气很冷。我问井冈山的党委书记,有没有取暖器。他说有取暖器,但是电力不行。我让他找来试试。结果取暖器一开,电灯都不亮了。当年就这条件,只能照明,不能取暖。后来井冈山的党委书记提出了建水电站的要求,电站选址在自然保护区的边上。计委提出建电站,林业部门不允许建,不但不允许动土,甚至于连草都不许动。两家产生了矛盾,直至惊动中央媒体。后来经过反复协调做工作,林业厅勉强同意了建电站的计划,但要求尽量少动土,少砍树。电站建成后,既解决了井冈山的用电问题,同时也供应山上的用水。可见当年,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非常严格。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严格保护,今天的生态不可能有这么好。
当年担任省政府顾问的两位老同志方谦、许少林与我联系,许少林要求到兴国帮着种树。那时兴国的山大都是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人称“江南的西北”,当地百姓讲,在山下可以看见山上的老鼠跑。方谦要求到临川搞沼气,让老百姓用烧沼气替代烧柴,利于封山育林。许少林在兴国开始是人工造林,后来跟有关部门商量搞飞播造林,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采取草种、树种一起飞播的方式,结果树长起来了,草也长起来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的兴国已经看不见荒山,到处林木葱郁。
以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护林工作使我省许多荒山披上了绿装;赣南果、猪、沼模式的推广则在治理荒坡方面功不可没。这两项工程对于山江湖工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山水文章,功在不舍
经过较长时间国内外专家的科技交流,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山江湖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开始显现。该工程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国内外的有关组织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山江湖工程在运作上逐渐同国际接轨,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
1996年9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京九沿线视察时,实地考察了赣县梅林镇山江湖扶贫开发试验基地,他对这种扶贫和立体开发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赞许,肯定了山江湖工程治山、治水、治穷相结合的做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江湖开发治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发治理的思路也开始由初期的治山、治水、防灾、减灾向治山治水与治贫、治愚相结合转变,其开发治理理念同样开始从治山治水向治山治水与经营山水并重。
回顾山江湖工程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感到它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在江西的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对为这项工程出谋献策以及出力的人应该记上一功。
责编 邑金
习总书记到江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除了鼓励老区加快发展之外,重点强调的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江西现在的生态环境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居住环境是比较好的。江西今天这么好的环境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造就的。
科学调研,顶层设计
江西生态环境的转变是从山江湖治理起步的。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地貌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江湖工程的形成,要从鄱阳湖说起。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水系,下接长江。湖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省主要粮、棉、油产地和渔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关心如何合理开发利用鄱阳湖。从20世纪50年代起,江西省委、省政府组织了多次对赣江和鄱阳湖区的调研考察,由于缺乏科学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理念,加之大规模围湖造田和山林滥伐等原因,江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科委、省科协、省科学院将进行综合考察整治、开发利用鄱阳湖资源列入了议事日程。
江西省科协于1981年7月上旬召开了“第一次鄱阳湖综合治理利用学术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中,江西大学林英、邓宗觉教授提出,鄱阳湖是我省5条主要河流汇流之处,经湖口与长江相通。5河上游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湖底淤积,灾害频发。他们提出不能就鄱阳湖论鄱阳湖,要从全局出发,首先必须治山,治山是治水之本。山穷必然水尽,山清才能水秀。他们的这个论断,引起了许多科技人员的共鸣。
1982年4月初至6月底,江西省科委委托省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对鄱阳湖滨8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起草了《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计划》。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于1982年7月29日决定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领导小组”,由傅雨田同志任组长,我和张国震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考察队,由当时的省科学院院长石天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和考察队长。
合理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鄱阳湖,对江西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2年8月,省科委、省科学院派员专程赴京向国家计委、国家科委等6个部委汇报了对鄱阳湖区进行综合考察的计划,得到了方毅、杨浚、陈先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他们指出,鄱阳湖不仅是江西的鄱阳湖,而且是全国的鄱阳湖,应放在全国布局的地位上来考虑,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同年9月,省科委、省科学院邀请了国内14位专家考察了鄱阳湖及滨湖4个县,形成《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并上报省鄱考领导小组及国家科委。
辨证治理。先手治山
在考察调研过程中,不少专家逐步认识到,江西的山、江、湖彼此相连,互为影响,构成一个互为制约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山、江、湖”区域。1983年,经过讨论研究,省委、省政府采纳了专家们的建议:根据江西山、江、湖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生态经济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即对山、江、湖进行统筹兼顾,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战略构想,把鄱阳湖区和赣江流域,作为一个大系统工程进行综合开发治理。
治山是根本。治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封山育林,一种是植树造林。林英和邓宗觉两位专家到井冈山考察后,向省政府提出建立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不许砍伐树木,连草也不许动。封山不容易。在井冈山就出现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1984年冬天,胡启立来江西,我陪他到井冈山。晚上在小礼堂开座谈会,当时天气很冷。我问井冈山的党委书记,有没有取暖器。他说有取暖器,但是电力不行。我让他找来试试。结果取暖器一开,电灯都不亮了。当年就这条件,只能照明,不能取暖。后来井冈山的党委书记提出了建水电站的要求,电站选址在自然保护区的边上。计委提出建电站,林业部门不允许建,不但不允许动土,甚至于连草都不许动。两家产生了矛盾,直至惊动中央媒体。后来经过反复协调做工作,林业厅勉强同意了建电站的计划,但要求尽量少动土,少砍树。电站建成后,既解决了井冈山的用电问题,同时也供应山上的用水。可见当年,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非常严格。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严格保护,今天的生态不可能有这么好。
当年担任省政府顾问的两位老同志方谦、许少林与我联系,许少林要求到兴国帮着种树。那时兴国的山大都是光秃秃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人称“江南的西北”,当地百姓讲,在山下可以看见山上的老鼠跑。方谦要求到临川搞沼气,让老百姓用烧沼气替代烧柴,利于封山育林。许少林在兴国开始是人工造林,后来跟有关部门商量搞飞播造林,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采取草种、树种一起飞播的方式,结果树长起来了,草也长起来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的兴国已经看不见荒山,到处林木葱郁。
以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护林工作使我省许多荒山披上了绿装;赣南果、猪、沼模式的推广则在治理荒坡方面功不可没。这两项工程对于山江湖工程的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山水文章,功在不舍
经过较长时间国内外专家的科技交流,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山江湖工程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开始显现。该工程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国内外的有关组织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山江湖工程在运作上逐渐同国际接轨,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
1996年9月下旬,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京九沿线视察时,实地考察了赣县梅林镇山江湖扶贫开发试验基地,他对这种扶贫和立体开发结合起来的做法表示赞许,肯定了山江湖工程治山、治水、治穷相结合的做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江湖开发治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发治理的思路也开始由初期的治山、治水、防灾、减灾向治山治水与治贫、治愚相结合转变,其开发治理理念同样开始从治山治水向治山治水与经营山水并重。
回顾山江湖工程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感到它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在江西的历史上值得大书一笔,对为这项工程出谋献策以及出力的人应该记上一功。
责编 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