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不管从模式上还是空间上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革新,但课堂提问却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问题不明确、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恰当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它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做到有效提问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有价值
“问”的有价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符合教学内容,不能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让学生思考,也不能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就带有暗示性的问题或者学生完全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巧妙地提问、要能在无疑之处见有疑。总之,有效提问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二、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准确
有效提问要准确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一定会导致思维停滞不前和课堂的冷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不妨做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关于最后一段的处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之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括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三、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灵活
“灵活”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老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有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岁了: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 遗”字,钱老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笑了走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字与“ 遗”字之意迎刃而解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魔棒,通过它便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要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已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过关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了“减头绪,立主脑脱离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四、课堂有效提问就要抓住适当时机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却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解疑,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适得其反。
五、课堂有效提问要有发散性
有效提问就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具开放性,那么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可以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的交汇,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地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或者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等等,让学生有内容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作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或大胆地质疑,然后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迈进。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应成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有效提问的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做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努力成为善问的教师,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善思,善问,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它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中做到有效提问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有价值
“问”的有价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符合教学内容,不能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让学生思考,也不能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就带有暗示性的问题或者学生完全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巧妙地提问、要能在无疑之处见有疑。总之,有效提问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
二、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准确
有效提问要准确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一定会导致思维停滞不前和课堂的冷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不妨做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关于最后一段的处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之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括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三、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灵活
“灵活”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老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有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岁了: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 遗”字,钱老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笑了走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字与“ 遗”字之意迎刃而解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魔棒,通过它便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要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已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过关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了“减头绪,立主脑脱离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四、课堂有效提问就要抓住适当时机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却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解疑,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适得其反。
五、课堂有效提问要有发散性
有效提问就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具开放性,那么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可以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的交汇,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地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或者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等等,让学生有内容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作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或大胆地质疑,然后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迈进。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应成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有效提问的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做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努力成为善问的教师,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善思,善问,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