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ap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语文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少老师认为,语文课堂还没有做到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也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还远远没有落实到位。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呢?
  一、教师要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就要“蹲下来看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就要平等对话,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教师要欢迎学生提问,允许学生插嘴,鼓励学生质疑。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文中说道:“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确,教师放下了“架子”,有了民主意识,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呵护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不断提高感受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特别要能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出错。其实,错误在课堂上也是美丽的,精彩的,因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就是在不断地纠偏识错的过程中完成的。
  二、教师要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一味让学生言说,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为”的状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教师起好“引路”、“架桥”、“参谋”、“顾问”的作用。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备学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认认真真地备学生。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备课不备学生,一切想当然,教学必然失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出发,及时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重新整合素材,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上学生如何“学”,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学定教。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策略。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人的能力层级是由低向高发展的,这也需要教育者的扶持和引导,教师“引导”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指明一条道路,让学生可以有章可循地去探索思考,要给学生一点启示,让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要帮学生归纳一些方法,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
  第三,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适当指导、适时点拨、适时引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并非是指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教师不能以牺牲对文本意义的正确理解为代价而追求所谓的个性,不能视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为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方式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理解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淡化自己的“教”,强化学生的“学”
  一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为每一个学生营造表现自己的活动环境,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洋思中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值得借鉴。自学是学生课堂参与的基本形式,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安排自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用心阅读,潜心会文,品悟文字,去发现问题,探寻知识。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可以“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水平、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去读读、想想、圈圈、写写,对自认为已学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画出来,将不太理解的问题找出来,以寻求解答。给予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实践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也为学生用心倾听同伴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教师要交给学生自主选择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权力。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各取所需,自主安排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对于生字新词,不必强求全班学生齐读几遍,或全部抄写几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一读自己还读不准的音,写一写自己还不会写的字。这样,就把识字写字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情境中,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的习惯,提高识字写字的质量。又如,对于精彩段落的赏析,学生可以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悟、理解、体会讲述给同伴和老师听。使学生在一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氛围中,用心体察,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培养其主动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三是教师要努力创设“生生对话”的机会。在学生自学之后,先由他们汇报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把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先由学生讨论解决。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如果学生不能自行解决,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讲解。在学生讨论、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展示才情,分享智慧,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新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自学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而且可以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自由自主的交流对话,带给学生的不是痛苦的折磨,而是快乐的享受,不是灵感的泯灭,而是个性的张扬,不是百般的无奈,而是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湖滨中学(214031)
其他文献
雨是一种呼唤。一把把伞纷纷被撑开,无数的雨滴只好在伞面上跳跃,然后被大地承接住。有了伞,我们听到雨嘈嘈切切的私语,我们将自己的步子放慢,不用担心被淋湿。  江南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淡妆的素雅之美就是雨赋予的。雨要下得恰到好处,沾衣欲湿的斜风细雨,伞是不用撑起来的。有人说,江南的石板路,悠长的巷子,是最适合撑着油纸伞踯躅的,这么诗意的场景,被写进诗句也就不奇怪了。而在不时来造访的雨天被撑起,结实
一、“点燃头脑的火把”    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中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力求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学生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培养写作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学
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聚甲醛(POM)/超支化聚酯(HBP)共混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仪及万能试验机研究了POM/HBP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不少同学认为,偏旁就是部首,部首就是偏旁。其实,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因为偏旁、部首并非完全等同。在古代,人们把合体字左边的组成部分称为“偏”,把右边的组成部分称为“旁”。后
阅读是人类接受前人文化的最基本的手段。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形成高效课堂。下面,我就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透视课题,了解大意    课文标题往往点出了题材范围、体裁形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一学科教师在每次月考时,总要准备三份考卷(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甲种非常难,乙种中等,丙种非常容易。甲种考卷给程度高的同学,乙种考卷给中等程度的同学,程度不好的同学拿到丙种考卷。这些程度不好的同学每次考试,至少能得到60分,对于这些同学来说,60分已经不容易了,从此,他们有了自尊心,也开始有了自信,一旦有了自信,他们就不会放弃这一科了。这位老师的教学成功就在于他对学生进行了差异
情境教学是指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怎样才能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境效应呢?  一、直观情境  直观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原则并在理论上予以分析论证的人是夸美纽斯,他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教学过
利用乙烯-辛烯共聚物接枝马来酸酐(POE-g-MAH)对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进行反应性接枝共混改性,制备出具有良好韧性的EVOH/POE-g-MAH共混物,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扫
2008年11月2日20时,茅盾的故乡乌镇迎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评委牛玉秋女士郑重宣布,黑龙江籍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奖。颁奖辞中说: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书须成诵”,传统诵读法历来为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特别倚重的教法,是千百年来学习实践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重要学法。遗憾的是在当今新教法、新学法迭出的语文教改大潮中,许多人却忽视甚至否定了传统诵读法,竟认为这种“旧时学院式的东西”应抛弃,主张与其让学生“读”,不如多“讲”一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未对传统诵读法的科学性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表面化、形式化的看法。作为从教多年的一线语